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大鼠面神经管引导耳蜗生物电反应
耳蜗生物电包括耳蜗内淋巴直流电位(EP),耳蜗微音器电位(CM),总和电位(SP),及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这些不同的电位成份分别起源于耳蜗内不同的组织器官。除了EP是反映血管纹功能状态的静息电位之外,其它耳蜗生物电位都是声刺激诱发的耳蜗内不同组织细胞的电反应。因此,记录耳蜗生物电是直接反映耳蜗功能的佳观察指标。许多传统的耳蜗生物电引导方法由于把电极置放到中耳腔内难免损伤中耳组织和结构而大都仅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动物实验却不利于开展慢性实验的长期记录和观察。尤其在大鼠目前还缺少一种稳定可靠的长时期观察耳蜗生物电的引导方法。本实验将银丝电极经大鼠茎乳孔插入到面神经管水平段,由于面神经管水平段与耳蜗仅以很薄的骨壁相隔,因此可以从近距离引导出良好的耳蜗生物电反应。同时,由于电极埋藏在面神经管内而无需打开中耳腔,因此也避免了中耳粘膜或听骨链损伤以及因此而可能发生的术后中耳感染。我们在电极植入到同一动物测试耳面神经管水平段后不同时间测试的CAP和CM以及SP波形清晰并具有可靠的重复性,但是在不同动物之间的耳蜗生物电振幅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本方法引导的耳蜗生物电更适合于对同一测试耳进行实验前后的比较和观察。经面神经管这一天然骨性管道把引导耳蜗生物电的电极巧妙地植入到耳蜗隔壁,为更有效直接观察耳蜗各个组织器官对声刺激的反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本文还就各种耳蜗生物电反应的特点及其相互内在联系以及与ABR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
Pilocarpine促内耳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Pilocarpine是否具有促使内耳分泌细胞功能亢进作用.方法皮下注射Pilo-carpine,用圆窗电极记录栗鼠CM,CAP,SP,观察在用药前以及用药后30'、60'、90'、120'、150'、180'检测栗鼠500、1000、2000、4000和8000Hz的CAP听阈,CM、SP振幅变化;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透射电镜下观察内耳形态学改变.结果皮下注射Pilocarpine后15'动物出现唾液分泌、排泄物增多的现象.30'时所有频率的SP振幅增大,以2000Hz为显著,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SP振幅逐渐增大,90'后逐渐下降,180'时部分频率的SP振幅已恢复到用药前水平.在用药后各个频率的CAP阈值的变化率呈正态分布,大多数动物无显著变化,只有少量动物的几个频率CAP振幅在l0dB以内振荡,CM振幅无显著变化.透射电镜下内耳毛细胞形态正常,但在微纹区的暗细胞和内齿细胞(interdental cell,IDC)内有着色较深的颗粒,并且部分颗粒向外分泌,在基底膜与盖膜间的空腔间形成层状物.结论 Pilocarpine能促进内耳分泌功能,内耳的某些细胞(内齿细胞)有pilocarpine受体;于内淋巴容积微量增大而影响到SP振幅时,听阈不受影响.
-
听力正常者交替短声诱发的耳蜗电图特征
目的 分析听力正常者交替短声诱发的耳蜗电图(ECochG)特征,为耳蜗电图的临床应用提供参照.方法 对听力正常者38人(49耳)行耳蜗电图检查.使用Nicolet Bravo诱发电位系统,用交替短声作为刺激信号.每只测试耳的起始测试强度为100 dB nHL,以10 dB为步距逐渐降低强度,直至无法引出CAP.观测各强度下CAP的潜伏期和幅度、CAP阈值以及高强度(90 dB nHL)下SP/CAP幅度比值.绘制CAP的输入-输出曲线.结果 49耳均引出良好ECochG波形,平均引出反应阈为28.37±6.81 dB nHL.CAP峰潜伏期随刺激强度降低而延长.高强度下-SP与CAP幅度比为0.27±0.14.CAP幅度的I/0曲线呈明显的低、高两个强度段,在60 dBnHL附近存在明显的拐点.结论 听力正常者耳蜗电图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照依据.CAP的I/0曲线及-SP/CAP幅度比可提供耳蜗病变的诊断信息.CAP的潜伏期和阈值可反应耳蜗内、外毛细胞的功能.
-
短声和短音诱导豚鼠SP-AP电位的比较
目的 比较短声和短音诱导的SP-AP电位.方法 20只豚鼠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采用短声和短音刺激,用圆窗电极记录SP-AP复合波.结果 两种刺激声都能较好地诱导出SP-AP复合波.在1、2、4、8 kHz短音诱导的SP-AP波形较好,刺激声强度为100 dB SPL时,各频率短音诱导的SP波振幅分别为-13.56±8.7、-16.61±10.53、-10.13±14.75、-3.71±14.49 μv;短声诱导的SP波振幅为-4.44±10.81 μv.结论 短音能成功诱导出SP-AP波,且具有频率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