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跟距联合术后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背景:成人跟距联合手术治疗方案临床报道较少,术后的功能评估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跟距联合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从而决定更好的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4例行跟距联合术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19~53岁,平均31.5岁。根据术前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决定手术方案。记录患者年龄、跟距联合分型、跗骨联合的大小、有无距下骨关节炎、后足的外翻角度。应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表(AOFAS-AH)和踝关节Karlsson-Peterson评分对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获得平均19.5个月的随访(4~33个月)。单纯联合切除术19例,其中4例进行三角韧带修补,1例行外侧韧带重建,1例行跟骨截骨内移术。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其中3例患者仍有疼痛症状。术后的AOFAS评分和Karlsson-Peterson评分均明显改善。经Logistic回归分析,距下关节骨关节炎是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而跟距联合分型、跗骨联合的大小和后足的外翻角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距下关节骨关节炎影响跟距联合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即使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
-
跟距桥术后疼痛及功能改善的近期观察
目的 探讨跟距桥术后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使用磨钻对14例患者(16足)行跟距桥切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分.测量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6(4±0.2)个月.术前VSA评分(5.8±0.7)分,术后4个月降低至(1.1±0.6)分.距下关节内、外翻角度术前2°±0.6°和3°±0.5°,术后4个月提高至8.5°±0.9°和4.5°±0.2°.随访期内患者疼痛及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磨钻行跟距桥局部切除术,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跟距骨关节的正常着力点及稳定性,不改变足的生物力学结构.
-
疼痛性跟距联合的治疗
目的:探讨疼痛性跟距联合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术式.方法:根据术前跟距轴位CT扫描所测量的跟距联合与跟距后关节二者横向切面之比率及跟骨外翻角度来决定采取跟距骨桥局部切除或三关节融合术.共治疗12例16足,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结果:术后根据患者症状消失程度分为优良、可、差.单纯行跟距联合切除者9例12足,其中优6例,可3例;三关节融合者3例4足,均为优良.结论: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跟距联合与跟距后关节二者横向切面之比率<50%,跟骨外翻角<21°时可行跟距骨桥局部切除术,反之则应行三关节融合术.
-
手术治疗跟距骨桥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单纯性骨桥切除术治疗跟距骨桥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5例跟距骨桥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单纯性骨桥切除术.手术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2.3(4 ~2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或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跟距坏死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7±1.2)分,明显低于术前的(8.7±0.3)分(P<0.01);末次随访AOFAS后足评分平均(90.1±4.3)分,显著高于术前的(40.2±2.1)分(P <0.001).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示无骨桥复发及关节退变发生,未见关节间隙狭窄,患者进行负重行走时无明显不适.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8例,满意5例,一般2例,满意率为86.7%. 结论 单纯性骨桥切除术是一种治疗跟距骨桥的有效方法.
-
C征诊断意义
目的 研究足C征的临床X线诊断作用.方法 观察773例因外伤或疼痛就诊的标准踝部CR X线片,其中男565例,女208例,年龄10~81岁,踝外伤630例,踝疼痛143例.研究C征检出率、C征形态、跟距内关节间距和跟骨载距突的形态,分析C征与跟距联合的关系.结果 773例C征检出54.6%(422/773),女性检出61.1%(127/208),多于男性检出52.2%(295/565)(P<0.05).连续C征0.47%(2/422),非连续99.53%(420/422).跟距内关节距离<1.9 mm占7.3%(31/422),≥2.0 mm92.1%(389/422),间距消失者0.47%(2/422).C征与外伤、疼痛和年龄无关(P>0.05).跟距联合发生率7.0%(54/773),其在阳性C征中发生率为12.3%(52/422),在阴性C征中仅为0.6%(2/351).C征阳性者载距突下陷达67.5%(285/422).结论 C征在国人常见,女多于男,在诊断跟距联合畸形时阳性C征者明显高于阴性C征者.
-
跟距联合并胫后肌腱炎1例
跗骨联合为青少年期平足常见原因,常见为跟距联合,其次为跟舟联合.本文介绍 1 例跟距联合并胫后肌腱炎患者的治疗方法.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30 岁,因"右足部内侧疼痛 5 年,疼痛渐加重 2 个月"来诊.患者 5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部内侧疼痛,发现右足弓内侧突起,因疼痛不激烈故未行干预.后逐渐出现疼痛明显,行走、运动及劳累后疼痛加重.疼痛为钝性,与负重及劳累有明确的关系,休息后缓解.2 个月前患处疼痛较既往明显加重,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及生活.查体:非负重状态下右侧足弓可,负重时足弓塌陷(图 1),跟骨外翻,前足外展(图 2),内踝下后内侧可见骨性突起,胫后肌腱止点跖侧处压痛,内翻足部时可诱发该处疼痛,右外踝前下距下关节处压痛,距下关节僵硬.腓肠肌挛缩试验(Silverskiold test)阴性(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