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强放疗下单纯咽后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部分颈部照射的可行性
目的 总结调强放射治疗条件下单纯咽后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治疗效果,评价该部分患者接受部分颈部照射(Ⅱ区、Ⅲ区和ⅤA区)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单纯咽后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患者154例,全组患者鼻咽原发病灶和环状软骨以上Ⅱ、Ⅲ和ⅤA区颈部接受调强放射治疗,其中100例(全颈部照射组)患者还采用常规颈前半野技术照射对下颈部进行了预防照射,余54例(部分颈部照射组)还接受部分颈部照射.结果 全组患者5年的无病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率和无区域复发率分别为80.5%、85.7%、94.8%和98.1%.部分颈部照射组和全颈部照射组5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0%和7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两组5年无区域复发率分别为94.4%和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0).部分颈部照射非任何生存终点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调强放射治疗条件下,单纯咽后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患者接受部分颈部照射(Ⅱ区、Ⅲ区和ⅤA区)是可行的.
-
鼻咽癌侵犯双侧咽旁、咽后淋巴结疗效分析
本文收集了本院收治的T4N 2MO鼻咽癌患者21例.按照2008年广州鼻咽癌分期专家共识临床分期中,对原发灶侵犯部位、颈部淋巴结部位及大小的标准对本文21例患者进行T4、N2重新分期,均用MR结果对原发部位、转移淋巴结定出T4、N2,在局部复发、远处转移、预后等方面作一比较.
-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与 EBV-DNA 血清学标记物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与EB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方法:收集首诊鼻咽癌患者721例,按“中国鼻咽癌2008 TNM分期”标准对咽后淋巴结进行判断并分为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分别记录每个病例EB病毒血清学标记物:EB-DNA拷贝数、EB-VCA抗体滴度、EA-IgA抗体滴度,统计咽后淋巴结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与EB病毒血清学标记物:EB-DNA拷贝数、VCA-IgA抗体滴度、EA-IgA抗体滴度的关系.结果: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阳性者较阴性组有较高的EB-DNA拷贝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VCA-IgA抗体滴度下咽后淋巴结的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A-IgA抗体滴度越高咽后淋巴结阳性率越高;不同EA-IgA抗体滴度下咽后淋巴结的转移率不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EA-IgA抗体滴度越高咽后淋巴结阳性率越高.结论: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与EB病毒血清学标记物:EB-DNA拷贝数、VCA-IgA抗体滴度、EA-IgA滴度呈正相关.
-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MRI分析
目的:探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经病理证实初诊的鼻咽癌204例,全部经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采用2003年RTOG推荐的颈部淋巴结的分区标准,分析鼻咽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结果:204例中185例(90.7%)伴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2.2%)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48例(25.9%)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33例(71.9%)为咽后及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Ⅰ a 区0例,Ⅰ b区12例(6.5%),Ⅱa区77例(41.6%),Ⅱb区179例(96.8%),Ⅲ区67例(36.2%),Ⅳ区21 例(11.4%),V区59例(31.9%),Ⅵ区0例,咽后区137例(74.1%),耳前区2例(1.1%).1例(0.5%)发生跳跃性转移.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早期(T1~T2)和局部晚期(T3~T4)病变淋巴结转移分布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N分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淋巴结多见,跳跃性转移低.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差别,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T分期无关.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N分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