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敏建;庄福连;王美水;王彪

    目的 建立兔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进行相关基础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工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每只大白兔的顶部人工形成3个直径为1 cm颅骨全层缺损孔A、B、C.孔A为对照组;孔B、C作为实验组移植人工形成缺损时收集的骨粉,其中孔B在移植的骨粉上下面放置生物膜.术后4、8、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并取材分析.结果 孔A大部分由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孔 B早期就能迅速地以松质骨完全修复整个缺损,但松质骨后期的生长、改建、成熟过程比较缓慢.孔C新生骨更成熟,骨性修复慢且不完全.移植的骨粉被逐步吸收.早期新骨形成区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同一缺损,术后12周与术后4、8周形成的新骨钙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期,术后8、12周孔C形成的新骨钙含量比孔B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骨的形成与血管的增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膜可以促进移植的骨粉早期迅速形成初级松质骨.

    关键词: 自体颅骨粉末 移植
  • 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陈敏建;陆婷;陈平

    目的: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模型,观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方法选取5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直径1 cm的颅骨全层缺损模型。移植自体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并在移植的骨粉上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以纤维蛋白胶固定。术后2、4、6、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周,可观察到颅骨缺损区大量骨粉,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由周围向内浸润,骨粉被吞噬吸收,周边小部分是新生骨,两者之间界限明显。术后4周,观察到骨粉吸收和新骨形成活跃区域向缺损中央内移较多,新生编织骨有所增粗,编织骨之间连接更为紧密,观察到的组织和细胞成分与术后2周时无明显变化。术后6周,基本观察不到未被吸收的骨粉,新生的编织骨变粗,联系更紧密。术后8周,完全观察不到骨粉,缺损中央部已形成单层新生骨,周边部形成的编织骨较为粗大,与正常骨紧密连接,形成初级骨髓腔。术后12周,缺损中央部形成双层新生骨,可见新生骨的改建和较为成熟的骨髓腔,腔内容物形态和成分与正常骨无区别。结论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可以修复颅骨缺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实质是引导性和诱导性骨再生的过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