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所获自体骨行腰椎椎间融合的可行性

    作者:杨勇;王清;徐双;王松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单侧椎板间开窗所获局部颗粒状自体骨的质量和体积,探讨应用该自体骨行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PLIF术中采用自行设计的椎板间扩大开窗所获骨粒联合单枚cage支撑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退变性下腰椎疾病107例.其中男52例,女55例.年龄26~75岁(52.8±9.0岁).病程6~240个月(69.9±70.7个月).将单侧椎板间开窗作为一个开窗单位,术中将开窗所获骨制作成直径2~3rmm骨粒并测量质量和体积;记录融合椎间隙使用cage高度;术后CT扫描测量手术椎间隙的终板面积、植骨区域面积,计算植骨接触面与终板面积百分比;三维CT判断术后3、6、12、24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3、6、12、24个月时JOA评分.结果:107例患者共113个节段进行手术,每个开窗单位可获得2.8~4.4g(3.7±0.3g)、2.6~4.2cm3(3.1±0.3cm3)的颗粒骨.不同年龄、性别、节段和病种间所获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测量终板面积和术中使用cage高度在L4/5和L5/S1椎间隙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单枚cage,椎间植骨区域与终板接触面积可达38%椎间隙填充.达到30%的椎间支撑植骨填充所需骨粒量为3.0g(2.5cm3).94例患者(98个融合节段)获得24~28个月(24.3±5.9个月)随访,术后24个月时JOA评分总体改善率为65%~100%[(83.5±7.7)%],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97.9%.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cage沉降.结论:在PLIF术中采用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术式可获得大于2.5cm3的局部自体骨粒,获得的局部白体骨联合单枚cage能够满足椎间融合植骨的骨量要求,从而避免了使用其他植骨材料的相关并发症,节约治疗经费.

  • 后路斜向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仇胥斌;庄明;程栋;刘杰;刘志伟;严伟洪

    目的:探讨后路斜向腰椎间融合术( PO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R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POLIF治疗RLDH患者31例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31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3.6个月。术后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 ODI)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率为90.3%。临床效果满意率87.1%。结论 POLIF符合微创理念及国人腰椎的解剖特点,操作简单、安全,用于RLDH的治疗效果满意。

  • 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治疗观察

    作者:杨先甲;胡建斌;汪亚玲

    目的 评估使用再次手术清创或延长抗生素的方法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从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病例中行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5例被诊断为深部伤口感染(1.2%).术后进行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治疗,所有5例患者获得了康复,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从1.5年至3.5年,平均2.6年.结果 5名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清创,反复伤口冲洗并缝合伤口.无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所有5位病人接受4至5周的静脉抗生素治疗,随后5-8周口服抗生素.在随访过程中无椎体或者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了深部的椎间隙感染没有必要取出内植物.可以采用包括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等方法来治疗.

  • 微创小切口通道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结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

    作者:孟赛克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通道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结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以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以常规切口开放路径椎间孔融合术治疗,观察组(40例)以微创小切口通道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结合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Prolo评分功能优良率.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小切口通道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结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安全性好的优点,且其治疗效果和开放手术入路的效果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 腰椎间融合术各术式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兆林;张其标;谭海涛

    腰椎间融合术(LIF)是一种重建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改善其异常负荷承载力的有效方式.1911年,Hibbs首次介绍了脊柱融合术,而1936年,Mercer则提出脊柱融合的佳方式是椎间融合,而该观点目前仍被公认.随着脊柱外科的进步,LIF形成了多种术式,如前路LIF (ALIF)、后路LIF(PLIF)、经椎间孔LIF(TLIF)、外侧LIF (LLIF)及轴向LIF(AxiaLIF)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其适应证的变化、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要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