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ST-T异常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分析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ST-T异常影响因素.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入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58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按心电图是否有ST-T异常分为ST-T异常组和非ST-T异常组.入院后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甲状腺疾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率、血压、血脂、血糖、血钾、确诊疾病、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计算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心室结构正常患者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并分析所有患者心电图ST-T异常的潜在因素.结果 入选583例患者中,男263例,女320例,平均年龄28~85(56.63±9.03)岁,ST-T异常患者151例,ST-T异常患者占总数25.9%,对比组间在性别比例、年龄、在饮酒史,血钾浓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影响ST-T异常的危险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性别、年龄、血钾OR(比值比)值分别为0.559、1.343、0.641(P<0.05).结论 年龄、性别、血钾水平与此类患者心电图ST-T异常的发生相关.
-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心电图ST-T改变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程度与心电图ST-T异常的关系.方法 将92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分为轻度、重度两组;同时将正常产及剖宫产的足月新生儿4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3组新生儿于出生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生后第1天轻度窒息组、对照组新生儿ST-T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5.7%与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1天、第3天、第7天重度窒息组新生儿ST-T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第3天、第7天重度窒息组新生儿ST-T异常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且损伤程度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
-
常规心电图ST-T异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常规心电图ST-T异常对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大小.方法 选择2012年1-7月期间来该院就诊的140例常规心电图检查ST-T异常患者,其中伴有典型心绞痛者65例,无明显症状者75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且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伴有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符合率为78.5%,无明显症状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符合率为30.7%.结论 常规心电图ST-T异常不能作为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唯一标准,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一些其它检查.
-
密闭的空调环境与心电图ST-T改变相关性临床分析
目的 为了观察密闭空调环境对人体心脏健康的影响,观察密闭空调环境中工作人员的心电图ST-T改变,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无器质性疾病的银行职员体检常规心电图230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ST-T改变139例,占64%.结论 密闭的空调房中氧气稀薄,导致长期在这种环境工作的职员慢性缺氧,造成心肌复极过程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心电图出现ST-T异常改变.因此应改善银行职员的工作环境,以改善心肌的供氧状态,并定期检查常规心电图,以观察心电情况.
-
325例胆石症患者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胆石症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325例胆囊结石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结合临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胆囊结石患者心律失常及ST-T异常的发生率:合并心血管疾病组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P<0.05);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组高于中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合并心脏疾患的老年胆石症患者心律失常及ST-T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
新生儿窒息与心电图ST-T异常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与心电图ST-T异常的关系.方法 新生儿112例据出生时1min阿普加评分分为窒息组20例和无窒息组92例,每例新生儿在出生后1h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 112例新生儿心电图共有1344导联,其中出现ST-T异常共有240导联(17.9%).窒息组新生儿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高于无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产窒息可引起新生儿心电图的改变,应引起围产工作者的重视.
-
高校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体检中ST-T异常及心律失常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该校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ST-T异常和心律失常状况.方法 选择参加体检的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作为调查对象,2006年1646名,2011年2065名.分析比较2次体检情况.结果 异常心电图改变检出率以ST-T及T波异常高,2006年为44.38%,2011年为48.64%;其次为传导阻滞2006年为24.26%;2011年为21.48%.2次体检≤50岁者患病率与年龄相关性不大,>51岁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明显增加.2006年和2011年>50岁患病率均高于≤50岁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间患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是心血管发病的高峰阶段,及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青年女性ST-T异常的临床分析
ST段下移及T波倒置是心肌缺血主要的心电图表现,是诊断冠心病的依据.青年女性ST-T改变临床多见,其原因很多.为进一步了解和探讨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现将56例心电图ST-T异常的女性患者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心电图ST-T异常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心电图ST-T异常患者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80例住院的ST-T异常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非冠心病患者80例,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心烦、胸闷,大多无规律性.心电图ST段下移0.05 mV~0.1 mV,或T波(普通胸导,部分肢导)倒置大多无明显动态演变.诊断为冠心病200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182例,冠状动脉肌桥10例,X综合征8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活动性胸憋、胸痛、气短、伴有或不伴有出冷汗、左肩部放射痛、咽部紧缩感等,有规律性发作时心电图大多有明显动态演变.结论 对女性尤其年轻女性患者,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临床无典型心绞痛症状者,尽管心电图有ST-T异常,冠心病的患病率很低.
-
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ST-T异常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ST-T异常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4例及健康对照组29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比较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ST-T异常患者与对照组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结果: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ST-T异常者(SDNN<100)为23例(96%),对照组(SDNN<100)为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ST-T异常者的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RV能较好地反映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ST-T异常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年轻女性心电图ST-T异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进一步了解年轻女性心电图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2010年2月至2015年9月在该院门诊及住院的72例年轻女性患者,多次心电图描记显示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伴有不典型胸闷、胸痛、心悸病史,通过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的人数变化.结果:后确认缺血性ST-T改变的有13例,其他59例均属功能性改变.结论:对年轻女性心电图ST-T异常改变的病例,不能盲目下心肌缺血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
3247例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电图变化
目的:探讨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心电图的变化规律。方法按照年龄的差异将3247例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分为四个年龄组,即中年组(50~59岁)374名、低龄老年组(60~69岁)1184名、中龄老年组(70~79岁)1547名和高龄老年组(80~95岁)142名,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心电图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47例中正常心电图286例,异常心电图2961例,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电图异常情况为缺血性改变76.67%(2270/2961)、束支传导阻滞58.76%(1740/2961)、窦性心律失常53.56%(1586/2961)、心肌梗死47.15%(1396/2961)、左心室肥厚30.63%(907/2961)、各种期前收缩25.13%(744/2961)和房室传导阻滞21.65%(641/2961)等,四个年龄组的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5.42,P<0.01)。结论应尽早行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胆石症患者动态心电图临床探析
目的:探析胆石症患者动态心电图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不同年龄阶段患胆囊结石症患者325例。对这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的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胆囊结石症患者ST-T异常的发生率及心律失常:无心血管疾病组(P<0.05)低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青年组(P<0.05)低于中年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中年组又低于老年组。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胆囊结石症患者的ST-T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高。
-
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表现1例
目的探讨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1例进行分析总结.结论根据心电图特征性变化提示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或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关健词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 ST-T异常超声心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