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病理对比分析

    作者:吴士文;马维娅;李端明;匡正达;张新宇;庞晓东;叶启彬

    目的 探讨椎旁肌存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于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先天性12例、特发性25例)椎旁肌进行冰冻切片、肌肉组纵病理染色,分析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 光镜下可见普遍存在椎旁肌肌源性改变(包括肌肉组织纤维化、肌纤维变性坏死等),但肌纤维再生现象极为少见.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改变,同时伴有明硅肌纤维走行紊乱;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主要以局灶性且不伴有坏死的纤维化为主.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及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其中4例曾经历侧凸矫正术.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梭囊壁增厚,肌梭内有结缔组织浸润.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作者:谭晓毅;杜远立;武斌;梁杰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胚胎期脊柱发育异常所致,椎体发育畸形分为椎体形成障碍、椎体分节障碍和混合型三种.先天性脊柱畸形中以半椎体为多见,完全分节型的半椎体大约占半椎体畸形的2/3[1].

  •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生长棒撑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郑明慧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出生后即发病,是常见的早发性脊柱侧凸.生长棒撑开术(growing rod techniques)可以在纵轴上提供持续撑开力量,矫正脊柱侧弯,即能保持脊柱的生长发育,又能为脏腑发育提供空间,到达脊柱融合手术年龄后,脊柱侧凸相对变轻,矫正难度与风险均降低,矫正效果提高.

  • 腰骶段脊柱畸形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及 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志华

    目的:探究腰骶段脊柱畸形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6例因腰骶段脊柱畸形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以及3年后患者脊柱侧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和躯干偏斜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85.4±120.5分钟,平均出血量562.46±274.35ml,术后的随访时间3个月~3年.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冠状面Cobb角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术前的平均28.4° ±11.42°大幅降低至12.04° ±6.10°,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后1次随访时,平均冠状面Cobb角仅为10.42° ±5.32°,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手术后患者的平均矢状面Cobb角和实际躯干偏移值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采取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儿童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伴有骶骨倾斜的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手术治疗策略研究

    作者:张延斌;仉建国;邱贵兴;王以朋;沈建雄;翁习生

    背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但既往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对此类患儿行半椎体切除联合短节段融合后,维持冠状面平衡对脊柱外科医师来说仍是一个巨大挑战.目的:探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定义、病因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例和影像学资料,测量其冠状及矢状面参数、骶骨倾斜角及近端融合椎-骨盆角.骶骨倾斜的定义为骶骨倾斜角>5°,严重骶骨倾斜的定义为>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个病例.平均年龄为(4.0±2.0)岁,平均随访(51.7±30.7)个月.节段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34.9°±9.6°),术后(4.7°±6.0°),终随访时(8.7°±8.5°).术前躯干偏移(15.4±13.9)mm,术后(16.9±12.6)mm,末次随访时(12.1±10.3)mm.骶骨倾斜角度术前(7.2°±5.7°).26例患儿伴有明显骶骨倾斜,骶骨倾斜发生率为61.9%.半椎体位于L3及以下的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椎体位于L3以上的患儿.11例患儿伴有严重骶骨倾斜,发生率为26.2%.术后即刻骶骨倾斜角度为(5.1°±4.1°),末次随访时(4.5°±4.7°).术后近端融合椎-骨盆角(3.9°±3.5°).术后近端融合椎偏距与术后躯干偏移呈正相关.结论: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注意,其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畸形.治疗严重骶骨倾斜的有效策略是使近端融合椎尽可能位于水平中立位.

  •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背部皮肤病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于斌;王以朋;邱贵兴;仉建国;沈建雄;翁习生;赵宇;李其一;杨新宇;赵丽娟

    目的 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背部中线处皮肤病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初次诊治、存在背部中线处皮肤病变的先天性脊柱侧凸,除外脊髓脊膜膨出患者.结果 在1990年~2005年诊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63例患者存在背部中线处皮肤病变,具体表现为背部异常毛发32例,皮肤色素斑22例,背部软组织包块3例,背部皮肤凹陷1例,色素斑和异常毛发3例,异常毛发和皮下结节2例.13例(20.6%)患者同时存在椎管内异常,包括脊髓纵裂10例,脊髓空洞症2例,脂肪瘤1例.13例患者中,先天性脊柱侧凸类型表现为形成障碍3例,分节障碍2例,混合型8例,84.6%(11/13)为多发椎体畸形.此13例患者的皮肤异常具体表现为多毛7例,色素斑3例,背部肿物2例,皮肤凹陷1例,不同皮肤异常类型之间椎管内异常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同期诊治无背部皮肤病变的先天性脊柱侧凸294.例,11例(3.7%)存在椎管内异常,其发生率同存在皮肤病变的患者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背部中线处皮肤病变可能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尤其是合并多发椎体畸形者合并椎管内异常的一个标志.

  • 维甲酸信号通路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体节发育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崇;李政;陈峰;沈建雄

    先天性脊柱侧凸为胚胎期中轴骨发育异常所致的常见脊柱畸形,妊娠期维生素A摄入缺乏或过量均可影响胚胎体节形成,进而导致椎体发育异常.维甲酸作为维生素A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核受体及其转录因子发挥相应生物学功能.维甲酸信号通路与Wnt、Notch、Fgf、MAPK、BMP等多个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调控体节发育.本文就维甲酸信号通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体节发育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发畸形

    作者:刘森;刘嘉琦;吴南;吴志宏;邱贵兴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 CS)是椎体先天畸形导致的一种少见疾病,是指由于椎体结构缺陷导致的>10°的脊柱侧凸[1],活产儿发病率约为1‰[2]。目前,临床上常用Hedequist和Emans[3]根据椎体结构提出的CS分型方法:椎体形成障碍为Ⅰ型,椎体分节障碍为Ⅱ型,同时具备上述两者特征为Ⅲ型。病因学方面尚无明确解释。CS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形体畸形以及心理负担,如胸椎受累时可因胸廓畸形而限制肺部发育,从而导致严重的通气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临床上可以观察到CS患者并非仅有椎体畸形,其他系统如心脏、脊髓、肾脏、消化道均可合并畸形。Beals等[4]、Basu等[5]、Shen等[6]各自的回顾性研究中统计CS患者合并其他先天缺陷的比例为55%~66%。检索PubMed以及万方数据库尚无CS患者合并多系统畸形情况的综述类文献,故本文复习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就上述问题作一综述。

  • TBX6基因与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嘉琦;刘森;吴南;邱贵兴;吴志宏

    先天性脊柱畸形(congenital vertebral malforma-tions,CVM)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后凸等,患者可有颈背痛、呼吸衰竭、活动能力下降等表现,严重时可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有报道称其发病率为0.5~1.0/1000个新生儿[1],但很多CVM患者并无临床表现而未被发现,因而真实比例可能不限于此[2]。在临床上,CVM既可作为单独畸形出现,也可合并有肾、心、脊髓等其他脏器畸形,还有一些综合征包含有CVM,常见的有:Klippel-Feil综合征(表现为短颈畸形、后发际低、颈椎融合等),Alagille综合征(表现为累及肝、心、骨骼、眼睛和颜面等多器官的显性遗传性疾病),脊柱肋骨发育不全(spondylocostal dysostosis,SCD,表现为侏儒,短躯干,多发的椎体和肋骨畸形),脊柱胸廓发育不全(spondylothoracic dys-trophy,STD,表现为SCD基础上合并有肋骨后部融合),Goldenhar综合征(表现为眼球皮样囊肿、耳畸形和脊柱畸形,偶见心脏和神经系统等的发育缺陷)和VACTERL综合征(表现为脊柱畸形、肛门闭锁、心脏畸形、食管气管瘘、肾畸形、胫骨畸形和肋骨缺陷)等。临床上常根据Hedequist等[3]提出的分型,将脊柱发育异常导致的脊柱畸形分为椎体形成障碍(半椎体、楔形椎和蝴蝶椎)、分节不良(椎体融合)和混合型三类。近来ICVAS(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Vertebral Anomalies and Scoliosis)组织又根据脊柱畸形的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出了新的分型[4],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CVM临床表型与分子遗传学改变间的关系,其中TBX6基因突变引起的CVM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关注。本文将对近年来TBX6基因与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做一归纳总结,以期对CVM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帮助。

  • 先天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策略——进展与挑战

    作者:余可谊;邱贵兴;王以朋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指由于椎体发育异常所致的脊柱侧凸,可分为形成不全、分节不全和混合型.大部分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呈进行性加重,需要手术治疗,应根据每个患者的畸形特点,判断其自然病史,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适当的早期积极处理可采用较为简单的手术方法,如凸侧骨骺阻滞术.半椎体切除术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理想的手术方法.如果侧凸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或者合并脊髓、胸廓等畸形,手术往往很复杂并且风险很高.近年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有较大的进展,尤其是胸廓发育不全综合征概念的提出使大家对脊柱、胸廓和肺发育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而手术技术的进步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但VEPTR等新技术的应用时间很短,仍然需要长期随访和进一步的研究

  • 后路单侧经椎弓根半椎体截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刘祖德;李新锋;胡光宇;陈滨;钟贵彬;臧危平;劳立峰;王涵涛

    目的 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部分半椎体保留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18例先天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纳入随访研究,平均年龄16.17岁(14~21岁),术前测量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的节段性主弯Cobb角45.39°±6.81°,头侧代偿弯Cobb角27.5° ±2.71°,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26.44°±6.85°,顶椎偏距为4.28 ±0.58cm,节段性后/前凸角度为14.11°±18.07°.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一期经半椎体椎弓根截骨,双侧固定矫正侧凸畸形.随访时间为14.17±6.56个月.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2.82±0.74h,术中失血量317.22±65.15ml.术后节段性主弯Cobb角为11.33°±4.68°,矫正34.06°±7.88°,末次随访14.61°±4.96°;头侧代偿弯Cobb角为8.72°±1.44°,矫正18.78°±3.17°,末次随访18.78°±3.17°;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7.98°±1.82°,矫正18.47°±5.83°,末次随访18.47°±5.83°;节段性后/前凸角为-1.94°±12.35°,矫正14.94°±10.18°,末次随访-1.5°±12.67°.顶椎偏距的矫正为2.31±0.52cm,末次随访2.1±0.24cm.术中没有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没有发生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失代偿.结论 后路半椎体经椎弓根截骨矫形能有效矫正轻、中度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减少术中失血量,矫形效果满意,所选病例骨骼发育相对成熟者,避免矫形丢失.

  •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与并发症

    作者:王升儒;仉建国;李书纲;翁习生

    目的 评价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女32例,男2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均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固定,随访24 ~58个月,平均32.9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分析.同时复习病历,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20~365 min,平均210 min;术中出血量150 ~ 2100 ml,平均812ml;固定椎体节段2~11个,平均5个.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42.4°,术后11.5°,末次随访14.1°,矫形率为72.9%;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42.0°,术后12.6°,末次随访14.5°,矫形率为70.0%;躯干偏移术前平均16.2 mm,术后14.8 mm,末次随访8.0mm.术前存在神经症状的2例患者均得到良好的缓解.1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2例手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2例出现断棒;1例术后出现交界性后凸.结论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满意的矫形,同时可以获得脊髓的360°减压,可缩短时间、减少融合节段.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而言,内固定失败,主要是凸侧椎弓根骨折、螺钉的切割,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高肩胛症的临床评估与手术

    作者:汪飞;钱邦平;邱勇

    前言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伴高肩胛症(Congenital elelvation of the scapula,Sprengel'sdeformity)是一种少见而复杂的先天性发育畸形.Tsirikos等[1]分析了537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肋骨、胸廓及肩胛畸形,在497例CS患者中43例(8.6%)合并高肩胛畸形.Cavendish等[2]报道的100例先天性高肩胛症患者中,有39例(39%)伴CS;与单纯的先天性高肩胛症或CS相比,CS伴高肩胛症的临床评估及手术策略更加复杂,现对这种复杂畸形的临床评估与手术策略作一综述.

  • 系列石膏与支具治疗对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延迟手术的作用

    作者:曹隽;张学军;郭东;白云松;祁新禹;李浩;冯磊

    目的:观察支具治疗和系列石膏对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其在维持椎体生长以及延迟手术时间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系列石膏或者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首次治疗时年龄1.3~5.4岁(2.9±1.2岁).其中12例采用系列石膏矫正,12例采用支具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角、T1~T12椎体生长速度、延迟手术时间.结果:系列石膏组随访时间为16~56个月(29.2±14.3个月),佩戴石膏时间为13~23个月(18.5±3.7个月).支具治疗组随访时间为15 ~46个月(26.7±12.5个月),佩戴支具时间为6~12个月(8.3±2.4个月).系列石膏组侧凸Cobb角从术前30.1°~89.4°(56.2°±20.5°)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22.3°~78°(48.8°±18.0°)(P<0.01),矫正率为13.2%,T1~T12胸椎生长速度为0.62~0.91cm/yr(0.78±0.16cm/yr),至末次随访时4例继续系列石膏矫正治疗,6例停止系列石膏矫正改为佩戴支具维持,2例行手术治疗,延迟手术16~56个月(28.8±14.3个月);支具组侧凸Cobb角术前为25.4°~62.6°(44.2°±16.4°)末次随访时为34.8°~68.8°(55.6°±16.7°),矫正率为-21.38%,T1~T12胸椎生长速度为0.45~0.71 cm/yr (0.67±0.22cm/yr),至末次随访时2例继续支具治疗,10例进行手术治疗,延迟手术6~12个月(8.3±2.4个月).支具治疗组的侧凸矫正率、T1~T12胸椎生长速度和延迟手术时间均低于系列石膏组(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胸椎前凸和腰椎后凸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系列石膏和支具治疗均可延迟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首次手术时间,但系列石膏能更好地控制侧凸进展,更长时间延迟手术.

  • 对无脊髓发育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薇薇;邱勇;陈志军;朱锋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s)检查在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52例不伴脊髓发育畸形的CS患者术前行SEPs检查,观察SEPs峰潜伏期及左、右侧峰潜伏期差值.SEPs波形消失、峰潜伏期延长及左右侧峰潜伏期小对称定义为SEPs异常.计算CS患者SEPs异常的发生率,分析SEPs异常与CS的类型、侧凸及后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例术前下肢不完全瘫的CS患者SEPs均表现为异常波形.术前临床体检无神经损害的患者60例(40.5%)存在SEPs异常.CS Ⅰ型和Ⅲ型患者的SEPs异常率分别为50.5%和47.1%,明显高于Ⅱ型患者的10.0%(P<0.05).单纯侧凸的50例患者中,仅有1例伴椎体旋转半脱位(2%)患者表现为SEPs峰潜伏期延长、双侧潜伏期不对称;102例侧后凸患者中有63例(61.8%)SEPs异常.SEPs正常组平均侧凸Cobb角(66.8°±27.1°)与SEPs异常组(65.2°±26.7°)无明显差别(P>0.05),而SEPs异常组的后凸Cobb角(69.7°±21.7°)比SEPs正常组(50.9°±23.1°)明显偏大(P<0.05).角状后凸畸形患者SEPs异常率(69%)明显高于平滑后凸畸形患者(45.2%)(P<0.05).结论:CS患者术前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CS Ⅰ型或Ⅲ型、严莺角状后凸畸形及椎体旋转半脱位.通过SEPs检查町以早期发现CS患者术前存在的神经功能损害,有利于临床评估及干预.

  •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的脊髓畸形和脊椎畸形

    作者:马兆龙;邱勇;王斌;朱泽章;王守丰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各类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5年收治的211例已确诊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脊髓畸形、脊椎畸形的发生率及其好发部位,观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21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44例(20.85%),其中脊髓空洞症25例次(11.85%),脊髓纵裂30例次(14.22%),马尾终丝栓系28例次(13.27%),低位圆锥12例次(5.69%),其他类型少见,多种畸形常并发存在;脊髓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44例伴有脊髓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中不良分节34例(77.27%),孤立性半椎体1例(2.27%),非孤立性半椎体21例(47.73%),脊柱裂30例(68.18%),混合型41例(93.18%);脊椎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腰段、腰骶段.结论:先天性脊椎畸形常合并脊髓畸形,总体上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的好发部位相似,但各种脊髓畸形、脊椎畸形间缺少显著的、特定的对应关系.

  • 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作者:杨操;杨述华;徐栋;郜勇;王晶;陈超;李帅;张正东;李志良

    目的:分析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3年10月采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8~42岁,平均23.6岁.均有腰背痛,无神经受压症状.16例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43°~97°,后凸Cobb角15°~70°.侧凸畸形和后凸畸形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其中顶椎位于胸椎10例、腰椎6例.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评估手术矫形效果.于术前、末次随访时填写SRS-22问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手术融合节段5~12个,平均7.23个节段.手术时间3~7h,平均4.26h.术中出血量700~2500ml,平均1265ml.1例L1部位截骨患者术后出现双下肢痛觉过敏,急诊手术探查发现截骨部位硬脊膜皱褶,脊髓受压,对截骨部位椎板切开减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神经症状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胸腔积血,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周后拔除引流管.15例患者获得6~48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获得随访的15例患者冠状位主弯Cobb角术前为58.67°±20.36°(43°~97°),术后为20.32°±8.76°(8°~37°),末次随访时为21.76°±8.34°(10°~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76%~82.36%,平均为65.3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2.45%.术前矢状位后凸角度为45.62°±16.26°(15°~70°),术后为16.35°±16.87°(-20°~40°),末次随访时为18.27°±13.92°(-15°~40°),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97%~79.32%,平均为64.1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4.2%.15例患者中,6例术前存在冠状面失平衡,术后均恢复平衡;4例术前存在矢状面失平衡,术后3例恢复平衡,1例仍为失平衡.SRS-22问卷量表总得分由术前66.47±12.35分(49~7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4.13±6.42分(76~92分)(P<0.01).15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断裂.结论: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外观及躯体平衡,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

    作者:赵福江;陈志明;马华松;王晓平;吴继功;谭荣;徐启明;袁伟

    目的:评估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6例,年龄17.2±4.5岁(7~26岁).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脊柱侧凸冠状位主弯Cobb角97.6°±23.5°(50°~165°),主弯位于颈胸段1例,胸段58例,胸腰段7例.23例同时存在矢状位后凸畸形,Cobb角89.5°±13.9°(47°~165°).伴有Ⅰ型脊髓纵裂45例,Ⅱ型脊髓纵裂21例,均合并脊髓拴系.所有患者均行分期手术治疗:Ⅰ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切除骨性分隔、松解脊髓拴系,Ⅱ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松解脊髓拴系;一期术后3~4周,二期行侧凸矫形手术.结果:一期手术时间208.7±107.2min(60~505min),术中出血量297.1±192.6ml (20~2000ml);二期手术时间392.6±150.7min(196~600min),术中出血量2158.8±1158.4ml(450~6000ml).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5例患者中,1例术后下肢肌力提高2级,感觉功能有所恢复;其余4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2例术前神经功能正常患者二期术中出现脊髓损伤(3.0%,2/66),其中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为4级,感觉稍减退,术后1周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低至2级,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减退,经脱水、激素冲击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术后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2年随访时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双下肢残留轻度麻木感,大小便功能正常.4例(6.1%,4/66)患者二期术后并发胸腔积液.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3.5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冠状位Cobb角为41.6°±17.8°(12°~107°),矫正率为(61.3±14.3)%;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为43.7°±16.6°(15°~108°),丢失率为(1.9±1.1)%.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8.4°±11.0°(2°~78°),矫正率为(67.6±23.4)%,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为39.7±11.2°(3°~87°),丢失率为(2.3±1.3)%.结论:分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椎畸形及椎管内畸形的特点

    作者:原所茂;邱贵兴;魏斌;吴志宏;费崎;仉建国;王以朋;沈建雄;赵丽娟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脊椎畸形与椎管内畸形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年9月~2007年5月收治的123例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类型脊椎畸形及不同类型椎管内畸形的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23例患者的脊椎畸形中,28例(22.8%)为形成障碍(FF).43例(35.0%)为分节障碍(SF),52例(42.2%)为混合型障碍(MT).28例FF均在胸腰椎,其中前方结构畸形(AM)19例(67.9%),前后方结构畸形(APM)9例(32.1%);单节段畸形(SM)19例(67.9%),多节段畸形(MM)9例(32.1%).43例SF中,AM 9例(20.9%),后方结构畸形(PM)3例(7.0%),APM 31例(72.1%);SM 9例(20.9%),MM 34例(79.1%);214个节段受累,胸椎196个.52例MT中,AM 6例(11.5%),APM 46例(78.5%);SM 6例(11.5%),MM 46例(78.5%).37例(31.7%)患者有椎管内畸形,其中脊髓纵裂14例,低位脊髓2例,脊髓纵裂合并低位脊髓21例.35例脊髓纵裂患者中34例位于胸椎、腰椎或跨越胸腰椎,33例为SF或MT:23例低位脊髓中21例发生于SF或MT.结论:FF好发于胸椎和腰椎,多为单纯AM,SF和MT好发于胸椎,多为APM.脊椎畸形好发于胸椎,脊髓纵裂好发于胸椎和腰椎,脊髓纵裂和低位脊髓好发于SF或MT.

  • X线平片与三维CT重建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半椎体畸形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雪松;王岩;张永刚;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

    目的:评价术前X线平片、三维CT重建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半椎体周围解剖结构的分辨能力,以完善手术计划,提高手术治疗的目的性.方法:对1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实施后路(6例)或前路(5例)或前后路联合半椎体切除(2例)、软组织松解、器械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或单纯后路器械矫形植骨融合术(3例).比较患者术前X线平片、三维CT重建与术中所见关于半椎体周围解剖结构描述的符合率.结果:16例患者术前三维CT重建与术中所见关于半椎体畸形前或后面解剖结构特点的描述符合率为16/16.而术前X线平片半椎体前侧和后侧观察结果与术中所见的符合率分别为5/7和1/11.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X线平片仅能大致了解半椎体前侧的分节情况,而不能准确反映后侧结构的异常情况.三维CT重建可更准确显示半椎体畸形的位置与结构,为完善手术计划提供依据.

127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