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起搏/除颤螺旋电极植入心肌的急性力学研究

    作者:牛国栋;华伟;张澍;章湘明;杨卫;马年科;孟亮;王方正

    目的 对不同构型的螺旋电极旋入及拔出犬心肌的急性力学行为进行测试,为心肌/电极界面的数字建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实验用犬麻醉后,开胸直视下暴露心腔,将不同头端构型的螺旋电极垂直旋入心肌,通过特殊设计的力学传感器记录电极头端的轴向及扭转受力情况,对比包括心房、心室共11个位点的差异情况;随即将旋入电极以外力强制拔除,记录受力-时间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排除间断施加力量的影响,电极旋入过程的扭矩曲线接近指数曲线,平均扭矩分布范围为0.0003至0.0015,不同构型的电极有明显不同;拔除位点受力以左心室外膜、右心室游离壁、HIS束区域大,同时可见到明显的不均质性.结论 螺旋电极旋入及拔出心肌的受力情况随植入位点、电极头端构型等而不同;心室的受力明显高于心房,其中牢固位点分别为左心室外膜、右心室游离壁及希氏束.

    关键词: 螺旋电极 力学研究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作者:郭诗东;华伟;吴国梅

    目的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应用右室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4.20±12.61岁;心功能正常2例,NYHA Ⅰ级3例,Ⅱ级3例,Ⅳ级2例,因慢性心房颤动所有患者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术中首先将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RVA),15分钟后测试起搏阈值;然后将螺旋电极移开右室心尖部,在X光影像学和心电图提示下,将螺旋电极终固定于右室间隔部(RVS),15分钟后测试起搏阈值.结果术中1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RVS的固定,未发生螺旋电极导线的移位、脱位或其它并发症.右室间隔部起搏阈值电压为0.73±0.36V,电流1.14±0.44mA,阻抗646.20±130.52Ω,R波振幅12.14±3.41mV.结论对于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患者,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且较为安全.

  • 双腔起博器(右室流出道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一例

    作者:谢东明;廖伟;钟一鸣;刘训楷;危小军;阳贻红

    现报告一例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行DDD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气促五年,加重不能平卧两年,服用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症状易于反复.心脏超声:LA52 mm,LV78 mm,RA61 mm,RV30 mm,EF30%,二、三尖瓣重度返流,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频普多普勒:E、A峰融合.窦性心律,PR间期150 ms,QRS时间180 ms CLBBB.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巨大左心室,CLBBB,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行右室流出道起搏,起搏器为Medtronic DDD (Sigma 203),右室流出道导线为Medtronic Capsurefix 4067激素缓释单极螺旋电极,心房导线为Medtronic Capsure-sp 4523J型电极.右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右室电极置于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起搏参数如下:心室起搏阈值0.4 mV,感知R波幅度7.5 mV,阻抗750 Ω,心房起搏阈值0.7 mV,P波感知幅度4﹒5 mv,阻抗450 Ω.心脏彩色多普勒下调节A-V延迟时间(AV-Delay),AV-Delay为110 ms时,多普勒频谱提示:E.A峰积分(Ti)高,瓣膜返流为轻中度,故设

  • 螺旋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器中临床实践

    作者:赵战勇;吴翔宇;王茜;石会强;张京梅;李志忠

    目的 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和心室螺旋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共57例需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5岁.植入成功后术中测试电极的阈值、阻抗、振幅及损伤电流.术后定期随访阈值、阻抗及振幅的变化及电极脱位或穿孔的情况.结果 57例成功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中:植入心室螺旋电极57根,心房螺旋电极41根.术中测试电极阈值、阻抗,R波或P波振幅,提示所有起搏器均正常植入且并无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起搏器工作正常,并无电极脱位或穿孔.结论 我们有限的临床经验提示,心室和心房的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安全可靠,可成为植入起搏器的常规手术方式.

  • 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崔红玉;刘培敏;任国成;刘再宇

    目的 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浮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 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裸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术中术后各项参数,心电图QRS波宽度及并发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挂,室间膈组电极桩入15min后较植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1±0.11)v vs(0.97±0.13)v,P<0.05].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24.77±11.35)ms vs(148.28±12.51)ms,P<0.05].术后1.3个月随访2组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 初步证明使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 9例人工心脏起搏器螺旋电极植入术护理体会

    作者:王娇;袁冬敏

    总结本科对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进行螺旋(主动固定)电极植入起搏器治疗的观察及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术前做好一般护理,健康宣教和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心电监护,进行健康宣教,严防电极脱位,并做好伤口护理防止感染和渗血等.结果 9例均经锁骨下静脉成功地将螺旋电极送到理想位置,起搏功能、感知功能和阈值均正常,病人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心功能改善.

  • 主动电极高位室内间隔起搏临床观察

    作者:黄树斌;汤华;傅广;刘启明

    目的:对主动电极高位室内间隔起搏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方法:以2005年7月~2010年7月来本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12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心室电极固定部位的不同将他们分为A、B、C、D四组,在置入电极、脉冲发生器后测量有关参数,并在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同时请患者填写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结果:A、B、C三组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出现下降趋势,而D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均未出现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D组的治疗效果也要优于A、B、C三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主动电极高位室内间隔起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起搏治疗方式.

  • 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总结

    作者:丁坤;王和平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了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术.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 冠心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探讨

    作者:吴国海;沈一同

    目的 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纤维化.纤维瘢痕形成后可出现心肌电传导障碍,本文结合具体5例心室电极重置的冠心病患者,来探讨冠心病患者合适的起搏部位.方法 分析5例具有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同时又有多年冠心病病史的患者,置入翼状电极至右室心尖部后,短时间内发生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重新置入螺旋电极至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观察其前后的起搏及感知功能.结果5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起搏阈值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显著降低[(0.8±0.1)V vs (6.7±1.6)V],感知阈值显著升高[(8.6±2.5)mV vs(3.0±1.2) mV],阻抗无明显差异.随访1年无明显电极脱位,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冠心病右室心尖部达不到理想起搏阈值的患者,借助于螺旋电极放置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可获得理想的起搏阈值.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合适的起搏部位.

  • 埋藏式起搏器植入173例临床随访分析

    作者:许波宁;霍星;刘磊;赵家箭;高明

    目的 回顾性分析23年共置入173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评价不同电极植入路径,不同类型电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73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及植入路径随机分组,比较起搏参数、手术时间及X光照射时间,观察植入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173例患者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119例,其中应用翼状电极98例,应用螺旋电极21例;头静脉植入途径48例;颈外静脉植入途径6例.3例(1.7%)患者植入电极1年内发生电极折断现象;2例(1.5%)患者在植入1周内发生电极脱位;3例(1.7%)患者发生反复性囊袋坏死现象;3例(1.7%)患者废弃残留电极脱落至右心腔,未给特殊处置,随访12年至今;10例(6%)患者发生起搏综合征,经重新调整心率后,均起搏良好.螺旋电极应用至今6年,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途径,螺旋电极的应用,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方法.

  • 天津胸科医院10年心脏植入装置情况总结分析

    作者:邢彩耐;吴冬燕;许静

    目的:总结2001-2010年胸科医院心脏植入装置的类型、植入病因、植入部位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与国外差异的原因.方法:分析10年来安置心脏植入装置患者的病因、年龄、心脏疾病类型对起搏装置选择的变化趋势,心室电极类型和心室电极位置情况.结果:(1)10年来在胸科医院共安置心脏植入装置2 826例,病窦综合征(SSS)及房室传导阻滞(AVB)仍为起搏器安置的主要原因,双腔起搏器为主要类型;(2)起搏类型及电极位置的选择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理念;(3)特殊疾病的起搏适应征扩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占比例增加,但预防性ICD置入较少;(4)间隔起搏及螺旋电极数量明显升高.结论:随着对生理性起搏概念的再认识,起搏器类型的选择及起搏方式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模式,但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性装置植入仍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经济条件及医生的认识是主要原因.

  • 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唐利娟;申萍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术是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而在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其较心尖部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动力学指标,室间隔部起搏有利于左右心室协调运动但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西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置入术的病例较少,我科于2007年8月重置入1例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术,经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已出院,现报道如下.

  • 螺旋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器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张学锋;马树人;曹加淮;田晓沂

    目的 探讨螺旋电极在起搏器安装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22例患者采用螺旋电极进行了心房或心室起搏器安装术.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螺旋电极具有易于固定、易于操作、可以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肖平;江朔晨;焦鹏

    目的 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和左房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更接近生理的起搏位置.方法 选择具备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62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58例),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左室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短分数(FS)间的差异;左房功能指标大左房容积(LAVmax)、左房小容积测量(LAVmin)、左房收缩期前容积(LAVp)测量、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的差异;起搏QRS波宽度差异及起搏器植入前后P波离散度(Pd)与P波大时限(Pmax)的差异.结果 RVA组与RVOT组患者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均较植入前时限有明显延长,但RVA组延长的程度更大(P<0.01);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RVA组LVEF、FS较植入前降低,LVEDD较植入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RVOT组差异显著(P<0.01).而RVOT组,植入后与植入前相比,上述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RVOT组左心房客积参数LAVp、LAVmin、LAVmax较RVA组显著缩小(P<0.01),LATEF和LAAEF较术前均有提高,但RVOT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后6个月的Pd及Pmxax均高于术前,但RVOT组术后显著低于RVA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由于起搏位置更接近房室结水平,使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更接近于生理,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 螺旋电极在右室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王居新;李婷

    传统右室起搏为翼状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电极容易到达.方便固定.近年来,随着严重心力衰竭及心脏明显扩大,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明显增多,为了更好地固定电极防止脱位,更大程度恢复心室生理激动顺序,从而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传统的起搏方式及电极已不能满足需要,而应用螺旋电极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 被动固定电极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起搏2例报道

    作者:张卫玲;秦中胜;韩麦丰;王育惠

    于被动同定电极导线置人右室心尖部容易,且固定简单,价格较便宜,脱位率低,因此一直是目前国内起搏器置入时常使用的导线.但少数患者因有其他的器质性心脏病或者有退行性病变,心肌纤维化的存在往往使心尖部位达不到理想的起搏阈值.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已被公认.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在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上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1,2].现多采用螺旋电极主动同定在RVOT起搏.笔者对2例被动同定电极到心尖部起搏不理想的患者采用RVOT电极置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应用螺旋电极固定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陈洪;杨洪;曹碧珍;艾伟民;袁逸群;袁娟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桓)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导线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应用

    作者:田美蓉;李莉;刘晓坤;赵碧琼;耿学斌

    已往永久起搏器电极为被动式固定电极,主要靠头部翼状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脱位率高.正常心脏收缩顺序为间隔部扩部到心底部后到心尖部,以维持正常心功能,而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正常心肌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不仅左右心室不能同步收缩,而且心室自身收缩运动也不协调,心脏收缩功能下降,严重影响心功能,患者出现所谓的起搏器综合征,二尖瓣大量返流,心房纤颤,甚至心力衰竭,随着对此不良反应的逐步认识医师们开始寻找合适的右室起搏位点,其中主要研究集中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该部位起搏能基本保持左、右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但由于需采用主动电极固定,可能存在着固定困难,定位时间长,起搏阈值高,容易脱位等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心室螺旋电极的应用

    作者:孙姗;吴尚勤;许静;陈冬梅;杨培根;丁军;王惠中

    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高龄患者由于手术配合程度差,常规应用翼状电极时一旦出现电极脱位而再次接受手术的困难度大.应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行永久起搏器治疗,增加了起搏部位的选择,降低了电极脱位高危情况下的脱位风险[1],且术后制动时间短,起搏效果好.本文对35例高龄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 巨大心房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方法探讨

    作者:王蔚;宿燕岗;柏瑾;刘少稳;潘翠珍;葛均波

    目的:探讨巨大心房患者起搏器的植入方法.方法:对3例巨大心房患者按常规方法分离头静脉或穿刺锁骨下静脉,植入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完成手术.结果:1例先通过冠状静脉窦进入心中静脉,后因膈肌刺激改为流出道起搏;1例脱位经再次手术成功固定电极在心尖部,1例固定在右室游离壁未出现脱位.结论:对巨大心房患者,起搏电极植入较困难,可采用主动固定电极.但脱位概率仍较大.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