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床旁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尤士杰;杨跃进;胡奉还;王燕武;乔树宾;秦学文;陈纪林;高润霖

    急性心包填塞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治疗极为少见和严重的并发症。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在其及时诊断和治疗中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将现我院诊断和治疗3例报道如下。 例1 女,64岁。因20天前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心电图(ECG)发现V1~V4导联ST段压低,于2000年6月26日以“冠心病,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入院。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史。入院查体:血压120/70mmHg,呼吸20次/分,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清,肝脾无肿大,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均未见异常;ECG显示:V1~V6导联T波倒置0.2~0.4mV;X线胸片和UCG均未发现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和第一对角支中段分别局限性狭窄95%和80%,故行左前降支和对角支PTCA+支架治疗,术中经过顺利。术后20分钟患者突感胸闷、恶心、出冷汗,血压86/40mmHg,心率60次/分,呼吸20次/分,ECG和动脉血气分析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虽经快速补液、多巴胺静脉注射(共20mg)和静脉滴注(由300μg/分逐渐增加至1500μg/分)等治疗,血压仍在48~77/26~40mmHg左右;血色素从11.8克/L降至9.4克/L;急诊床旁UCG发现位于左、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侧壁、左心室后侧壁心包内有15~20mm液性暗区,提示中至大量心包积液;故在床旁UCG指导下紧急实施心包穿刺和引流术,引流30ml血性积液后血压即升至110/80mmHg;引流1800ml后,心包内仍有10mm液性暗区。故于PTCA术后7小时后急诊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所见:第一对角中段至心尖部心外膜可见一约10cm×7cm×7cm大血肿,并可见其近心尖部一喷血口,故实施了对角支缝合术和左前降支和对角支旁路移植术,手术后10天康复出院。

  • 3830电极在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涛;商丽华;黄立纲;宋怡;孙晓燕;逯春鹏;熊为国

    目的 用随机对照方法研究Medtronic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830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普通主动电极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组(n=25)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15).观察三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导线参数以及起搏前后QRS波宽度.结果 随访期间未出现电极导线脱位、起搏或感知不良等并发症.心室电极植入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在三组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及3个月后起搏器程控参数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830间隔组、普通电极间隔组和RVA起搏组术后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变宽[(133.2±10.9) mns vs.(88.6±7.0) ms,P<0.05;(137.2±10.9) rnsvs.(88.9±8.3) ms,P<0.05;(160.6±11.7) ms vs.(89.4±7.6) ms,P<0.05]. 3830间隔组和普通电极间隔组心室起搏时QRS波时限较RVA起搏组明显变窄[(133.2±10.9) ms, (137.2±10.9) msvs.(160.6±11.7) ms,P<0.05].结论 3830导线在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中位间隔部起搏对QRS波宽度增加幅度小,提示中位间隔部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 DDD 模式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邢智;刘志强;何鹏义;杨玉春;张雷;木胡牙提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 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 QRS 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 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 右心室流人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4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贵生;荣蓉;张婷婷;马锋;李隆贵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人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2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室流人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心室起搏电极移位至右心房起搏功能正常一例

    作者:夏洪远;张荣江;林丽;安丽敏;刘建文

    患者女性,83岁,1995年6月因胸闷,心前区不适伴晕厥入院,确诊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月21日置入SSI型永久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阈值0.6伏,脉冲宽度0.5 ms,起搏频率72次/分,R波振幅5.3 V,感知2.4 mV.

  • 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白明;庞军;李强;汪涛;邓爱云;陈长源;赵存瑞;王世杰;药素毓;葛均波;杨跃进;张钲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01。纳入有关中国人群RVS与RVA的临床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纳入研究质量。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 RevMan5.0软件进行 Meta分析。
      结果: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共包括1199例患者,RVS起搏患者602例(RVS组),RVA起搏患者597例(RVA组)。两组疗效判断指标Meta 分析结果: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均数差(MD)=1.90,95%CI:0.75~3.05,P=0.001]、每搏输出量(S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7.08,95%CI:2.39~11.76,P=0.003)、QRS波宽度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9.13,95%CI:5.71~52.54,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04,95%CI:-4.22~8.31,P<0.0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64,95%CI:1.80~3.49,P<0.00001)、B型利钠肽(BNP)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68.00,95%CI:57.57~78.43,P<0.00001)、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限(SPWMD)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22.68,95%CI:16.91~28.45,P<0.00001)、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大充盈速度比值(E/A)(合并值MD=0.49,95%CI:0.41~0.57,P<0.00001)、左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术后与术前差值(合并值MD=14.06,95%CI:12.36~15.75,P<0.00001)、电极阻抗(合并值MD=-67.02,95%CI:-119.96~-14.08,P=0.01)、起搏阈值(合并值MD=0.09,95%CI:0.00~0.18,P=0.04)方面RVS组优于RVA组。手术时间RVS组相对于R V A组更长(合并值M D=-11.76,95%CI:-14.69~-8.82,P<0.00001)。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术后与术前差值、Tei指数和X线曝光时间方面RVS组与RV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VS起搏相对于RVA起搏可更佳改善中国人群LVEF、SV、QRS波宽度、LVESV、LVEDV、B型利钠肽(BNP)等指标,RVS组LVEDD、Tei指数和X线曝光时间与RVA组相似,手术时间长于RVA组。综合考虑,RVS起搏是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起搏方法。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单纯下腔静脉异位一例

    作者:沈长银;石蓓;刘志江;许官学;刘西平;赵然尊;刘汉林

    患者,男性,52岁。因“突发胸痛17 h”入院。既往有20年吸烟史(约20支/d)。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3/57 mmHg(1 mmHg=0.133 kPa)。肺部无啰音,心脏临界大,无杂音。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1);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46 U/L,肌钙蛋白T 1960 ng/ml。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Killip心功能Ⅰ级。患者入院时仍然有明显胸痛,故经右桡动脉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右冠状动脉中段闭塞,因患者为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病变且造影时心率慢,我们基于常规安全做法,决定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右冠状动脉,穿刺右股静脉成功后,透视下送入临时起搏器电极通过下腔静脉困难,经右股静脉行下腔静脉造影,见下腔静脉位于患者脊柱左前方上行,后右行流入右心房(图2),沿着下腔静脉走行顺利植入临时起搏器电极至右心室心尖部,成功开通患者右冠状动脉,术后患者胸痛消失,恢复良好。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各房室大小正常,无下腔静脉畸形引流,住院13天出院。

  • 单导线永久双心腔心脏起搏一例

    作者:张树林;刘星;伏广霞;余燕秋

    单导线永久双心腔心脏起搏(DDD)是一种新技术,我科安装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8岁,因头晕1月余,于1999年8月入院.做心电图及 Holter显示: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心率30~80次/分,伴有窦性心动过缓.X线胸片:心胸比例0.60.心脏B型超声:右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0.45.根据患者为高龄,有慢性气管炎,夜间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右心房明显扩大,左心功能不全.故给患者选择德国 Biotronik 公司产 Elkos SLD型单导线心房双极,心室单极 DDD型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方法与安装常规心室抑制型起搏(VDD)心脏起搏器相同,远端电极固定在右心室心尖部,近端心房电极漂浮置于右心房中上1/3区域.测得起搏阈值:心室起搏电压0.3V,R振幅10.8 mV,心房起搏电压1.5V,P振幅4.4 mV.术中顺利,术后心电图监测:双心腔起搏感知功能良好,以心房同步型心室起搏工作方式为主,夜间可见房室顺序起搏工作方式(图1、2).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脏B型超声:右心房、左心室扩大缩小.X线胸片:电极远端固定右心尖,心房端漂浮在右心房内.Holter:心房、心室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孕妇起搏器植入一例

    作者:丁立刚;华伟;刘志敏;樊晓寒;陈刚;郑黎晖;姚焰;张澍

    1临床资料
      32岁,女性。反复心悸、头晕3年,加重2月入院。3年前出现心悸、头晕,伴黑矇,1~2s后自行缓解。2年前弯腰时晕厥一次,持续2s左右,未诊治。5月前怀孕体检,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停搏,长RR间期6.25s,交界性逸搏,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月前症状开始加重,发作较前频繁,心悸、头晕症状较前明显。此次为行起搏器植入术入院。入院心电图示交界区逸搏心律。Holter检查示阵发性房扑、交界区逸搏心律。心脏超声未见异常。诊断: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阵发性心房扑动、交界区逸搏心律。符合起搏器植入I类适应证。因患者妊娠5月,为减少X线辐射对胎儿损伤,采用NavX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植入起搏器。局麻下穿刺右股静脉,置入6F带锁鞘,经右侧股静脉送入十极可调弯冠状窦电极,分别构建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包括右心耳)、三尖瓣环和右心室(流入道、心尖部和流出道)三维解剖模型。局麻下切开右侧头静脉,送入心室电极导线。应用两根鳄鱼夹连线连接心室导线近端和远端电极,并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NavX, St.Jude Medical, USA)多导电生理仪接线盒相连以在三维模型中显示导线位置和走行。顺利将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右心室心尖部,测试起搏、感知良好(图1)。

  • 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右心室起搏部位的选择

    作者:汪菁峰;陈海燕;宿燕岗;葛均波

    目的 比较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起搏导线放置在心尖部或流出道间隔部的难易程度.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按随机表将其随机分成A组(拟行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B组(拟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术前测定所有患者右心室体部与流出道短轴缩短分数.术中记录2组植入心室导线的曝光时间和术中脱位情况.比较术中及术后3个月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的阈值,感知、阻抗等电极参数.结果 A、B两组各20例,A组术中曝光时间显著短于B组[(113.5±33.8)s对(156.3±58.1)s,P=0.007],A组仅1例(5.0%)发生术中脱位,B组6例(30.0%)发生术中脱位,并行导线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间术中及术后3个月起搏导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试者右心室体部短轴缩短分数(FS)显著大于流出道(33.7%±5.4%对27.1%±4.4%,P<0.01).结论 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将心室导线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比心尖部更为简单易行.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志敏;陈柯萍;陈若菡;华伟;王方正;张澍

    目的 利用超声多普勒优化房室间期后,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差别.方法 (1)共入选45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其中男16例,女29例.RVA组31例,RVOT组14例,出院前进行程控.(2)将感知的房室间期(SAV)由70~170 ms递增,每次递增20 ms,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肌做功指数(MPI),将MPI小时的SAV确定为适SAV.比较不同起搏部位所测适SAV的差异.(3)应用组织多普勒同步图(TSI)技术分别测量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间,二者之差用ATS表示,代表室间不同步程度.比较不同起搏部位ATS的差异.结果 (1)RVA与RVOT起搏的适SAV分别为(80.0±9.8)ms对(92±1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VA与RVOT组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达峰时间差分别为(89.5±25.7)ms对(27.9±10.5)ms(P<0.001),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收缩达峰时间之差分别为(88.3±23.4)ms对(29.5±16.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较小,分析其效果与RVOT起搏部位有关.

  • 经主动脉无冠窦成功消融镜面右位心患者房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患者女,35岁,主因“阵发心悸1年”于2010年12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入院X线胸片检查示镜面右位心,余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镜面右位心,房室连接和大动脉连接未见异常;血管超声示双侧股动、静脉解剖关系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肝脾反位;血液生化检查未见异常.经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为长RP间期心动过速(RP间期190 ms,图1);心内电生理检查右心室心尖部S1500~ 300 ms程序刺激室房向心性递减传导,未见旁路传导;高位右心房S1S2500/260 ms时无AH跳跃诱发窄QRS波心动过速:周期366 ms,房室1∶1传导,心房为向心性激动顺序,His1-2A波出现早,His1-2电极VA间期155 ms、AV间期211 ms(图2A),心动过速时希氏束不应期内RS2刺激未改变心房激动顺序及心房周期,且心动过速可被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因此心动过速机制为折返且心室未参与心动过速折返环的构成,因经心内膜消融希氏柬旁可能会损伤希氏束导致房室阻滞,首先考虑至主动脉无冠窦标测.经右股动脉送7F Webster温控消融导管至主动脉无冠窦,在左前斜(LAO)30°、右前斜(RAO)45.透视下定位于主动脉无冠窦(图3),靶点处呈大A、小V波,局部A波碎裂且提前His1-2电极A波14 ms,AV间无希氏柬电位(图2A),设20W、55℃在心动过速时消融至8.71 s时心动过速终止,恢复窦性心律(图2B),靶点处巩固放电至120s,消融后原条件程序刺激心动过速不再被诱发,消融成功.电生理诊断:主动脉无冠窦消融成功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 植入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作者:马依彤;张爱伦;杨毅宁;汤宝鹏;刘宇;王疆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因阵发性心悸7年,反复晕厥发作伴抽搐3个月,于2000年5月诊治.先后2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均经体外电击除颤恢复窦性心律.患者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人院查体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第1心音低钝.心电图上有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二度房室阻滞;心肌酶学和电解质检查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全心扩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持续性室速、室颤),心功能Ⅲ级.入院后常规方法应用胺碘酮,5 d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性逸搏,频率30~40次/min.于2000年6月植入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插入Medtronic 6940型心房螺旋电极导线和Medtronic Sprintim 6942型3极除颤起搏电极导线,心房螺旋电极固定在心房侧壁,心室电极尖端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于左前胸壁制作胸大肌内囊袋并彻底止血后,植入lCD(Medtronic公司,Gem DR 7271型).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辅以程控优化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卢孔杰;洪小苏;袁高辉;韦凡平;沈法荣

    使用右心室被动固定导线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然而,近年的研究已经证明右心窜心尖部起搏是一种非生理的起搏方式.

  •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

    作者:袁义强;刘怀霖;李靖;郭应先;裴瑞泽;于力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为一少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现将5例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5例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入院后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术前行食管心房起搏诱发心动过速.常规穿刺右颈内,左、右股静脉,置入冠状静脉窦、希氏束、右心室心尖部及高位右心房标测电极导线.进行高位右心房分级递增(S1S1)及程序期前刺激(S1S2、S1S2S3、S1S2S3S4)诱发心动过速,记录心内电图.送入7 F Webster大头导管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前壁交界处进行仔细标测,寻找早心房激动点,然后进行射频消融.

  • 儿童起搏治疗后心功能变化

    作者:于君;陈若菡;陈柯萍

    起搏器的功能之一是使心功能达到佳状态或心率趋于稳定,这依赖于变时功能、房室同步及心室激动顺序.自首次经静脉植入起搏导线以来,右心室心尖部(RVA)成为常用的起搏部位,其优点是电极导线植入及定位方便、术后脱位率低、起搏阈值稳定.但因其起搏后改变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引起心室电-机械活动异常,长期起搏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室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电-机械重构.早在1925年就在动物研究中发现,RVA起搏时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其整体射血分数下降,并且舒张功能也受到影响[1].目前的研究证实成人长期RVA起搏可引起左心室扩张[2],心功能下降,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3].植入起搏器的患儿有着与成人患者不同的临床特征,且植入起搏器时年龄较小,应用起搏器的时间长,故更需要明确长期RVA起搏对心功能造成的影响.本文依据患儿基础心脏病的不同分别综述长期RVA起搏对患儿心功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精确定位室间隔起搏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作者:沈法荣;金红峰

    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为传统起搏方式,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导线植入较容易,易固定,在心内膜可获得长期稳定、可靠的起搏参数.该技术自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无数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生命.但是,RVA起搏是一种非生理性起搏,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会改变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导致QRS时限增宽,改变心脏收缩的同步性,进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终发生心力衰竭.另外,RVA起搏可产生使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尤其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等不利影响.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顾刚;吴立群;沈永初;戚文航

    本文总结了2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1~63岁.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或停用胺碘酮至少2周.根据室速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估计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心脏电生理检查采用期前刺激(1至3个)和分级递增短阵快速刺激(起搏电压6~10 V),于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刺激诱发室速,如未能诱发室速,加用异丙肾上腺素1~3μg/min静脉滴注后重复刺激.若为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先用起搏标测,至少有11个导联与室速时的体表心电图相一致后,在此部位记录并测量室速时心室电位,并在心动过速时进行消融.若为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则先用激动标测方法,如此部位心室激动电位提前30 ms以上,再在此部位起搏,观察起搏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与室速时的是否一致,若有11个以上的导联相一致,则可在窦性心律时进行消融治疗.消融采用温控法,温度设定为60℃(靶点在间隔时设定为50℃),输出功率为50 w,试放电10 s,如室速不能终止则重新标测靶点;若室速在放电10 s内消失,则持续放电120 s后,重复上述心室刺激,如不能诱发则认为消融成功.术后根据临床症状和24 h动态心电图,每3~6个月随访一次.

  • 心内电生理检查致心脏压塞一例

    作者:孙凌;程祖亨;玛依拉

    患者女性,57岁.因阵发性心悸10年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入院后行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均无异常.食管起搏诱发阵发性室上速发作,提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予以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常规置入高位右心房、冠状静脉窦、希氏束及右心室心尖部电极导管,插管过程顺利.

  • 右心室心尖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二例

    作者:刘志琴;扬天和;蔡运昌;张陈匀;李世英

    例1患者男性,24岁.1999年12月因运动后突发心悸入院,心电图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率214次/min.超声心动图无异常.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维拉帕米、艾司洛尔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不能终止室速,但均能减慢室速频率,其中以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明显.出院后一直口服美托洛尔,随访11个月,患者室速呈无休止发作,心率多维持在90~110次/min左右.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左心房扩大.于2000年11月再次入院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室速持续发作,Ⅰ、aVL呈大R波,Ⅱ、Ⅲ、aVF及V1~V6均呈QS形(图1).右心室程序刺激不能终止室速,超速刺激可暂时抑制室速,但不能终止室速及隐匿性拖带室速.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