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佛山地区耳聋儿童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的研究
目的 研究佛山地区先天性聋儿中GJB2突变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在耳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80例散发的先天性聋儿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对收集到的DNA进行分析,筛查患者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结果 经PCR-RFLP和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分析,在所有参加检测的180名患儿中共发现GJB2 235delC纯合突变14名(7.78%),GJB2 235delC杂和突变7名(3.89%),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6名(3.33%).结论 应用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在地区性耳聋流行病学调查中帮助明确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病例,并可指导此类患者的家庭进行耳聋的预防.
-
邢台市聋哑学生线粒体DNA C1494T和A1555G突变分析
目的 调查邢台市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线粒体DNA m.C1494T和m.A1555G突变情况.方法 对2013-2014年河北省邢台市聋哑学校的115例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听力学评估.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线粒体12SrRNA m.C1494T和m.A1555G两个突变位点.结果 2例(1.7%)携带线粒体DNA m.A1555G均质性突变,1例(0.9%)携带线粒体DNA m.C1494T均质性突变.结论 邢台地区线粒体DNA m.A1555G突变发生率与其他地区比较偏低,m.C1494T突变发生率与其他地区比较偏高.在地区性耳聋病因调查中运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用于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和指导该家系成员预防药物性耳聋.
-
应用DNA pooling技术对一例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目的: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1个非综合征母系遗传耳聋大家系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使用365对常染色体全基因组扫描标记(STRPs),应用DNA pooling方法对该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通过比较患者pool与患者亲属pool及对照pool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别,发现全基因组共45个位点患者pool中出现某一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并通过统计学处理确定其差异,这些位点即为连锁分析的候选位点.结论:这些位点频率较高的等位基因可能与导致母系遗传性耳聋的相关基因连锁.
-
非综合征耳聋患者线粒体DNA12S rRNA及tRNAser(UCN)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mtDNA) 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耳聋的相关性,以及常见致聋突变携带频率.方法: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135例和听力正常对照人群126例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tDNA 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扩增产物经直接测序进行耳聋相关突变的鉴定.结果:135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11种mtDNA 12S rRNA碱基变异,其中4种已知致病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A827G,4.4%;T961C,1.5%;T1095C,0.7%;A1555G,1.5%.两组人群均未检测到12S rRNA C1494T突变以及tRNASer(UCN)基因任何形式的致聋突变.结论:mtDNA 12S rRNA是南京地区汉族非综合征耳聋人群的突变热点基因,其常见致聋突变总携带率约为8.1%.
-
中国汉族非综合征耳聋患者SLC26A5 IVS2-2A>G的突变
目的:探讨SLC26A5基因IVS2-2A>G突变与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市聋校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20例及同地区听力正常人100例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LC26A5 IVS2-2区域,对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突变性质的鉴定.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序列分析在120名散发聋患者及100例听力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到SLC26A5基因IVS2-2位点任何形式的碱基变异.结论:SLC26A5 IVS2-2A>G在中国汉族非综合征耳聋及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较低或无突变,其与遗传聋的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评价.
关键词: 非综合征耳聋 SLC26A5基因:突变 -
两个线粒体12S rRNA C1494T突变及药物性耳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目的:探讨2个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及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首先,利用基因芯片对中国人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热点进行分子筛查,9个位点分别为:CJB2基因的35 delG、176 de116、235 delC和299 delAT;GJB3基因的538 C>T;PDS基因的IVS7-2 A>G和2168 A>G以及mtDNA 12S rRNA基因的1494 C>T和1555 A>G.然后,对两家系的先证者分别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及核基因TRMU和MTO1编码区的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芯片检测发现两家系的7名母系成员均存在同质性mtDNA 12S rRNA C1494T突变.与修正的剑桥参考序列相比,2名先证者的mtDNA全序列分析共检测到53个碱基变异,但除已知的12S rRNA C1494T突变外,其余52个碱基变异均为已报道的多态性位点;两家系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别是D4和D5a;TRMU和MTO1基因序列分析无异常发现.结论: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是两个家系耳聋发生的主要分子基础,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应用增强了该突变的表型表达:未能证实线粒体单体型以及核基因TRMU和MTO1对家系成员C1494T突变的表型具有修饰作用.
-
非综合征家族性耳聋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的非综合征家族性耳聋是否存在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 方法以PCR-RFLP的方法对3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筛查. 结果一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中5人中4人产生该突变. 结论线粒体DNA1555A→G点突变是部分非综合征耳聋的致病原因之一.
-
一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征和病因学研究
目的 探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收集一遗传性耳聋大家系5代72人,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和听力学测试,并采集23例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变异后,取正常人群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鉴定此变异是否为突变.结果 此家系36例母系成员中有21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对称,高频下降明显,发病年龄0~56岁.所有成员全身体查无异常,听力学检测无中耳疾病及蜗后病变证据.先证者mtDNA序列分析共发现23种变异,18例母系成员均携带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同时均携带一新的变异T1541C.A1555G和T1541C的正常人群变异频率均为0/100,余21种变异频率均大于1/100.5例父系亲属和配偶均无听力障碍,A1555G和T1541C检测阴性.结论 线粒体A1555G突变是本家系耳聋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可能参与A1555G突变表型表达的调节,T1541C为中国人群未报道新突变,可能对该家系A1555G突变所致耳聋的外显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