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分析

    作者:王斗;杨丽英;刘和村;白志华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发病率高,预后与治疗年龄有密切关系,为了探讨弱视儿童图形诱发电位变化特征,现将43例(78眼)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 针刺对单眼视觉剥夺大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严兴科;董莉莉;刘安国;王军燕;马重兵;朱田田

    目的:探讨针刺防治视觉剥夺效应的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健康15 d龄long Evans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D)和针刺治疗组(MDT),每组6只.后两组采用单侧眼睑缝合的方法建立剥夺性弱视动物模型.针刺治疗组选取“睛明”“承泣”“球后”“攒竹”穴针刺,双侧交替使用,每日针刺一侧穴位,共14 d.观察针刺对不同空间频率下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正常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干预.结果:在2×2、4×4、8×8三种不同空间频率(SF)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明显的剥夺效应,P1峰潜时延迟(P<0.01),N1-P1波幅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治疗组P1峰潜时显著提前(P<0.01),N1-p1波幅值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正常组、针刺治疗组大鼠均在SF为4×4时N1-P1波幅值达到高,在此空间频率下鼠眼的分辨能力佳,表明这可能是大鼠视觉系统的佳空间频率.结论:视觉系统在敏感期内具有明显的电生理可塑性,针刺治疗可调节视觉剥夺所导致的视反应的抑制与迟缓,从而拮抗剥夺效应.

  • 氟西汀联合对侧眼遮盖对成年大鼠弱视的治疗作用

    作者:解来青;徐国旭;魏晓红;朱永铭

    目的 研究氟西汀(fluoxetine,FLx)口服配合传统遮盖治疗对成年大鼠弱视的治疗效果.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成年弱视大鼠(P70).方法 制作大鼠成年弱视模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将弱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饮水喂养)、Flx2组(20%FLx水喂养2周)、Flx4组(20%FLx水喂养4周)、BFD组(双眼形觉剥夺2周),各组大鼠行传统非弱视眼遮盖(翻转缝合眼)治疗后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主要指标 PVEP振幅,对侧眼与同侧眼振幅比值(the ratio of contralateral versusipsilateral,C/I比值)及组间比较的HSD-Q值.结果 Flx4组及BFD组配合非弱视眼遮盖治疗1周后弱视眼PVEP振幅由(19.86±3.07)μv、(17.51±4.12)μv升高至(32.31±4.29)μv、(29.31±2.29)μv(t=-4.938、-4.301,P=0.001、0.001);C/I值由1.11±0.29、1.04±0.28提高至2.34±0.45、2.45±0.29(t=-2.743、-3.629,P=0.016、0.007);遮盖治疗后C/I值组间差异显著(F=18.86,P=0.018;对照组与Flx2组:HSD-Q=0.13,P=0.175;Flx2组与Flx4组:HSD-Q=9.76,P=0.013;Flx4组与BFD组:HSD-Q=0.09,/P=0.350);BFD组还出现健眼PVEP振幅下降(t=2.672,P=0.047).FLx2组及对照组弱视眼PVEP振幅无明显提高,C/I比值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20%氟西汀水溶液口服4周与双眼形觉剥夺2周均可稳定激活成年弱视大鼠视皮层可塑性;氟西汀口服配合非弱视眼遮盖治疗可成为成年大鼠弱视的治疗手段.

  • 斜视性弱视佳治疗时机的探讨--斜视性弱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动态研究

    作者:马琳;徐惠民;黄蔚茹;林静;马建霞

    目的探讨斜视性弱视的佳治疗时机.方法斜视性弱视90例按年龄分为4~7岁组、8~11岁组、12~15岁组,共3组,每组30人.观察项目:术前和术后视力、PVEP P100、双眼视功能.治疗方法:手术矫正斜视,术后进行弱视和双眼视功能训练.术后随访时间1、3、6月.各项目结果经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4~7岁组视力、PVEP P100和双眼视觉和恢复均优于8~11岁组和12~15岁组(P<0.01),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结论4~7岁年龄组是治疗斜视性弱视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佳时机.

  • 眼挫伤图形诱发电位临床观察

    作者:郑秀丽;李军;刘永华

    目的 探讨眼挫伤图形诱发电位(PVEP)改变.方法 选取屈光间质透明的眼挫伤121例(132眼)行PVEP检查,与正常人60例(120眼)PVEP检查相对照,并对有改变的眼挫伤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进行治疗前后PVEP对照.结果 眼挫伤眼视神经传输速度和反应强度存在明显下降,经治疗后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 图形诱发电位可反映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及恢复程度.

  • 视觉诱发电位监测二硫化碳毒性视网膜病变

    作者:司黎;田清芬;尹卫靖;沈桂林

    目的探索使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P)早期诊断二硫化碳(CS2)中毒性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不同程度接触CS25年以上者116人(232眼),并以非接触者32人(64眼)作对照组,检测P-VEP,并根据接触的不同方式及浓度分组研究.比较各组VEP-P P100波波幅及潜伏时、潜时值差、波幅差值及A/L值.结果每日长时间接触CS2的中、低浓度组的VEP-P P100波波幅(8.37±3.20)μV及(7.95±3.34)μV,较非接触组的(9.64±3.25)μV明显下降(P<0.05;P<0.01),其A/L值降低.结论 VEP-P有助于CS2中毒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 正常及先天性色觉异常者颜色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作者:刘虹;郭静秋

    目的 了解颜色刺激正常人和色觉异常者不同记录部位的VEP表现,作临床功能判断和色觉机制分析的参考。方法 通过实验用计算机软件控制亮度和颜色因素,用黑-白棋盘格和等亮度的红-白、绿-白及红-绿颜色棋盘格作为刺激模式,记录一组正常人及色觉异常者的瞬态诱发电位。结果 (1)正常人在红-白、绿-白及红-绿刺激下,10导联P1波振幅低,在红-白、绿-白刺激下,15导联P1波潜伏期长,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正常人在上述四种刺激条件下P1波潜伏期按时间长短顺序,红-白<黑-白<红-绿<绿-白,潜伏期之间的比较具高度显著性;P1波振幅的高低是黑-白>红-白、红-绿、绿-白,差异有显著性,但颜色刺激之间振幅的比较无差异。(3)色觉异常组在四种刺激每件下P1波潜伏期长短及振幅的高低之间无差异,但黑-白刺激潜伏期短。红绿色盲及绿色盲,对绿-白刺激无反应,对红-白及红-绿有反应,但振幅较正常人显著降低。(4)正常组与色觉异常组P1波的比较,潜伏期无差异,振幅在黑-白刺激下无差异,在颜色刺激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客观地检查先天性色觉异常是可行的,对红绿色盲和绿色盲尤为敏感。(2)在视中枢内可能有一个相对主要的颜色区域。(3)颜色和亮度的处理似同在一个视觉系统,均由小细胞神经节细胞传导。(4)红绿颜色反应在感受器水平是独立的,在传递神经冲动的过程中是拮抗的。(5)对正常人在有颜色的情况下以识别颜色为主;对于色觉异常者,则以辨别亮度为主。

  •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评估单眼上睑下垂患儿视力发育的临床应用

    作者:樊云葳;于刚;吴倩;曹文红

    目的:研究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在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视力发育评估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08例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行PVEP检查,分析比较患眼P100潜伏期及振幅较健眼的变化。结果所有患眼PVEP潜伏期较健眼均明显延长,振幅降低;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眼,在中、高空间频率刺激下,双眼潜伏期与振幅有显著差异(<0.05);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眼,在各空间频率刺激下,双眼潜伏期与振幅有显著差异(<0.05);在中、高空间频率刺激下,患眼与健眼的P100潜伏期平均差值15.3±5.7ms,振幅差值13.2±4.9μv。结论对于低龄不合作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PVEP可以做为一种客观的、有效的视力检查手段,从而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时机提供了客观依据。

  • 氟西汀治疗形觉剥夺性弱视猫的视觉诱发电位变化

    作者:殷小龙;邓燕;廖瑜俊;杨洋;于春红;彭小维;熊伟伟

    目的: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平均峰的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为指标,评估使用氟西汀治疗形觉剥夺型弱视模型猫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仪,对3例正常对照组和15例形觉剥夺型弱视猫进行P-VEP的检测,进行治疗前后潜伏期和波幅的比较。结果1、正常对照组P波潜伏期平均48.33±3.51ms,波幅平均55.69±3.52μV,单眼形觉剥夺猫P波的潜伏期平均58.23±4.62ms,波幅平均38.24±2.96μV,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孕<0.05)。2、经氟西汀治疗4周、8周后,P波潜伏期稍缩短,波幅稍增加,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P波潜伏期进一步缩短,波幅进一步增加,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16周、20周后,P波潜伏期及波幅进一步恢复,与正常对照相比,未见因形觉剥夺而引起的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氟西汀治疗16周或更长时间后,弱视模型猫的视觉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其变化过程与人类弱视儿童治愈过程中视觉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相一致。

  • 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

    作者:景大瑞;韦企平

    目的 探讨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即刻影响.方法 视神经萎缩患者30例(51只眼),由同一名医师针刺双侧风池穴,进针方向朝向对侧眼球,用热补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针刺前及出针即刻采用两种空间频率(10方格及15'方格)对患眼进行P-VEP检查,比较针刺前后P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变化.结果 10方格:针刺前P100波潜伏期(121.17±14.28) ms,振幅(5.21±4.12)μV,针刺后潜伏期(129.39±19.41)ms,振幅(6.04±4.76)μV.15'方格:针刺前P100波潜伏期(122.29±16.23) ms,振幅(4.32±3.98) μV,针刺后潜伏期(127.90±19.12) ms,振幅(5.30±3.89)μV.针刺后两种空间频率下的P100波潜伏期均较针刺前延长,振幅较针刺前增加,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结论 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眼P-VEP存在即刻影响,包括P100波潜伏期延迟及振幅增加,前者体现了针刺风池穴对视皮层的抑制作用,后者可能与针刺风池穴调整了眼部供血有关.

  • 联合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及中心视野检查在儿童弱视综合治疗评估中的意义

    作者:石蕊;陈研明;杨乐;薛雨顺;石一宁

    目的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观察经综合治疗后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波及视野的变化情况,为临床寻找一种全面、客观、可靠的弱视诊疗评估系统.方法 2009至2012年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并经综合治疗且随访1年的弱视儿童病例82例133只眼,所有病例按照弱视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并设立同年龄正常对照;分别记录治疗前后PVEP P100的反应值,并观察视野变化的情况,统计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随着弱视程度加重,PVEP P100的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中心10°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降低;正常组、轻、中、重度弱视之间PVEP P100的潜伏期及振幅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轻度弱视10°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MS)与中、重度弱视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经综合治疗后,轻、中度弱视眼P100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加,10°视野MS增加(P<0.05),重度弱视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 综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儿童弱视,PVEP及中心视野是评估弱视儿童视功能的客观方法和分析指标.

  • 如何合理运用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技术

    作者:张作明;阴正勤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项目与记录参数和刺激参数有关,其中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波形稳定,常作为主要的视觉功能客观评定指标,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则变异较大,参考价值较低.通常在PVEP不明显或未记录到时,需要记录FVEP作为参考.单一做FVEP检查临床意义不大,建议将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与视网膜电图联合应用,将更能全面反映视觉功能情况.必要时还需要与眼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图形视网膜电图等检查项目联合应用.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能够记录多个局部图形刺激后的视觉诱发电位,以期客观反映局部视野的变化,如青光眼患者视野的早期变化.mfVEP的波形起源与传统的视觉诱发电位不完全相同.mfVEP的检查结果与刺激方式(刺激图形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时间频率)、记录通道(单通道、双通道、四通道)、信号提取方法及信号的信噪比关系密切,即检查手段并未完全成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任何视觉电生理检查项目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和波动.因此,对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的分析还必须结合患者的主诉、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临床检查项目.

  •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在豚鼠眩光致盲激光能量密度阈值检测中的作用

    作者:李振峰;熊聪;殷浩;夏峰;安晶;张磊;张作明

    目的 利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测定导致豚鼠眩光致盲的激光能量密度阈值.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豚鼠27只,均在颅骨前囟前6mm、后10mm分别钻孔,植入长5mm、直径1.2mm的不锈钢螺钉,分别作为测量PVEP的参考电极和记录电极.根据实验选择的激光器波长不同(分别为635、660、690nm)将豚鼠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9只(18眼),分别在照射前、照射后即刻记录PVEP,如激光照射引发眩光致盲,则在照射后2d和4d继续记录PVEP.将照射前测量PVEP的P波潜伏期和振幅作为正常对照值.激光照射后立即记录PVEP,记录不到PVEP波形时则将此时对应的电流作为该波长激光引起眩光致盲的阈值电流,计算对应功率(P)值,绘制电流-能量(p-I)曲线,计算各波长激光引起眩光致盲所需的能量密度阈值.将照射后2d和4d记录的PVEP的P波潜伏期和振幅与正常对照值比较,检验豚鼠视觉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波长为635、660、690nm的激光器眩光致盲能量密度阈值分别为356.36×10-9、349.58×10-9、343.93×10-9J/cm2.三组中发生眩光致盲的豚鼠在2d后PVEP中P波潜伏期与其正常对照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356,P=0.729; t=0.492,P=0.633; t=- 0.445,P=0.666),振幅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1.01,P=0.000;t=5.223,P=0.000; t=5.702,P=0.000),4d后再次测量PVEP,三组P波潜伏期和振幅与其正常对照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t=1.329,P=0.213; t=2.040,P=0.069; t=-0.894,P=0.392;振幅:t=-3.030,P=0.768; t=0.194,P=0.850; t=-0.948,P=0.365).结论 635、660、690nm波长激光的眩光致盲能量密度阈值约350×10-9J/cm2.在测定激光造成眩光致盲的能量密度阈值时,PVEP可作为较好的检测指标且不会造成眼底器质性损伤.

  • 电梅花针叩刺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雁;周剑

    目的 探讨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 选择4~12岁弱视患儿共38例(69眼),在配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联合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及矫正视力的检查;实验组患儿电梅花针1次叩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检查.结果 P-VEP:实验组电梅花针叩剌即刻效应,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性差异.视力:实验组36眼经治疗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32眼(88.9%);对照组33眼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24眼(72.7%).根据弱视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与疗效的分析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使弱视儿童P-VEP的P100波峰潜时缩短,该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视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P-VEP敏感空间频率刺激综合疗法治疗弱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学印;徐西玲

    目的:探讨根据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出的敏感空间频率进行视觉刺激训练疗法对儿童弱视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所有患儿随机分两组,对照组110例(126只眼),采用遮盖法和精细目力训练法治疗,实验组100例(119只眼),采用P-VEP检查出敏感空间频率,选择该敏感空间频率进行视觉刺激训练加遮盖法的综合治疗。结果:两组总基本治愈率比较,相同年龄段、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的基本治愈率中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敏感空间频率刺激加遮盖法综合疗法对弱视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 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分析

    作者:黄业贤;周瑾;胡兰香;宋生芳;项道满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特点,评估P-VEP对上睑下垂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3例2~4岁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进行P-VEP检查,比较双眼P-VEP的P100潜伏期及振幅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上睑下垂眼VEP P100波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P<0.01),振幅低于正常眼(P<0.01)。轻度上睑下垂眼P-VEP P100波振幅与中度及重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与重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上睑下垂眼P-VEP P100波潜伏期与中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重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与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双眼P-VEP P100波振幅及潜伏期存在差异,根据患儿视觉发育程度进行手术时机选择的同时,应注意术后矫正弱视。

  • 视觉诱发电位在机械性眼外伤视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

    对130例单眼外伤患者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并以对侧健眼作为对照.发现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对挫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敏感性,有定量诊断价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可作为预测严重外伤眼术后视功能的有效手段.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表现

    作者:赵海鹏;李爱红;赵丽丽;郑东兴;王志军;金明

    目的:观察并分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图形诱发电位的表现.方法:对2009年以来收集的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36例38眼进行图形诱发电位检查得出,P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与正常值比较,并进行分析.结果:60’方格和15’方格的刺激下皆为1眼(2.63%)潜伏期正常,振幅正常.6眼(15.79%)潜伏期正常,振幅降低.30眼(78.95%)潜伏期延迟,振幅降低,其中包括3眼(7.89%)重复性较差,但每次结果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1眼(2.63%)未引出明显波形.结论: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图形诱发电位P100波的振幅改变较大,而潜伏期改变相对较小,所以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以用图形诱发电位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

  • 成人弱视眼VEP、OCT变化的研究

    作者:周继容;廖荣;江爱华;江林

    目的 通过对正常成人与弱视成人患者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比分析,探讨P-VEP 、OCT在弱视患者中的临床变化.方法 正常人15例30眼(年龄16~35岁),弱视30例30眼(16~35岁),选择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仪,蔡司Stratus OCT(Carl Zeiss Meditc,Dublin,CA)进行检查,记录各项检查结果并分析. 结果(1)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VEP 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弱视组 OCT视乳头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组变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弱视组P-VEP 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提示弱视患者视觉传导通路存在异常,弱视组视乳头RNFL厚度变薄,提示视网膜形态学也发生改变.

  •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与儿童弱视的关联分析

    作者:颜晨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是视网膜受到刺激后头皮记录的电位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视觉感受器在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活动,通过信号平均技术从在头皮记录的脑电图中提取出的诱发电生理电位,它反映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功能状态,是对视通路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自B u r i a n等[1]于1952年首次报道用VEP方法研究弱视以来,视觉电生理一直是研究视觉发育及弱视发病机理的主要手段。

116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