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结合术中内窥镜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13例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结合术中内窥镜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13例结直肠良性病变以腹腔镜结合术中内窥镜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肠多发性息肉1例,息肉3枚,直径1.5 cm~2.5 cm,乙状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上段单发息肉或腺瘤11例,病变直径1.5 cm~3.0 cm,降结肠憩室并出血1例,直径1 cm,全部患者均在腹腔镜下结合术中内窥镜定位,经腹壁小切口找到定位处肠管切开后完整切除病变或缝扎憩室.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结合术中内窥镜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适合结直肠大部分位置良性疾病的治疗.
-
Ki-67、端粒酶在结直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Ki-67、端粒酶在正常结直肠粘膜、结直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41例结直肠癌、9例结直肠良性病变和13例正常结直肠粘膜标本的Ki-67标记指数,半定量端粒重复扩增(TRAP)-银染法测定其端粒酶活性,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结直肠粘膜、良、恶性病变的Ki-67标记指数与端粒酶相对值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直肠癌病人的两指标在各临床资料的组间比较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联合检测鉴别结直肠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0.49%、77.78%;结直肠癌病人两指标线性相关系数为0.852(P<0.05).结论 Ki-67表达、端粒酶活性是鉴别正常结直肠粘膜、结直肠良、恶性病变有价值的两项指标,但端粒酶活性鉴别结直肠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不理想;两指标与结直肠癌的一些临床指标无关;结直肠癌病人的两指标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端粒酶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7例大肠癌、9例大肠良性病变和13例正常粘膜的手术标本,用半定量端粒重复扩增-银染法测端粒酶活性,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大肠正常粘膜、良、恶性病变的端粒酶相对值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大肠癌病人分别按病理类型、Duke分期病变体积、部位、病人病程、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是大肠正常粘膜、良性变、大肠癌相鉴别的较好辅助诊断指标,与大肠癌的一些临床资料无关.
-
腹腔镜结合术中内窥镜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对结直肠良性病变救治中行术中内窥镜联合腹腔镜方案的意义进行分析.方法:此次以2014年07月-2016年06月因结直肠良性病变入住我院的41例患者为救治对象,选择腹腔镜方案对其进行治疗,并于术中加行内窥镜技术,对所选病例住院时长、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长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41例病例均已成功手术,其住院时长(6.75±1.37)天,出血量(87.95±11.22)ml.结论:对于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予以内窥镜联合腹腔镜方案进行救治,可改善患者各项指标,提升其救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