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广泛子宫切除术解剖学特点及效果
目的 探讨改良式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广泛子宫切除术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64例宫颈癌(Ⅰ B1~ⅡA2期)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5例行改良式腹腔镜下保留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改良组);18例行腹腔镜下保留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非改良组);21例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传统组),三组患者均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非改良组及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及非改良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及非改良组在术后尿频、尿失禁、尿潴留及用力排尿发生率方面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易于操作,对近期及远期膀胱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保留盆腔神经直肠癌前切除术并髂内动脉插管化疗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神经直肠癌Dixon术加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化疗术,术后病人生存率、生存质量、局部复发及性功能、排尿障碍等.方法41例直肠前切除术,其中行全身化疗组24例,行保留盆腔神经+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化疗术组17例.结果行全身化疗组24例中,局部复发3例(12.5%),远处转移3例(12.5%),排尿障碍Ⅱ、Ⅲ级19例(79.2%),Ⅳ级4例(16.6%),无性功能22例(91.6%),5年生存率65%.行保留盆腔神经+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化疗术组17例中,局部复发3例(17.6%),远处转移3例(17.6%),排尿障碍Ⅱ、Ⅲ级4例(23.5%),Ⅳ级1例(5.9%),无性功能1例(5.9%),5年生存率61%.结论保留盆腔神经加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化疗与行直肠癌全身化疗组相比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生存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
-
护理干预提高宫颈癌根治术疗效研究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宫颈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经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目前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创面大及损伤盆腔神经,术后常发生膀胱功能障碍和盆腔淋巴囊肿等并发症[1],同时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2],显著的降低了手术治疗效果.本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宫颈癌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
广泛子宫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经典术式,100多年前由Wertheim先提出,1950年Meigs进行改良推广后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其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达70%-85%[1],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盆腔神经损伤是造成盆腔脏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1921年Okaba-yashi旱提出盆腔神经保留手术.随后该技术主要用于直肠癌、前列腺癌根治术,且已有大量临床资料证实该技术可成功保留膀胱功能和性功能且不影响手术效果[2].近10年来,妇产科学者开始重视该技术并逐渐用于临床.现对该技术用于广泛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进展作一综述.
-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nerve-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 ,LN‐SRH)和传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LRH)的临床效果,以及膀胱功能和直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0-01—2014-12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0例,分别行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NSRH组,35例)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LRH组,35例),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韧带切除长度、阴道前后壁切除长度以及淋巴结切除数量,并研究2组膀胱功能障碍及直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LNSRH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LRH组,LNSRH组出血量与LR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NSRH组和LRH组在韧带切除长度、阴道前后壁切除长度以及淋巴结切除数量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NSRH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 LRH组,LNSRH组排气时间明显短于LRH组。结论 LNSRH和 LRH 在手术效果方面无差异,LNSRH对膀胱和直肠功能的保护要明显优于LRH。
-
保护盆腔神经的男性直肠癌腹腔镜术后近期康复指标及其与中期性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保护盆腔神经的男性直肠癌腹腔镜术后近期康复指标及其与中期性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60例.观察组30例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照组30例均不予保留.对比两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皮质醇(Cor)水平.另观察术后6个月时勃起及射精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拔尿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时血清CRP、WBC、Co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勃起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后3 d时PA及CRP水平(P<0.05);射精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后3 d时PA水平(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中保护盆腔神经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近期恢复,且近期高PA水平可能是中期性功能的保护机制之一.
-
196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精准切除及保留盆腔神经的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6例患者术后均于7~35天内出院,发生腹腔内出血3例,2例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经再次手术止血;5例出现吻合口瘘,均给予保守治疗后好转。4例1年后出现肝脏转移和吻合口转移,16例(8%)出现早期(14天内)II 级排尿功能障碍,7例(4%)出现 III 级排尿功能障碍,11例(6%)出现术后3个月II 级排尿功能障碍,8例(4%)出现术后 III 级排尿功能障碍。102例男性患者,随访患者性生活情况,76例获得随访,出现9例 II 级(12%)和 5例 III 级(6%)勃起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获3~5年随访,满意率为92%。其中163例术后行化疗,14例行术后放疗,23例术后1~2年内死亡。总的3年存活率为78%,5年存活率为52%。I 期患者3年存活率为98%,5年为97%;II 期患者3年存活率为83%,5年为79%;III 期患者3年存活率为52%,5年为49%;VI 期患者3年存活率为39%,5年为30%,大致与国内大样本统计相同。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能够精准切除直肠系膜及保护盆腔神经。
-
去盆腔神经支配对大鼠远端结肠黏膜瞬时受体电位通道V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去盆腔神经支配(PND)对大鼠远端结肠黏膜瞬时受体电位通道V1(TRPV1)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108只成年雄性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及PND组3组:(1)对照组36只,大鼠不做特殊处理,常规饲养;(2)假手术组36只,大鼠开腹后旷置15 min,不施行手术,关闭腹腔;(3)PND组36只,大鼠开腹后剥离出盆腔神经,显微剪剪断,缝合切口,关闭腹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术后第1、3、7天远端结肠黏膜中TRPV1蛋白表达,反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大鼠术后第1、3、7天远端结肠黏膜中TRPV1 mRNA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时相点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RPV1表达情况:对照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平均光密度值术后第1、3、7天分别为0.180±0.016、0.179±0.015、0.183±0.026,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88,P>0.05).假手术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平均光密度值术后第1、3、7天分别为0.132±0.017、0.160±0.023、0.173±0.020,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99,P<0.05).PND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平均光密度值术后第1、3、7天分别为0.057±0.009、0.122±0.016、0.180±0.016,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315,P<0.05).对照组、假手术组及PND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平均光密度值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8.960,15.218,P<0.05).术后第1天对照组分别与假手术组、PN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5,15.979,P<0.05);假手术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0,P<0.05).术后第3天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0,P>0.05);对照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3,P<0.05);假手术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P<0.05).3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平均光密度值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8,P>0.05).(2) Western blot检测TRPV1表达情况:对照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蛋白相对表达量术后第1、3、7天分别为1.02±0.13、1.00±0.15、1.00±0.10,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84,P>0.05).假手术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蛋白相对表达量术后第1、3、7天分别为0.51±0.13、0.93±0.14、1.01±0.16,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30,P<0.05).PND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蛋白相对表达量术后第1、3、7天分别为0.30±0.10、0.70±0.10、1.07±0.16,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441,P<0.05).对照组、假手术组及PND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蛋白相对表达量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014,8.841,P<0.05).术后第1天对照组分别与假手术组、PN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77,11.145,P<0.05);假手术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7,P<0.05).术后第3天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8,P>0.05);对照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7,P<0.05);假手术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8,P<0.05).3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蛋白相对表达量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8,P>0.05).(3)RT-qPCR检测TRPV1表达情况:对照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mRNA水平术后第1、3、7天分别为1.00±0.15、1.10±0.21、1.09±0.18,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89,P>0.05).假手术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 mRNA水平术后第1、3、7天分别为0.58 ±0.12、0.99±0.19、1.13±0.23,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64,P<0.05).PND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mRNA水平术后第1、3、7天分别为0.31 ±0.10、0.67±0.12、1.09±0.19,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642,P<0.05).对照组、假手术组及PND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 mRNA水平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653,9.700,P<0.05).术后第1天对照组分别与假手术组、PN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33,9.264,P<0.05);假手术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7,P<0.05).术后第3天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5,P>0.05);对照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1,P<0.05);假手术组与P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5,P<0.05).3组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 mRNA水平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9,P>0.05).结论 PND后,大鼠远端结肠黏膜TRPV1表达显著下调,但随时间推移逐步回升,这与盆腔神经损伤后结肠传输功能先减慢后逐步恢复的趋势一致.
关键词: 盆腔神经 结肠动力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V1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男性排尿和性功能的影响
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男性排尿及性功能的变化.将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加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Dukes B期的男性直肠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Dukes B期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低位前切除(LAR)9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APR)11例;对照组中LAR 10例,APR 1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排尿与性功能变化.结果显示,研究组中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0%(2/20),对照组为38.1%(8/21),(P=0.039);研究组LAR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11.1%(1/9),APR组为36.4%(4/11),性功能总障碍率为25%(5/20);对照组中LAR组性功能障碍率60%(6/10),APR组为90.9%(10/11),性功能总障碍率为76.2%(16/21)(P=0.001).结果表明,Dukes B期患者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能明显降低男性患者术后排尿、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