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子灯塔技术及其在基因检测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洪源;成军;杨守纯

      分子灯塔(Molecular beacons)是近年兴起的利用核酸杂交技术对核酸分子进行检测的新技术,由纽约市公共健康研究协会的Tyagi等[1]于1996年首先建立。因其在与核酸分子互补结合之后荧光素便能开始发光,故称为“分子灯塔”。它的建立为研究核酸分子的组成、含量及对PCR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提供了快速、特异、方便的新方法,在基因检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试就其构成、原理、热力学特性、优缺点及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一、分子灯塔的构成、原理及热力学特性  分子灯塔是具有“发夹”样结构的单链寡核苷酸探针,一般为含20~30个核苷酸的2部分组成:环状部分及茎部。环状部分为单链核酸,与目标链形成特异的互补结合,茎部的2条核苷酸链互补,形成双链分子,大多含有5对碱基。茎部的末端分别与荧光素(5′端)和淬火物质(3′端)结合,淬火物质大多为4-4′二甲氮基苯偶氮苯甲酸,荧光素和淬火物质因研究目的不同可自行设计。茎部的双链互补结构使末端的荧光素和淬火物质紧靠在一起,因荧光素共振能量转移[2]作用而使荧光被吸收,这样荧光素就不能发光。当分子灯塔的环状部分与目标链特异性结合时,所形成的杂交分子比茎部双链结构更稳定,它的刚性使茎部双链分子分离,也就使荧光素和淬火物质相分离,通过自发构型重组作用,在室温下就可使荧光素发光得以恢复,通过荧光仪或合适配置的显微镜可观察到。在分子灯塔与目标链结合的过程中,因环境温度的不同,存在着3种不同的状态:在低温时与目标链结合,即为结合态,当温度升高至42℃时,分子灯塔与目标链的复合物变性,成为“发夹”样结构,导致荧光强度的下降。当温度升高至54℃时,出现茎部结构的变性,分子灯塔成为松散的随机卷曲状态,荧光强度上升。相比之下,如果分子灯塔与目标链有一个核苷酸不能互补,则解链温度要相应地下降约14℃[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