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规左侧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研究
目的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LQTS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左侧心交感神经切除手术(LCSD)方法对LQT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例LQTS患者行LCSD手术.评价病人手术前后的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人的LCSD手术均成功.术后的QTc值由术前的(0.59±0.05)s下降到(0.48±0.04)s(P=0.006,n=5).同时,发现手术后LQTS患者心电图上U波逐渐显著的现象.(1)所有病人24 h内的平均QT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大心率(HR)由术前的(103±17)次/min略下降到(96±15)次/min,而小心率由(42±7)次/min略升高到(46±5)次/min;(3)术前运动试验可引起某些导联上的T波形态明显改变,而术后这些改变消失或减轻;(4)术后运动试验期间所能达到的大心率明显下降,由术前的(162±4)次/min降低到(129±10)次/min(P=0.006,n=4);(5)5例病人术后跟踪随访15个月,只有1例患者在凌晨睡眠中有2次短暂晕厥发作,该患者术后服普萘洛尔量只有20 mg(0.3 mg/kg)每日1次.其余患者皆无症状,服药情况为:2例近1年未服药,1例20 mg每日2次,1例10 mg每日3次.结论LCSD对药物不能控制的LQT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相对于lCD昂贵的费用,LCSD的费用低廉、手术过程简单,因此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LQTS患者来讲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长QT综合征 左侧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校正的QT间期 运动试验 u波 -
Brugada综合征患者体温与QT间期相关性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Brugada综合征(BrS)患者不同体温状态对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的影响,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阐述其可能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的BrS患者为实验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为对照组,对每例患者均每日多次测量体温并同时行心电图检查,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将体温和QTc关系绘制成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8例BrS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7.38±15.05)岁,均有晕厥史,有家族猝死史(1例),临床记录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4例,电生理检查(EPS)诱发VT或VF 5例.8例PSVT患者(男女比例为4∶4),平均年龄(43.75±10.47)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BrS组体温与QTc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6(P<0.05),而对照组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rS患者体温与QTc呈正相关,随着体温的升高,QTc呈升高趋势,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体温 校正的QT间期 -
16个先天性长QT综合征先证者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北地区确诊为LOTS的家系16个.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同步6或12导联心电图记录,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先证者发病年龄(19.2±14.8)岁.在20岁以前发病者占59.2%.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3:13(18.8%:81.2%).发病症状多以晕厥为主要表现15例(93.7%);症状发作多有明显诱发因素14例(87.5%);根据心电图特点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LQT1占5例(31.2%),LQT2占8例(50.0%),LQT3占2例(12.5%),其余1例(6.3%)心电图特征不明显,无法预测.根据心电图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了6个家系(2个LQT3,4个LQT)的基因筛查发现了3个KCNH2突变点,基因型和表型的符合率50%.多数患者服用B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有效;在药物效果不好的患者中,有2例植入起搏器.结论 西北地区LQTS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根据心电图特点对LQTS患者进行的基因分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的LQTS患者可能以LQT2为主,但基因型和表型有一定的差别;β受体阻滞剂可使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对β受体阻滞剂疗效不好的患者,植入起搏器可提高疗效.
-
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QT间期不均一性:诊断上的意义
目的通过分析QTc间期在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家系患者中的分布状况,评估QTc值在诊断LQTS上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KVLQT1和HERG基因突变形成的LQT1和LQT2基因型患者.研究24个LQTS家系中374个成员的QTc值,包括181个基因携带者(83个KVLQT1和98个HERG)和193个非基因携带者.基因携带者中男性88人,女性93人;非基因携带者中男性97人,女性96人.将QTc的分布制成图表并按基因型进行比较,计算QTc值诊断LQT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LQT1和LQT2患者的QTc范围为0.41~0.62 s,非基因携带者为0.36~0.47s.当女性QTc≥0.48 s,男性QTc≥0.47 s时可诊断为LQTS.相反,当女性QTc≤0.41 s,男性≤0.40s时可排除LQTS.QTc值在0.42 s至0.46 s之间者,需要进一步检查来确诊.结论 LQT1和LQT2基因携带者QTc值范围较宽,使QTc值正常和临界的基因携带者在诊断上较为困难,对这类患者诊断时应特别注意.
-
瑞芬太尼对七氟醚诱导过程中QTc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醚诱导过程中瑞芬太尼快速输注是否延长校正的QT间期(QTc).方法 择期全麻行妇科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双盲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均分为瑞芬太尼组(RF组)和对照组(NS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5%七氟醚吸入诱导.BIS值60~65时,30 s内静脉注射0.2μg/kg瑞芬太尼(RF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NS组).BIS≤60时,给予0.05mg/kg维库溴铵,当BIS在45~50时行喉罩插管.分别记录诱导前(基础值)、喉罩插入后1、3 min的12导联ECG、MAP和HR.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结果 与NS组比较,喉罩插入后1 minRF组QTc缩短(P<0.05);HR明显减慢、MAP降低(P<0.05).而插入后3 min两组间Q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醚诱导联合喉罩插入时,瑞芬太尼快速输注可有效减轻QTc延长.
-
校正的QT间期延长独立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
目的 探讨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和炎症的相关性,以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房颤患者.收集术前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等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术后复发.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复发定义为消融后3个月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结果 共人选72例,随访(8.2±4.1)个月,35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48.61%).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的QTc显著延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显著升高.QTc延长与CRP(r=0.355,P=0.004)、NLR(r=0.331,P=0.004)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QTc、NLR与房颤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QTc延长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7 ms时,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2.6%.结论 QTc延长可能与高炎症负荷有关,QTc延长独立预测HCM合并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
-
76个长QT综合征先证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研究
为研究我国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整体发病和治疗情况,选择按照1993年Schwartz等提出的LQTS诊断标准确诊为本病的家系76个.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6或12导联ECG同步记录,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先症者发病年龄17.2±14.8岁,在20岁以前发病的占59.2%;以女性居多;发病症状有晕厥、黑矇、心悸、胸闷及其它如抽搐、胸背痛、头晕等;诱发因素有情绪紧张或激动、劳累、运动或体力劳动等;患者的QTc值为0.56±0.09 s.LQTS患者的ECG上T波多变,QT间期可出现暂时正常化.在76个LQTS先证者中,同时伴聋哑1例,预激综合征 1例,心肌炎2例,束支阻滞2例,一过性房室阻滞1例,高血压病2例.根据ECG特点预测LQTS患者的基因型:LQT1占(31.6%),LQT2占(53.9%),LQT3占(3.9%),其余(10.5%)心电图特征不明显,无法预测.多数患者服用β-阻断剂类药物有效;在药物效果不好的患者中,有 4例安装起搏器,1例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5例进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其中多数继续服用β-阻断剂.结论:我国的LQTS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根据ECG特点对LQTS患者进行的基因分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的LQTS患者可能以LQT2为主.β-阻断剂可使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对β-阻断剂疗效不好的患者,选择LCSD或联合应用起搏器或ICD可增加疗效.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11例随访
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的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的LQTS 的疗效.方法对11例LQTS 患者行LCSD 手术,术后定期进行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随访观察.结果所有LCSD手术均成功,1例术后有Horner′s 综合征.术后2±7天,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平均心率(HR)基本不变,大HR由术前的103±14次/分略下降到术后的97±12次/分, 而小HR由43±5 略升高到46±5 次/分;运动试验中所能达到的大HR明显下降,由术前的145±16次/分降低到术后的127±11 次/分(P<0.01,n=10). 随访16(14~25)个月,QTc 值由术前的0.55±0.05 下降到0.48±0.04s (P<0.01,n=11);同时发现手术后LQTS患者ECG上有顿挫T波变光滑的现象.随访期间1例有过3次短暂晕厥发作,其余患者皆无症状.结论 LCSD 对药物不能控制的LQT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