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与防护
隐性听力损失是常规测听检查正常,仅在嘈杂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的阈上听觉功能缺失性疾病.因为缺乏典型表现及有效诊断方法,在临床诊疗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综述了隐性听力损失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神经突触病变和暂时性听神经脱髓鞘病变两种发病机制展开论述,结合现有国家相关噪声防护标准及职业性聋诊断标准,对隐性听力损失防治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及听力学表现
隐性听力损失是一种症状十分隐匿的阈上听觉感知功能缺陷,仅表现为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临床上常规听力阈值检查无法发现,因此往往未引起重视.本文着重从耳蜗传入通路三个重要环节(包括内毛细胞、内毛细胞与螺旋神经节之间的突触和突触后传入通路)的障碍,耳蜗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障碍和耳蜗传出系统(包括外侧橄榄耳蜗束与耳蜗传入突触复合体形成的第三突触和内侧橄榄耳蜗束)的障碍来阐述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和主客观听力学表现,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隐性听力损失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为隐性听力损失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 隐性听力损失 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 耳蜗传入突触复合体 -
如何认识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
隐性听力损失是一种症状十分隐匿的阈上听觉感知功能缺陷,仅表现为噪声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临床上常规听力阈值检查正常.目前对于隐性听力损失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着重就噪声致隐性听力损失所得的启发对耳蜗内外毛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隐性听力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
隐性听力损失动物模型建立与防护的研究
目的 通过脉冲噪声分别对豚鼠进行30、15次的暴露,分析比较豚鼠的听力学变化,探索建立隐性听力损失模型的适合条件.同时给予氢气,探究其对隐性听力损失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ABR听阈正常的豚鼠1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脉冲噪声30次组、脉冲噪声15次组、氢气吸入+脉冲噪声15次组.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63 dB SPL,脉宽为0.25ms,间隔时间为6.5s.分别于脉冲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24h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定.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豚鼠在30次脉冲噪声暴露24h后,其ABR短声阈值及短纯音(16 kHz 70 dB SPL)Ⅰ波幅值产生明显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15次脉冲噪声暴露组豚鼠其各项听力学指标都发生显著改变;氢气预处理组同单纯脉冲噪声暴露15次组的暴露24h后听力学指标相比,其ABR短声阈值及短纯音(16 kHz 70 dB SPL)Ⅰ波幅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研究中脉冲噪声暴露30次及15次均对豚鼠听力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脉冲噪声暴露15次的豚鼠,其各项听力学指标都符合隐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学特点,脉冲噪声暴露15次是建立隐性听力损失动物模型的可行条件.此外,氢气防护组较单纯脉冲噪声暴露组,听力学指标存在显著差别,表明氢气对隐性听力损失具有预防作用,为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直接实验依据.
-
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对隐性听力损失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对早期发现隐性听力损失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纯音听阈正常、无噪声暴露史的正常青年人27例(正常组,年龄21.04±1.04岁,男15例,女12例)和纯音听阈正常、有噪声暴露史的工人15例(工人组,均为男性,年龄27.09±3.05岁),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和耳声发射测试,通过标准为各频率纯音听阈≤20 dB HL、鼓室导抗图为A型、耳声发射正常,对通过者行s-ABR测试,分析两组间s-ABR各波潜伏期和幅值的差异.结果 两组受试者三项测试均通过,正常组女性s-ABR的波V和波A潜伏期均小于正常男性,波A的幅值明显高于正常男性(P<0.05);工人组s-ABR波A、D、O的潜伏期较正常组男性明显延长(P<0.05),两组间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有噪声暴露史但纯音听阈正常者,s-ABR能灵敏及时地发现其听力损失,s-ABR对临床诊断隐性听力损失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
常频听阈正常的噪声暴露者耳蜗电图表现
目的 探讨耳蜗电图对噪声导致的隐性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6例18~40岁的常频听阈正常受试者,其中18例有噪声暴露史的工人作为噪声暴露组,18例无噪声暴露史的正常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行纯音听阈测试(常频+高频)、噪声下言语测试以及耳蜗电图测试,比较各组检查结果.结果 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18、20 kHz听阈检出率分别为55.6%、33.3%和88.9%、88.3%,噪声暴露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2.5 kHz平均听阈分别为11.94±15.16、16.39±20.87 dB HL和3.89±15.20、6.94±20.87 dB HL,噪声暴露组高于对照组(P<0.05);言语测试结果示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信噪比损失平均值分别为4.62±2.52 dB和1.44±2.90 dB,噪声暴露组高于对照组(P<0.01).耳蜗电图测试结果示,噪声暴露组SP/AP振幅比在96和90 dB nHL刺激强度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P面积比在96 dB nHL刺激强度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强度刺激下(96 dB nHL)耳蜗电图SP/AP振幅比和面积比对噪声导致的隐性听力损失检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