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形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63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勇

    目的:探讨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的受伤机制、“L”形切口下手术治疗方法、其疗效和相关并发症预防。方法: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闭合骨折63例足均为闭合骨折,其中双足8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其中高处坠落伤43例,交通伤6例,其他为6例。其中伴有脊柱、骨盆、四肢远端部位等多发骨折15例,采用“L”形足外侧切口结合跟骨钢板固定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Maryland足部评分2种评分系统来评价患者足部恢复情况。结果: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3]平均为90.4±10.0分(52~100分)。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4],平均为92.4分(58~97分),本组优46足,良10足,中6足,差1足,优良率为88.90%。并发症包括:切口皮缘坏死3足,经伤口换药后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足,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足。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术前做好软组织评估,术中在L形切口下做好软组织处理,骨折的准确复位,有效固定,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锦;陈郑增;肖波;兰万亨;许灿康;周林锦;蔡德正

    目的比较外侧横行小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54例,分为外侧横行小切口组38例,传统“L”形切口组1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第6天 VAS 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影像学结果及 Maryland 足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2组患者手术时间、末次影像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术后第6天 VAS 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情情况、Maryland 足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横行小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总体疗效相当,但外侧横行小切口组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切口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 治疗 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L”形切口时皮瓣张力的变化

    作者:韩小平;丁路;翟生;韩霄

    目的:了解“L”形切口对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切口张力的变化。方法对10例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分别对位于“L”形切口短臂中点( A)、拐角( B)、长臂中点( C)的3个点进行张力测定。结果3个切口点的术后张力均有增加,其中,A点约增加0.076 kg(p<0.01),B点约增加0.093 kg( p <0.01),C点约增加0.069 kg(p<0.01)。对3点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3点增加的张力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点间切口张力增加值两两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L”形切口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术后切口张力都大于术前张力,但都小于相当于1.0 kg,“L”形切口拐角处的皮瓣张力相对于“L”形长、短臂处的张力无明显增大。

  • 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挺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4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外侧“L”形切口治疗的患者42例为对照组,另42例接受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的患者为干预组.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足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干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足功能评分均明显增高,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足功能,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术式的效果比较

    作者:谢莉;朱平

    目的: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淋巴结清扫术与“L”形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将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低位领式切口组37例和“L”形切口组56例,低位领式切口组患者行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L”形切口组患者行“L”形切口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24个月,评价两种方式术后临床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1)低位领式切口组有1例患者术后20个月发现Ⅱ区淋巴结复发;“L”形切口组有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发现Ⅰ区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22个月发现Ⅳ区淋巴结复发;低位领式切口组随访期内无远处转移病例发生,“L”形切口组有1例术后5个月肺转移,1例术后24个月骨转移。两组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vs.7.14%)。(2)低位领式切口组患者在颈肩部疼痛、切口外观满意度及麻木程度方面得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结论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淋巴结清扫术与“L”形切口淋巴结清扫术均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前者可显著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麻木,满足患者颈部美观要求,尤其适用于对颈部功能保留及外观要求高的患者。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