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变焦扩大内镜诊断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已引起了临床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Brand et al[1]发现,即使临床上无任何症状的普通人群,1/1000的患者已患有小灶性扁平腺瘤,这些腺瘤常常伴.有严重的不典型增生,有的甚至伴有腺癌.日本学者Kudo[2]应用实体显微镜,经内镜息肉切除、内镜肠粘膜切除(EMR)或外科手术,观察了14023例患者标本的结直肠粘膜凹窝腺管开口形状,认为结直肠粘膜凹窝腺管开口在不同性质的病变中有不同的形状,可籍此作为结直肠癌特别是小灶性癌或癌前小腺瘤的诊断依据.近推出的新型变焦扩大电子结肠镜兼有常规内镜和变焦扩大内镜的功能,对小病灶变焦扩大倍数达100~150倍.作者应用近引进的日本Pentax EC-3830FZ结肠镜开展结直肠粘膜凹窝的研究,明显提高了内镜对小病灶的肉眼诊断正确性.
-
结直肠表浅型微小腺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对结直肠表浅型微小腺瘤的研究日益增多,对其与结直肠癌关系的认识也日趋深入.本文简要介绍结直肠表浅型微小腺瘤的基础及临床进展.
-
大肠黏膜放大内镜下pi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pit)的形态与大肠病变性质密切相关.过去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各自的观察对pit形态进行了多种分型,如Kosaka等通过277例大肠黏膜病变实体显微镜观察,将pit分为四型:单纯型(simple)、乳头型(papillary)、管状型(tubular)和沟槽型(sulcal).多田对此进行了改进,分成六型,增加了混合型和无结构型.另有Eto及Nishizawa的分型.以上分型均未形成标准.直到1996年,工藤通过1 676例实体显微镜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提出了新的pit分型标准,这一分型被日本学者广泛接受,已成为目前通行的pit分型标准.以下将介绍此分型标准并结合放大内镜所见配合图片加以说明.
-
大肠粘膜的内镜下pit分型及其意义
大肠腺管开口(pit)的形态与大肠病变性质密切相关,在工藤之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各自的观察对pit形态进行了多种分型,如Kosaka等通过277例大肠粘膜病变实体显微镜观察,将pit分为四型:1.单纯型(simple);2.乳头型(papillary)3.管状型(tubulAR);4.沟槽型(sulcal).多田对此进行改进,分成六型,增加了混合型和无结构型.另有Eto及Nishizawa的分型.以上分型均未形)成标准.直到1996年,工藤通过1676例实体显微镜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提出了新的pit的分型标准,这一分型广泛被日本学者接受,已成为目前通行的pit分型标准.以下将介绍工藤的pit分型标准并结合放大内镜所见配合图片进行说明.
-
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检查鉴别病变的范围和分离出病变标本在早期癌症的病理诊断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凹陷型微小癌的意义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