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研究进展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是一种矫正屈光不正的眼内晶状体手术,尤其用于严重屈光不正的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证实。较之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IOL提供了更好的视觉质量,同时避免了角膜混浊和角膜扩张的风险,然而该手术会造成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等角膜相关并发症。本文旨在讨论pIOL这一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分析各型pIOL导致术后近期和远期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可能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应用并帮助筛选适合的患者接受手术。
-
角膜个体化切削
角膜个体化切削方法主要有波前像差引导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以及Q值调整、Kappa角补偿的切削模式,这些方法虽在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着综合考虑不全、不能同时解决多个问题的缺陷,其有效性和可预测性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
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前一些屈光不正患者接受了角膜屈光手术,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开始关注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尤其是术后出现的角膜后表面前凸.它不仅会导致角膜屈光度的测量产生误差而引起人工晶状体度数估计错误,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圆锥角膜.
-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是以矫治屈光不正、改善视功能为目的的屈光手术,具有矫治范围广、术后恢复快及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年来,随着晶状体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技术的进步,其在矫治高度近视、远视及老视等方面已初步体现出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瞳孔直径测量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瞳孔直径的测量已经成为角膜屈光手术前评估的一个必要步骤,瞳孔直径大小直接关系到光学切削区的范围,与术后眼的像差等视觉质量密切相关.植入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对瞳孔直径大小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本文就瞳孔直径测量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加以综述.
-
波阵面像差技术在屈光手术中研究与应用进展
目前波阵面像差技术在眼科临床中的发展迅速,已成为评价屈光性手术前后服屈光状态的重要方法,尤其是用以指导个体化切削手术,提高术后眼视觉质量,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波阵面像差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中研究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做一阐述.
-
角膜屈光性手术后的屈光矫正
目的:探讨角膜屈光性手术后视力低下的原因及屈光矫正方法.方法:对施行RK、PRK、LASIK术后来我中心寻求进一步视力矫正的48例86只眼,经裂隙灯、电脑验光、角膜曲率仪、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对比敏感度检查,以及主、客观验光,分析其视力下降、矫正不良的原因,并探讨选择框架眼镜、各种设计的软性接触镜(SCL)和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以及角膜矫形镜(Ortho-K CL)等进行屈光再矫正的效果和特点.结果:28只眼并发圆锥角膜,95.8%视力≤0.1,全部利用不同设计的RGPCL矫正,70.8%矫正视力≥0.8.16只眼为高度近视、高度散光,86.2%视力≤0.1,利用RGPCL,SCL和Ortho-K CL矫正,76.5%矫正视力≥0.8.34只近视、散光眼和5只远视、散光眼,60.0%~61.8%视力低于0.4,利用框架眼镜和各类接触镜矫正,80.0%以上获得良好矫正视力.另有3只眼RK术后因遭撞击致角膜裂伤后形成角膜自斑,均选用加虹膜色彩的接触镜矫正.结论:RK、PRK、LASIK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医源性圆锥角膜和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积极选择验配各类适宜的接触镜可显著提高视力,RGPCL为有效.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利与弊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明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使屈光不正患者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和生活质量,整体满意度达95%以上.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出现难治性干眼、暗视力差、虚影等不适,且手术后角膜变薄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因此,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要理性看待、慎重实施、个性化设计,客观地认识其利与弊.目前主要关注的焦点包括:(1)个性化设计与适宜人群选择对视觉质量的影响;(2)并发症的控制与严重并发症的管理;(3)角膜生物力学改变与术后远期安全性的问题.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屈光不正/外科学 -
角膜地形图检查及其在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角膜是人体视觉器官重要的屈光表面,它的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3/4左右.
-
Monovision矫正方法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MV矫正(monovision)常用于老视和老视前期患者,即一眼矫正看远、另一眼矫正看近,可分为常规MV和交叉性MV两种类型,其机制是双眼间的模糊抑制.MV可应用于屈光手术(PRK、LASIK、人工晶状体植入)中.本文回顾有关文献,探讨MV矫正的视力效果、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和影响矫正成功的因素.
-
LASIK手术对视盘及视神经的早期影响
目的:评价激光性角膜原位板层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视盘及视神经的早期影响.方法:对拟行LASIK手术的32只近视散光眼于术前进行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检查,并分别于术后第10天、第2个月进行随访.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截断面积分别为(0.28±0.11)mm2和(1.41±0.39)mm2,术后第10天时为(0.24±0.10)mm2和(1.21±0.49)mm2,手术前后比较,数值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2个月时分别为(0.26±0.12)mm2和(1.28±0.49)mm2,与手术前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视乳头杯/盘比显示,第10天及第2个月与术前的数值比较,虽有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变薄与年龄和屈光度成正相关.结论:LASIK手术早期可能会对视盘和视神经层有影响,但存在恢复趋势,有关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
透明晶状体屈光手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透明晶状体屈光手术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屈光不正患者58例87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54.32岁.将病例分为3组,A组为高度近视共61眼,眼轴长度(29.57±2.10)mm,等效球镜度数(-11.93±4.64)D,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9.0±3.82)D;B组为远视共17眼,眼轴长度(22.39±0.96)mm,等效球镜度数(+2.29±1.05)D,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22.70±2.08)D;C组为屈光参差共9眼,眼轴长度(28.48±1.77)mm,屈光参差度数(-11.25±5.38)D,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10.62±3.62)D.随访3~36个月.结果:术后佳矫正视力87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者在A、B、C组分别占86.89%、94.12%和88.89%;术后裸眼视力0.5以上者分别为54.10%、41.18%和55.56%;术中未发生后囊破裂.随访中12眼发生后囊混浊,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透明晶状体屈光手术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宜于中年以上不愿戴镜和戴镜不能矫治的屈光不正患者,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
-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屈光不正患者的护理
准分子激光技术在眼屈光矫正中的应用,使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有部分患者因角膜偏薄、角膜前基质变性,角膜曲率过高或过低、睑裂小、眼窝深等因素而不宜行目前较为普遍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