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德宪;王晓川;谭守勇;劳穗华;陈志宏;王艳红;李方知;梁燕琼;王娟

    目的 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对1例21岁伴毛细血管扩张、B淋巴细胞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G 1.38 g/L,IgA 0.25 g/L, IgM 0.17 g/L)及反复肺部感染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及其母亲的单核细胞Bruton酪氨酸激酶(BTK)表达,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Cdna,PCR产物测序发现BTK基因突变,经相对应部位的DNA 序列PCR产物测序进一步证实.患者母亲DNA 也在相应部位扩增并测序.结果 患者及其母亲细胞内BTK表达分别为96.9%和97.8%.BTK基因点突变位于16 外显子(Cdna 1706 G>A),为错义突变(R525Q).患者母亲也被证实为携带者,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经高剂量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2 g/kg),1个月后IgG上升至5.79 g/L,临床症状、肺功能及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毛细血管扩张好转.结论 明确了1例伴毛细血管扩张的成人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基因诊断;高剂量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效果好.应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

  •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基因诊断

    作者:王晓川;王莹;金兼弘和;宮脇利男;俞晔珩

    目的研究我国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患者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的突变类型.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7例XLA患者cDNA.使用8对不同引物分2步扩增BTK cDNA,PCR产物测序.突变结果通过对DNA外显子相应部位扩增、测序证实.对其中4例母亲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均位于BTK基因的编码区,3例在BTK的血小板-白细胞C激酶底物同源区,2例位于酪氨酸激酶区,其他2例分别位于Src同源区2和Src同源区3.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重复序列和片段缺失.除错义突变引起单一BTK氨基酸改变外,突变还分别造成终止密码子形成和阅读框架移位.其中4例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进行基因分析的4例母亲中,3例为携带者.结论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典型XLA,检测出的7种突变均位于BTK基因编码区,其中4种是未见报道的新突变.XLA可以通过基因分析进行确诊以区别与其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μ重链基因突变一例

    作者:张志勇;赵晓东;王墨;张宇;赵耀;杨锡强

    目的 探讨1例μ重链(μHC)基因缺陷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患儿为男性,1岁10个月,临床诊断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TK基因分析未见突变.采用PCR方法 扩增患儿及父母μHC基因组DNA.采用RT-PCR扩增患儿μHC mRNA.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序列测定.结果患儿生后8个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咳嗽.11个月出现右侧偏瘫,1岁零8个月出现左髋关节和右膝关节疼痛肿胀.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细胞总数18×10~6/L[参考值(0~15)×106/L],白细胞7×10~6/L[参考值(0~15)×10~6/L],生化示蛋白0.14 g/L(参考值0.15~0.45 g/L),糖4.68mmol/L(参考值2.44~4.44 mmol/L),氯化物116.3 mmol/L(参考值120~132 mmol/L).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球蛋白IgG 181 mg/L,IgA 22 mg/L,IgM 28.8 mg/L,IgE 4.6 U/ml.淋巴细胞分类示T淋巴细胞(CD3~+)67%,B淋巴细胞(CDl9~+)为0,NK细胞(CD16~+ CD56~+)32%.基因分析患儿为μHC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一条等位基因在第4外显子剪接位点发生突变(1956 G>A),患儿父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一条等位基因在第1外显子核苷酸插入导致移码突变(170-175insert C,L11fs60X),患儿母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第1外显子插入突变为首次报道的突变类型.患儿μHC cDNA经半巢式PCR扩增并测序,发现第4外显子潜在剪接位点活化导致转录产物插入第4内含子136个核苷酸,导致仅合成分泌型μHC蛋白.结论通过临床筛查和基因分析,在我国首次报道μ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956 G>A和170-175insert C)患儿,并且发现1个第1外显子的新的突变位点.

  • 以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为突出表现的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1型两家系研究

    作者:李文言;陈金淑;赵芹;戴荣欣;王艳平;赵宏意;陈学梅;薛秀红;孙晓宇;唐雪梅;张宇;丁媛;赵晓东;张志勇

    目的 探讨以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为突出表现的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1型(XLP-1)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征、SAP蛋白表达及SH2D1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以2016年1-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两家系4例(A家系例1、例2,B家系例3、例4)患儿及其亲属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增殖功能和SAP蛋白表达,采用PCR技术检测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环(sj TRECs)、TCRvβ亚家族克隆谱和SH2D1A基因.结果 (1)例1~4确诊为XLP-1,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1岁余、1岁余、1月龄余、6月龄,诊断年龄分别为9岁10月龄、16岁8月龄、14岁10月龄、4岁9月龄,均有反复严重呼吸道感染,例1、例2、例3为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例4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EB病毒-PCR检测均阳性.胸部CT发现4例患儿均有肺实变不张,其中例3有支气管扩张.例3于14岁确诊为Burkitt淋巴瘤.(2)4例患儿的免疫学检查发现CD4/CD8比倒置、耗竭T细胞增多、NK细胞数量降低、B细胞总数正常,但记忆B细胞数量减少而初始B细胞正常、sj TRECs值低、TCRvβ亚家族克隆谱轻度受限、T细胞增殖正常.(3)流式细胞术检测SAP蛋白表达显示例1和例2蛋白无表达,例3和例4蛋白表达减少.(4)基因分析发现家系A中2例患儿SH2D1A基因第2外显子无义突变(c.163C>T;p.R55X),其母及两个同胞姐妹为携带者.家族B中2例患儿为SH2D1A基因第3外显子错义突变(c.278 G>A;p.G93D),其母为携带者.4例患儿目前均存活,其中例3放弃治疗,其余患儿开始接受规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等待移植.结论 两家系中4例患儿均以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为突出表现,具有EB病毒高度易感,T细胞、B细胞及NK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流式检测SAP蛋白表达异常和SH2D1A基因发现致病突变为诊断XLP-1依据.

  •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晓川

    目的探讨中国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本组8例,经流式细胞仪检测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表达和(或)基因分析诊断为XLA,总结其临床表现,并对其免疫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8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3个月~3岁,诊断为XLA时平均年龄6岁.8例患儿都有反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伴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鼻咽部感染,仅l例曾患中耳炎.反复多关节炎较多见(3/8),没有关节感染的证据.仅2例母系家族中的男性有类似疾病史.诊断时均表现为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延迟.周围淋巴组织发育不良,扁桃体和淋巴结很小或难以查及.实验室检查血清Ig和循环B细胞明显降低.6例CD4/CD8比值明显倒置.结论本组中国XLA患儿诊断时年龄较大,临床表现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为主,多关节炎发生率较高,家族史不明显.大部分患儿存在CD4/CD8比值明显倒置,原因和意义尚不清楚.

  •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四例

    作者:崔广梅;李华南;刘华林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一种遗传性体液免疫缺陷病,其临床表现除反复、严重的细菌感染外,部分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高的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经合理治疗,其预后及转归良好,但须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和特殊性.现总结我院1999年至2009年收治的4例XLA合并JIA患儿的临床资料如下.

  •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家系BTK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研究

    作者:孔祥东;莫桂玲;刘宁;田培超;陈敏芳

    目的 对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个XLA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对3例XLA患者进行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测序,分析BTK基因外显子区和剪切区DNA序列改变情况,采用PROVEN、PolyPhen-2和ClustalO软件对新发现的错义突变进行功能预测.在确定每个家系基因型后,对家系2和家系3中的2个高危胎儿抽取绒毛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家系1中,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BTK基因c.1117C >A(p.L373I)错义突变,采用功能预测软件分析为致病突变的可能性大;家系2中,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BTK基因c.126T>G(p.Y42X)无义突变;家系3中,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c.1679delC(p.P560fsX10)缺失突变.3个XLA家系发现的3种BTK基因突变为新突变,100名健康个体BTK基因相应区域测序,未发现有上述同样序列改变.对明确致病突变的家系2和家系3胎儿行孕早期产前诊断,家系2胎儿为p.Y42X女性杂合突变携带者,家系3胎儿为男性未携带突变基因者,2对夫妇均选择继续妊娠,胎儿娩出后随访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发现3个BTK基因新变异,BTK基因p.Y42X和p.P560fsX10突变是家系2和家系3患者的致病原因,BTK基因p.L373I突变可能是家系1患者致病的主要原因,但需要功能验证.对于有XLA生育史的夫妇再次生育时,应用基因测序技术行产前BTK基因突变分析可以有效地预防患儿出生.

  •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附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建平;王慧君;张磊;杨仁池;张凤奎

    目的 提高对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的认识.方法 报告2例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于青少年期发病,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脾肿大,免疫球蛋白明显减低,可明确诊断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例1经脾切除诊断合并脾脏外周T细胞淋巴瘤,例2反复消化道感染、腹泻,并发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结论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起病相对较晚,临床表现多样,以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为特征,早期诊断及正规治疗可改善预后.

  • 婴儿期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误诊分析

    作者:王华;孙雨;王莎莎;谭宁宁

    目的 探讨婴儿期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transient hypogammaglobulinemia of infancy,THI)诊治要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曾误诊的1例TH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自生后1个月起面部出现湿疹,分别于2月龄、5月龄时因咳嗽、气喘入住我科2次,经查体和胸部X线等检查诊断支气管肺炎、湿疹.第2次住院(5月龄)时查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0.25 g/L,IgA 0.07 g/L,均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细胞亚群检查示B细胞百分比为28.5%,拟诊THI.2次住院均予抗感染等治疗,肺炎痊愈、湿疹好转出院.第2次住院出院后,每隔3个月左右来院复诊(共2次),期间患儿未再发生感染,湿疹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血清IgG、IgA浓度不断上升,直至正常.结论 THI临床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此病认识,遇及类似本例患儿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认真进行鉴别诊断,以减少误漏诊.

  • 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误诊报告

    作者:林广;刘改英;王艳芳;梁美玉

    目的 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的诊治要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我院收治并误诊的XLA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反复发热伴咳嗽10余天入院.按支气管肺炎予抗感染治疗,发热、咳嗽症状控制不理想.患儿3岁前身体健康,以后每年患肺炎2次以上.后多次痰培养未发现细菌或L型细菌、真菌生长,多次查血免疫球蛋白G、A、M均测不出(过低).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渐好转.后检测患儿BTK基因18号内含子突变(C.1908+ 1G>C),而患者母亲同一个位点C.1908+ 1G未见异常.分析患儿基因突变可能为新发突变,从而明确诊断为XLA.患儿每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kg,随访4个月未出现感染性疾病.结论 XL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初期反复出现感染往往不注意,导致误诊.本病诊断多依赖临床和血丙种球蛋白测定结果,确诊的金标准为基因诊断.

  • Poems综合征3例

    作者:欧阳娟

    报道3例伴有周围神经、肝脾、内分泌系统丑皮肤受累的POEMS.皮质类固醇治疗可缓解病情,但不能根治.并应与慢性格林巴利作鉴别.综合文献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孙金英;刘乐宇;刘桂兰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早发现的人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缺陷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部(Xq21.3-22),并已经被成功克隆.所编码的蛋白为细胞浆性蛋白酪氨酸激酶,可通过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对B细胞的发育及功能性反应产生双重作用.该基因突变的结局可导致外周血成熟B细胞数显著降低,临床上产生相应的表现.本文就此症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 特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继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张红;吴建华;顾军

    目的 报道1例特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继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方法 通过病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病理及免疫组化以排除其他肿瘤性疾病,并观察临床用药治疗效果.结果 25岁男性患者的皮损呈丘疹、斑块及结节,发生于左臀部、上唇、鼻翼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严重感染,IgG明显低于正常水平(<0.069 g/L).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真皮内大量大小不等的淋巴细胞,呈弥漫性分布,核异形,有丝分裂明显.皮损免疫组化检查,CD7、CD2、CD4、LAT均阳性,Ki-1、CD20、OCT2、CD56、CD68、CD79a均阴性.结论 本患者的诊断主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是本病诊断的重要线索,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