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31例(41只眼)高度近视眼经透明角膜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平均年龄(44.21±5.33)岁,术前佳矫正视力为指数/30cm~0.6,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5.54±4.13)D,平均眼轴长度为(28.45±5.13)mm,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7.0~+14.5)D.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者31只眼(75.6%),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18只眼(43.9%).术后屈光度平均值为(-1.85±1.32)D,37只眼(90.2%)在设计预矫屈光度±1D内,39只眼(95.1%)在预矫屈光度±2D内.术后6~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中,5只眼(12.2%)发生后囊膜混浊.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眼底出血、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其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
重视屈光不正手术性治疗的适应证及并发症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眼近视的发生率不仅位居各类屈光不正之首,而且在临床眼病中也首屈一指。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地探索治疗近视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近视的发生机制复杂不清,因此保守性治疗方法,如药物、仪器及中医针灸等,均无确切疗效。近30年来,人们从干预人眼屈光因素着手治疗近视,包括非手术性方法(如OK镜)和手术性方法两类,虽然取得一定疗效,其中手术性方法为临床治疗屈光不正带来希望,但是大量相关研究和实践证明,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各类方法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持慎重态度。 一、手术类型 治疗屈光不正手术性方法主要从两个屈光因素着手:(1)角膜:包括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及角膜基质环术(intrastromal corneal ring,ICR);(2)晶状体:包括透明晶状体前眼内透镜植入术 (phakic intraocular lens)和透明晶状体摘除术。
-
对超高度近视眼的治疗体会
近视治疗的进展从传统的保守性治疗发展到目前的手术治疗已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和进步.30年来人们从干预人眼屈光因素着手治疗近视,包括非手术性方法(OK镜)和手术性方法两类.治疗屈光不正手术性方法主要从两个屈光因素着手:(1)角膜:包括放射性角膜切开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及角膜基质环术;(2)晶状体:包括透明晶状体前眼内透镜植入术和透明晶状体摘除术.以上各种手术方法对于治疗近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准分子激光问世以来,为屈光性角膜手术开创了新的径路,尤其是矫正低中度近视的效果是肯定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应用到屈光手术中,提高了矫正范围,对于高度近视散光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超高度的近视,以上的各种方法加以矫正,效果都不甚满意,得不到完全的矫正目的.本中心采用联合手术对超高度近视进行治疗取得了很满意的效果,达到了矫正目的.
-
晶状体摘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地位及进展
瞳孔阻滞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重要发病机制,晶状体因素则是造成瞳孔阻滞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PACG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晶状体手术进行PACG的预防与治疗越来越被重视.同时,近年来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观念如透明晶状体摘除术治疗PACG,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治疗PACG等.鉴于此,本文对晶状体摘除术治疗PACG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评价晶状体摘除术在PACG治疗中的地位及其新进展.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透明晶状体摘除术 房角分离术 Ex-press植入术 小梁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