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

    作者:王玉;刘臻;孙旭;李洋;王斌;钱邦平;邱勇;朱泽章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随访5年以上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时年龄3~13岁(8.4±2.9岁).半椎体位于L4/5 11例,位于L5/S1 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上局部侧凸角、代偿弯Cobb角、上端固定椎倾斜角、躯干偏移和矢状面上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VA),对冠状位平衡状态进行分型;并记录术后和随访时的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5.0~13.0年(6.5±2.4年),固定节段2~4个(2.9±0.6个)椎体.患者术前腰骶部原发弯Cobb角为29.8°±10.1°,术后矫正至6.5°±5.1°(P<0.001),矫正率为(76.2±18.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4°±5.4°和7.8°±6.1°,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冠状面平衡状态A型5例,B型6例,C型10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有显著性改善.术前冠状面躯干偏移为24.5±14.2mm,术后矫正至14.6±11.9mm (P<0.01),矫正率为(41.9±59.3)%;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0±8.9mm和9.8±8.0mm.近端代偿弯由术前的22.9°±11.1°矫正到术后8.5°±5.2°(P<0.001),矫正率为(61.3±2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1°±6.0°和11.9°±6.5°,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上端固定椎倾斜角为14.4°±7.1 °,术后即刻为2.6°±3.8°(P<0.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 °±4.0°、3.8°±4.2°,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上,术后及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SVA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术中矫形时发生凸侧椎弓根螺钉切割,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右足背伸肌力下降,保守治疗3个月后完全恢复.2例代偿弯进展,1例行翻修手术.结论: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单一后路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明显矫正腰骶部原发畸形,改善近端代偿弯及冠状面失平衡,并且矫形效果在远期随访过程中能得到良好的维持.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洋;邱俊荫;史本龙;孙旭;刘臻;邱勇;朱泽章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人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 (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 (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m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与髂骨螺钉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的矫形疗效比较

    作者:刘臻;曾昌淳;赵志慧;李劼;王斌;俞杨;钱邦平;孙旭;邱勇;朱泽章

    目的 比较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 AI)螺钉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经S2 AI螺钉固定术(S2 AI组)和IS固定术(IS组)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S2AI组14例,男性2例,女性12例,年龄(58.8±7.3)岁;IS组8例,男性1例,女性7例,年龄(63.0±7.6)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并发症,包括断棒、断钉、冠状面和矢状面矫正丢失等.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收集生活质量相关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健康调查简表(SF-36).在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体检以诊断骶髂关节功能障碍.分别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随访时间、术前Cobb角、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7 PL-CSVL)、矢状面轴向距离(SVA)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2 AI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44.4° ±14.0°、20.2°±7.2°、18.3°±7.1°,C7PL-CSVL分别为(25.3±16.0)mm、(10.3±5.7)mm、(9.2±4.2)mm,RK角中位数为33°(-12°,50°)、-20°(-33°,9°)、-19°(-29°,9°),SVA分别为(31.5±34.4)mm、(12.1±8.4)mm、(10.9±7.2)mm,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t=6.18、5.94,Z=-2.37,t=2.44,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2 AI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总分(PCS)分别为(39.8±14.3)分和(68.2±21.5)分,SF36-心理功能总分(MCS)分别为(44.9±14.8)分和(73.9±19.9)分,ODI指数分别为(37.7±16.9)分和(19.8±15.8)分,VAS分别为(4.8±2.1)分和(1.8±0.9)分,所有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t=4.38、3.52、2.26、4.29,P值均<0.05).IS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54.3°±18.3°、26.1°±13.2°、25.6°±18.3°,C7PL-CSVL分别为(31.0±16.0)mm、(13.9±7.0)mm、(12.4±6.6)mm,RK角分别为47.0°(15.0°,57.0°)、4.0°(-10.0°,16.0°)、7.0°(-9.0°,12.0°),SVA分别为(27.1±23.9)mm、(13.1±7.5)mm、(13.6±6.0)mm,各参数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t=5.28、4.70,Z=-3.06,t=2.20,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和末次随访时IS组患者SF36-PCS分别为(29.7±7.1)分和(61.1±11.2)分,SF36-MCS分别为(35.9±7.1)分和(64.0±11.1)分,ODI指数分别为(48.6±13.4)分和(19.0±10.7)分,VAS分别为(4.9±1.8)分和(2.6±1.3)分,所有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t=7.96、6.72、8.52、4.25,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SVA、RK和C7 PL-CSVL均无差异,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ODI指数和VAS亦无差异.结论 对于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S2 AI螺钉固定技术可提供与IS固定技术相似矫形效果,且S2 AI组患者不会因螺钉走行于骶髂关节而影响生活质量.

  •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对矫形效果的影响

    作者:舒冬平;李绍刚;王艳芳;邓汉华;彭勇骏;马兵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方法 对35例脊柱畸形患者行PVCR,术前根据X线检查将畸形主弯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主弯下段,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主弯各段Cobb角,计算主弯各段贡献率,并统计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的关系.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主弯及主弯各段Cobb角均显著降低,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主弯中段矫正度、贡献率均显著高于主弯上段和主弯下段(P <0.001),主弯上段和主弯下段矫正度、贡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在切除脊椎相邻上下椎至少置入1枚椎弓根螺钉,置钉患者主弯中段矫正度为37.4°±9.7°,18例未置钉患者主弯中段矫正度为20.7°±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主弯中段对脊柱畸形矫正的贡献率大,在切除脊椎的相邻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畸形的矫正、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 骨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踝关节创伤踝关节融合及矫形的疗效

    作者:孙士强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在踝关节创伤患者踝关节融合及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创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踝关节融合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关节功能恢复、骨性融合、踝-后足评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性融合率、踝-后足评分、治疗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踝关节创伤患者治疗中,实施骨外固定支架技术的效果理想,骨性融合率好,且可达到良好的矫形效果,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 疼痛手册在Nuss术后患者家庭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王君慧;高利平;董翠萍;汪晖

    目的 探讨疼痛手册在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术)后家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出院的Nuss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发放疼痛手册并告知填写方法,护士在患者出院次日即开始进行电话回访,指导患者对照手册避免可能导致剧痛的行为,介绍疼痛处理方法,监督体疗锻炼.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体疗锻炼依从性及胸廓矫形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体验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运用疼痛手册能有效促进Nuss术后患者康复,保证胸廓矫形效果.

  • 探析胸腔镜辅助在先天性漏斗胸患者中的矫形效果

    作者:张正旭;蔡航;孙靖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在先天性漏斗胸患者中的矫形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9例先天性漏斗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本文研究.按照术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77例).对照组行传统Nuss术进行治疗,研究组行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血压、心率、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组间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7.6±3.4)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3.7)mL,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形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