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及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脑静脉畸形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对静脉畸形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学习,对我科近期住院治疗的10例静脉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例静脉畸形患者中,7例有出血史,2例有癫痫史,1例偶然发现;7例采取了保守治疗,3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1例静脉畸形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较好,保守治疗病情无进展。
结论静脉畸形本身可以认为良性病变,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合并海绵状血管畸形增加出血风险,对于有出血史的患者,针对合并病变可以手术治疗。静脉畸形经全面评估后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
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手术策略研究
目的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时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展开分析。
结果男性、女性患者各6例,年龄12~72岁,中位年龄31.92岁,均以症状性脑出血起病。其中1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根据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形态将患者归纳为5种模式:①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和(或)前方汇入直窦或Galen’s静脉的末端(3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②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侧方汇入岩上窦(3例患者),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③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外侧方汇入同侧的乙状窦(2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④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汇入横窦(2例患者),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⑤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的腹侧进入四脑室汇入室管膜静脉(2例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术后所有患者无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水肿,其中1例术后急诊行枕下减压术。所有手术患者在平均随访34.3个月内预后良好且无海绵状血管瘤复发。
结论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终末分支通常覆盖于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前上方,本研究中未发现发育性静脉畸形的主干向下方扩展,手术以后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为主。该策略并未引起脑出血或脑梗死等并发症。 -
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磁共振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磁共振成像方法对脑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经MRI诊断为脑发育性静脉畸形(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DVA)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DWI、T2FLAIR序列扫描,3D SWI、3D ASL序列扫描和T1WI增强扫描.结果 25例患者中,23例各有1个DVA,2例有2个DVA,其中幕上15个,幕下小脑半球11个,小脑蚓部1个.7个病灶于T1WI、T2WI、T2FLAIR序列上未显示,SWI及T1WI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可显示,ASL序列未显示灌注异常.在T1WI、T2WI、T2FLAIR序列,部分患者可显示引流静脉和髓静脉的流空低信号组成的DVA改变;ASL序列无明显灌注改变;SWI和T1WI增强扫描序列显示,所有患者均见髓静脉呈轮辐状或树枝状汇入引流静脉.结论 MRI常规扫描存在一定漏诊率,结合SWI、T1WI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脑D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