首页 > 文献资料
-
DDD 模式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 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 QRS 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 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事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生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窒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 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阚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RVA)的手术过程、起搏参数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符合永久起搏器置入指征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6例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各33例,测定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起搏QRS波宽度,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测定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心房脑钠钛(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33例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完成32例,并发症与心尖部起搏无差异;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长于心尖部起搏,起搏QRS波宽度时限短于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置入即刻阈值高于心尖部起搏,其余时间两组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BNP水平均高于术前,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BNP水平低于心尖部起搏;术后6个月BNP水平与QRS波宽度呈正相关.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手术可行,能够有效改善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及心功能,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影响
目的 对比研究主动(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安置永久性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主动电极组),20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比较两组近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各参数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行RVOTS起搏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改善患者近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不同起搏器植入部位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起搏器植入部位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以期引起医生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重视患者情绪状态的变化.方法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因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型号或DDDR型号起搏器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8例)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组(4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4周QRS波群时限,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RVA组术后4周QRS波群时限长于RVOTs组(P<0.05).两组术后4周QRS波群时限均长于术前(P<0.05).起搏器植入部位与时间在SAS、SDS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起搏器植入部位在SAS、SDS评分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SAS、SD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术后4周SAS、SDS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1周(P<0.05).结论 RVA起搏及RVOTs起搏均可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且两者间无差别.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观察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术后12个月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我院100例病窦综合征并首次安装VVI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检测起搏器安置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血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结果 两组起搏器安置术前、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无明显变化(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术后心脏收缩功能影响小,接近生理性起搏.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并分为RVOTS组和RVA组,进行起搏参数、术后心电图及12个月后超声下心功能测定、血浆BNP检测对比.结果 手术时两组患者电极均能到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VOTS比RVA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有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 RVA起搏使左、有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房、室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前所测定的LVEF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OTS组起搏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RVA组和RVOT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结论 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RVOT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评价RVOTS起搏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慢性房颤患者68例,随机分配至RVOTS部起搏组(n=34)和RVA部起搏组(n=34),均采用心室抑制型按需起搏模式(VVI),随访(27±10)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起搏时心电图QRS时限,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RVOTS组起搏心电图的QRS时限较RVA组显著缩短[(146±16)ms vs.(155±13)ms,P<0.05].随访结束时,RV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降低(0.58±0.10 vs.0.64±0.12,P<0.05),左房内经(LAD)较术前显著扩大[(47 ±10)mmvs.(44±10)mm,P<0.05),在RVOTS组虽有类似的变化趋势[LVEF:0.59±0.08 vs.0.63±0.11;LAD:(47±7)mm vs.(45±7)mm],但均未达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时两组间比较未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RVA组:(292±168)ng/Lvs.(200 ±70)ng/L,P<0.01;RVOTS组:(225±88)ng/L vs.(192±69)ng/L,P<0.05],RVA组增高更明显,且较同期RVOT组显著增高(P<0.05);随访结束时,RVA组的平均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显著增高(1.7±0.6 vs.1.4±0.5,P<0.01);RVOTS组有类似的变化趋势(1.5±0.7vs.1.3±0.5),但未达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实验后比较差异亦未达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因心衰住院率、脑梗死及因心血管死亡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VOTS起搏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比RVA起搏相对较好,其心功能损害及心脏重构也相对较轻,较RVA起搏接近生理.
-
心房颤动患者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观察
目的:通过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比较,评价RVOTS起搏的临床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68例,随机分配到RVOTS组(n=34)和RVA组(n=34),RVOTS组将螺旋电极导线主动固定于RVOTS,RVA组将传统的翼状电极被动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分别记录每例患者术中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15 min、1、6、12个月时电极导线测试参数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测量自身及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时限.结果:RVOTS组术中X线曝光时间(12.8±5.4)min较RVA组(9.5±2.1)min长(P<0.01),但随着手术熟练程度的增加,RVOTS组X线曝光时间逐渐缩短并接近RVA组;RVOTS组电极导线植入即刻起搏阈值与RVA组无统计学差异,导线植入15 min后及术后1、6 、12个月时两组间起搏阈值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R波振幅及阻抗在术中及术后各时期均无统计学差异;RVOTS组起搏心电图的QRS时限较RVA组显著缩短[(146±16)ms vs.(155±13)ms,P<0.05];术中及随访期内无电极脱位、阈值增高、心肌穿孔及心包压塞等并发症.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S起搏安全可行,且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RVA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