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护理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 指导思想: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
本科专业目录医学门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思考
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是一项关系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它是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的指南,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定位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导向性的作用.拟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特色等方面研讨专业目录调整,希望引发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该方面内容,以期能保持医学专业目录设置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延续性.
-
药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研究
针对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及原来专业划分的情况,并根据我们的办学实际情况,从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经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我院本着对课程设置强调"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突出特色、提高综合素质"的改革原则,改革了以往将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提出了将课程划分为素质构成课程和能力构成课程两大类的设想.
-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探索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根据教育部指导精神,同时融入重庆及西南地区医药行业特点,结合本校60多年办学特色,提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探索,供兄弟院校参考和学习.
-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老年护理课程中的实践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越来越高。为此,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推进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紧密结合,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举措[2]。构建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3]。工学结合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4]。基于这一背景本校护理系从2011年开始在老年护理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
中等医学教育专业调整设置方法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等医学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如何得知社会需求情况?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找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工作描述和诊断性调查恰是这种结合点的交流工具和信息传递的媒介.为了推动中等医学教育专业调整设置工作的开展,适应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现将研究方法介绍如下.
-
从8个县的村医学历调查看成人中专专业调整和发展方向
笔者于1998年7月问就1990年至1997年问百色地区各县卫生成人中专社区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当地行政村的分布、就业情况及当前在岗乡村医生的中专学历比例等7个问题,向百色地区12个县卫生局医政科进行问卷调查,回函8个县;2000年3月又进行了电话补充调查.
-
试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文章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使学院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逐步相适应的一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