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近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杨大龙;申勇;曹俊明;董玉昌;孟宪国;丁文元;姚晓光;孟宪中;张为;李宝俊

    目的:分析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近期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4年lO月至2007年1月,对30例患者的33个节段进行了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男13例,女17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统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2 例发生喉上和喉返神经损伤,可能与术中过度牵拉有关,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1 例颈部切口血肿形成,可能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有关,经颈部伤口引流、抗感染等处理后痊愈:1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根性疼痛缓解不明显,可能与术中减压不彻底有关,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给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全部病例随访9个月~2年,平均15.6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34±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1.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例术后1年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形成,2年随访时出现自发融合,原因不明;2例术后置换节段后凸,可能与术后椎间高度的丢失及椎间角度的改变有关,患者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操作复杂,有其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严格手术操作规范.

  •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椎间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比较

    作者:曹俊明;杨大龙;申勇;杨柳;李志远

    背景:国内外有许多相关报道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取得了非常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因其刚刚开展不久,缺乏长期随访结果.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情况,并与椎间融合治疗方法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10/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完成.对象和方法:22例患者行Bryan假体置换(置换组),同期行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30例(融合组).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在每一次随访中拍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射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与宿土的生物相容性.②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随访短24个月,平均30.6个月.①融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的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置换组1例患者随访2年发生椎间自发融合,置换节段活动丢失;其余21例患者置换节段活动度与置换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方法比较,中期随访结果显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的活动,且避免了置换后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加.

  • 不同载荷作用下C4~5椎间孔孔径的变化

    作者:王晓;刘文和;蒙艳斌;王岐本

    目的:分析不同载荷对C4-5椎间孔孔径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1/2006-05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10具(自愿捐献或家属同意),节段包括C3~T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分别测量椎间盘完整、椎间盘髓核摘除、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4种状态下,加压速度为5 mm/min时,25,50,75,100,125和150 N的分级轴向载荷加载于标本时C4~5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以及椎间孔面积的变化.结果:①轴向加载25 N时,C4~5椎间孔面积椎间盘髓核摘除标本小于完整椎间盘、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标本[(57.26±17.65),(65.81±16.83),(75.37±17.75),(66.21±16.50)mm2,P<0.05];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标本大于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标本(P<0.05).②轴向加载50 N时,C4~5椎间孔面积椎间盘髓核摘除标本小于其他3组[(57.13±17.64),(65.72±16.85),(75.35±17.75),(66.11±16.46)mm2,P<0.05];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标本大于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标本(P<0.05).③轴向加载75 N时,上下径:C4~5椎间孔面积椎间盘髓核摘除标本小于其他3组[(55.26±17.66),(64.80±16.85),(73.32±17.74),(65.21±16.48)mm2,P<0.05];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标本大于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标本(P<0.05).④轴向加载100 N时,上下径:C4~5椎间孔面积椎间盘髓核摘除标本小于其他3组[(53.22±17.66),(63.81±16.83),(71.35±17.76),(65.27±16.46)mm2,P<0.05].⑤轴向加载125 N时,C4~5椎间孔面积椎间盘髓核摘除标本小于其他3组[(51.25±17.64),(62.82±16.83),(69.25±17.74),(65.25±16.43)mm2,P<0.05].⑥椎间孔面积:轴向加载150 N时,C4~5椎间孔面积椎间盘髓核摘除标本小于其他3组[(49.16±17.65),(61.84±16.86),(67.15±17.73),(65.24±16.42)mm2,P<0.05]结论:颈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4~5椎间孔有效空间明显减少.

  • CT三维重建椎间隙测量技术运用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

    作者:胡建中;杨颖;徐大启;吕红斌;李康华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椎间隙测量技术在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中的使用价值.[方法]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准确测量椎间隙的大横径、前后径及高度,运用ANSYS分析软件包,重建颈椎的三维空间结构,测量出颈椎间盘的大小,确定植入的人工椎间盘的型号;术中直接测量颈椎椎间盘的大小.[结果]CT三维重建椎间隙测量技术与术中直接测得的颈人工椎间盘型号相符.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CT三维重建椎间隙测量技术测得数据准确、可靠,简化了手术过程,是科学、可行的颈人工椎间盘选择技术.

  • 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初步报告

    作者:杨大龙;申勇;曹俊明;董玉昌;孟宪国;丁文元;姚晓光;孟宪中;张为;李宝俊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初步分析其发生原因.[方法]随访32例(男15例,女17例)36个节段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平均年龄43.6岁,对临床疗效及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8.6个月,临床效果满意,术前JOA评分为(8.23±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1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共6例患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其发生率为18.75%.[结论]颈部轴性症状可发生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但症状较轻,其发病确切原因还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即对照研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