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葛胜利;高磊;霍昭

    目的 观察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7例(37眼),以降低眼压,解除症状.术后随访4~12个月.结果 30眼1次手术眼压控制,4眼2次手术眼压控制(第2次手术为睫状体冷凝术),13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眼术后长期观察眼压高且症状不能缓解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对于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本术式可以有效控制眼压,保留残余视力.

  • 两种不同冷凝方法对眼压和虹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作者:杨铮;陈彬川;周瑞雅;雷方

    目的 观察睫状体冷凝和睫状体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两种方法对眼压和虹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29例3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行单纯睫状体冷凝13例13眼(A组),方法角膜缘后3.0 mm,3个象限9~10个点,-70℃,每点60s.17例行睫状体冷凝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B组),方法角膜缘全周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至赤道部角膜缘后10 mm,4个象限12 ~ 13个点,-70℃,每点40 s;角膜缘后3 mm,并同时行睫状体冷凝,方法同A组,缝合结膜.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 A组术后10天3眼新生血管部分萎缩,10眼无明显变化.眼压术前(57.38 ±8.51)mm Hg,术后1周(43 ±5.59)mm Hg,术后2周(28.53±3.55) mm Hg.B组术后3d虹膜新生血管开始萎缩,7~10d虹膜表面、房角新生血管消失9眼,2周内完全消失12眼.眼压术前(55.35±8.21)mm Hg,术后1周眼压(29 ±3.32)mm Hg,术后2周(18.58 ±3.41)mm Hg.结论 睫状体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可靠、安全.

  • 睫状体光凝与视网膜消融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金学民;尹玉;张凤妍;王元芳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视网膜消融术(全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12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接受治疗.8眼睫状体光凝和全视网膜光凝,4眼同时行睫状体光凝和前部视网膜冷凝.术后随访6~19月,对比分析6月时的眼压、视力及虹膜新生血管改变.结果 睫状体光凝前眼压36~67mmHg(1mmHg=0.133kPa),平均45.52mmHg.末次治疗后6月,在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情况下,6眼(50%)眼压在9~17mmHg;局部滴用0.5%噻吗心胺滴眼液后4眼(33.33%)眼压低于21mmHg,2眼(16.67%)眼压高于21mmHg.视力下降者2眼,提高者2眼,不变者8眼.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失8眼,部分消失4眼.结论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视网膜消融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既能及时降低眼压,又能减少视网膜缺血,拯救现有或潜在视力.

  •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程及疗效观察

    作者:丁小燕;雷蕾;李涛;马红婕;梁小玲;唐仕波

    目的 描述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的临床进程及特征,评价视网膜光凝及冷凝对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非对比性、连续性病例.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检查确诊为急进性后极部ROP的患儿8例16只眼.确诊后24h内行间接眼底镜下行视网膜光凝治疗联合或不联合直视下冷凝治疗.结果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病变大部分位于后极部1区,所有象限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病程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迅速发生视网膜漏斗状全脱离为临床特征.本组8例16只眼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后,9只眼病变完全退化或控制,占56.2%.7只眼病情未能控制,终发展为4b至5期视网膜病变.结论 AP-ROP进展快,预后不良,部分患儿虽经严密观察和治疗,病情仍进展.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能控制大部分AP-ROP患儿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挽救患儿视功能.临床上需要加强观察和随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低该病致盲率的惟一方法.

  • 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作者:吴新成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属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效果较差,我院从2001年~2004年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晚期患者28例,行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蔡婉婷;毕宏生;解孝锋;马晓华;吴建峰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光凝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与睫状体联合视网膜冷冻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至2005年43例(43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其中,25例给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底激光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简称青光眼阀组);18例给予睫状体联合视网膜冷冻术(简称冷冻组).术后记录视力、眼压、炎症反应、用药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眼压>21mmHg的患者分别为青光眼阀组28.0%、冷冻组27.8%,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8个月两组视力变化比较青光眼阀组明显优于冷冻组(P<0.01).术后1周和2个月冷冻组炎症反应明显重于青光眼阀组.术后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不同时间两组均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光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与睫状体联合视网膜冷冻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方法均疗效持久且安全,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其中青光眼阀组术后炎症反应较轻,视力恢复好,适合于术前视功能较好且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冷冻组术后炎症反应重,更适合于术前视功能差且经济困难的患者.

  • 广泛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建强;苗朝旭;伊恩晖;石一宁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5例(35只眼).结果术后6月,33只眼1次手术眼压控制,2只眼2次手术眼压控制.35只眼虹膜及小梁新生血管消退.12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行.结论广泛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并保留残存视功能和眼球外形.

  • 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冷凝结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范洪雨;祁艳华;许利娟;郭志强

    目的:探讨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9例(30眼),根据屈光间质情况分成光凝组和冷凝组,分别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全视网膜冷凝治疗,再结合行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2±3.65)月。术后所有患者眼痛、头痛症状消失。光凝组16例,17眼,术后14眼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手术成功率82.4%,3眼需加用药物控制后眼压<25mmHg,术后视力提高8眼(47.1%),15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2眼部分消退,残存数根干瘪的新生血管,冷凝组:13眼,术后10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成功率为76.7%,2眼需加用药物治疗,1例出现眼球萎缩。术后视力提高3眼(23.1%),11例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2例部分消退。结论超全视网膜光凝或冷凝结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是治疗中、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张启珍;罗顺利;王勤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术后随访6 ~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6眼中手术完全成功38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5.7%.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眼压(38.9±3.2)mmHg(1 kPa =7.5 mmHg),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8.2±1.2) mmHg、(17.8±1.6) mmHg、(17.2±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39眼(84.8%),非功能性滤过泡7眼(15.2%);术后6个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91.3%),非功能性滤过泡4眼(8.7%).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显著控制眼压,改善视力.

  • 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辉;齐景福

    目的 探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0.4 g·L-1).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3 a、6a的眼压、视力及中晚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 a、3 a、6 a的眼压控制率分别为100%、97.37%、92.11%、84.21%、82.26%、82.35%;术后1个月眼压控制率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与1 a、3 a、6 a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6个月与1 a、3 a、6 a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1a、3 a、6a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38例中均有12例视力较术前提高,无视力下降者;术后1 a时38例中10例视力较术前提高,2例下降;术后3a时29例中6例视力较术前提高,4例下降;术后6a时17例中3例视力较术前提高,5例下降.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黄斑水肿、黄斑变性、黄斑出血和白内障等.结论 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长期随访证明大部分患者能有效安全控制眼压,部分患者可提高视力,且远期疗效稳定.

  • 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张国文;王守境;叶向彧;李玲丽;曹景;王晶

    目的 评价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 a,18眼眼压得以控制;各眼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滤过泡占80%;出现一过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在1周内恢复.结论 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

  • 小梁切除术及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眼压及血清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作者:彭波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丝裂霉素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术后眼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66例NV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3例.研究组采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丝裂霉素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1~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手术前后两组眼压及矫正视力、血清IL-6、VEGF、TGF-β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94% (31/33),高于对照组的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眼压较术前降低、矫正视力较术前增高,且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IL-6、VEGF、TGF-β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12% (4/33)]与对照组[9.09%(3/3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丝裂霉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眼压及血清IL-6、VEGF、TGF-β1水平,抑制虹膜新生血管形成,提高治疗效果及视力,且具有安全性.

  • 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希瑗;刘苏;马华锋;汤永强

    目的探讨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3例(18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术;15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术组术后视力提高率、眼压控制率均高于青光眼阀植入组.且其术后发生前房出血、引流管阻塞明显低于后组.结论采用全视网膜冷凝术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手术,既增加了房水外流,又改善了视网膜缺血、缺氧,使新生血管退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 39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联合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李克宁;李冬育;陈芳;董明霞;王杰;贺忠江

    [目的]观察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MMC、视网膜周边冷冻术联合睫状体光凝术以及单纯睫状体光凝术3种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39例39眼药物不能控制的NVG按病人屈光间质情况及病人体质状况,分别采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联合MMC 9眼,采用视网膜周边冷冻术联合睫状体光凝术20眼,采用单纯睫状体光凝术10眼.随访并比较了术后10个月的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改变. [结果]3组病人术后10个月眼压均控制正常,无眼痛症状,无视力下降.第1组病人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第2组病人9例完全消退,11例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部分消退或变细.第3组病人虹膜新生血管均未消退. [结论]3种不同的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可有效降低眼压,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选择不同的方法.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联合手术治疗观察

    作者:于东珍;张子斌;刘真;高宁;赵;梅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4例64眼,首先行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再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球结膜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12mo,视力均无明显改善,平均眼压自术前47.89±6.74mmHg随访末降至18.41±2.16mmHg,控制在21mmHg以下者53眼(73%).结论: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 全视网膜冷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于旭辉;滕岩;张红

    目的:评价全视网膜冷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例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治疗的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结果:术后随访7~18 mo,10例眼压控制在1.4~2.8 kPa,有效率达83%,优于睫状体冷冻术.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球结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出血和低眼压等.结论:全视网膜冷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比较有效的方法.

  • 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唐广贤;田爱军;王晓冰;卢文胜;周永志;吕建华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a来住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6例58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5例25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1例23眼,视网膜血管炎5例5眼,颈动脉狭窄4例4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例1眼,平均年龄50.6岁,均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治疗,其中47眼于手术前后行全视网膜光凝,11眼于手术中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术,平均随访18.0±6.2mo,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力:术后43眼有不同程度地提高,15眼无变化,无视力下降者.眼压:随访6mo时眼压由术前49.56±8.25mmHg降至17.86±5.25mmHg,总成功率为85%;随访12mo时,眼压由术前50.25±7.18mmHg降至18.80±6.81mmHg,总成功率为78%;24mo以上随访19眼,眼压由术前51.05±8.10mmHg降至20.12±7.01mmHg,总成功率为74%,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出血、前房延缓形成、引流管内口堵塞、引流盘纤维包裹,经术后处理均得到了恢复.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 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邱跃生;孙小林;吴琛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对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5例45眼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术后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测患者健侧眼与患侧眼术前及术后2 wk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6 mo手术成功率为84%,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82%,并发症发生率为27%;术后1、3、6 mo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3、6mo的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1、3、6mo患侧眼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高,能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改善视力和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