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无牙颌患者的正颌外科治疗——附病例报告

    作者:肖红喜;胡敏;谢旻

    目的:探讨1例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伴先天性无牙颌患者以正颌外科作为修复前外科的治疗体会.方法:对l例28岁先天性无牙颌男性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及正畸外科的准备后,进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上颌骨采用改良Lefort Ⅰ型截骨前移术,下颌采用口外切口下颌骨升支截骨后退术,同期行颌间牵引钉植入术,术后第3天开始用橡皮圈进行牵引,维持颌关系,术后3个月结束牵引.结果:患者口内外伤口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患者面型极大改善,X线头影测量结果示:SNA:81,SNB:79,ANB:2,SND:84,各项参数值基本达到正常.结论:正颌外科解决无牙颌患者的颌位关系及面型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可为后期修复奠定良好基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心理状态.

  • 下颌牙槽嵴增高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胡敏

    下颌部分缺牙或全部无牙患者,可以通过传统的活动义齿或新兴的种植支持式义齿修复,恢复美观及咀嚼功能.如果因缺牙后失去功能性刺激时间过长,以及其他因素致使牙槽嵴严重萎缩,就难以进行常规义齿修复.通过外科手术来增高下颌牙槽嵴,是义齿修复前外科(pre prosthetic surgery)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方法主要分下颌牙槽嵴相对增高及绝对增高两种 ,前者指唇颊沟加深或牙槽嵴延伸术(ridge extension),后者指牙槽嵴增高术(ridge augm entation procedure).近几年又出现了利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技术增高下颌牙槽嵴的方法.1 牙槽嵴增高术

  • 中国牙及牙槽外科回顾与展望

    作者:胡开进;薛洋;周宏志

    自1839年英国传教士Benjamin Hobson(合信)将现代牙科技术和理念传人中国至今,中国牙及牙槽外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一停两快三慢”6个发展阶段.1911-1936年,多所牙医学校相继建立,与牙及牙槽外科有关的牙科杂志创刊,是第1个快速发展阶段.1937-1949年,8年抗战继而4年的解放战争,使得刚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牙槽外科被迫慢了下来.1950-1960年,多部牙及牙槽外科专著问世,相关手术方法得以革新,是第2个快速发展阶段.1961-1978年,由于我国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与国际缺乏交流,导致整个科研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逐渐增大,牙槽外科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不前阶段,甚至还有倒退迹象.1979-2004年,牙槽外科作为口腔颌面外科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室,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颌面外科,导致我国颌面外科的研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牙槽外科的发展则相对缓慢.2005年以后,独立的牙槽外科临床分支建立,牙槽外科学组成立,中国牙及牙槽外科,无论是在临床技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是我国牙及牙槽外科发展快的一个阶段.

  • GBR技术在修复前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杨春羚;陈卓凡;王焱

    目的:观察引导骨再生术(GBR)在牙周骨严重缺损患者修复前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因牙槽骨破坏吸收严重致牙齿松动不能保留,拔牙后牙槽骨缺损量大,高度、丰满度不佳或累及邻牙,不能行满意修复患者13例,拔牙同期在拔牙窝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术后2周拆线,3个月,9个月复诊.结果:术后9个月临床检查、X线检查,13例患者植骨区新骨形成良好,明显改善了牙槽骨高度与丰满度,为进行FPD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牙槽骨条件,术后9个月进行修复治疗,效果满意.结论:GBR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骨增量技术,能有效地改善修复前的骨条件.

  • 修复前外科正牙术(2)

    作者:耿温琦

    2. 术后牙体修复(典型病例)病例6,女,33岁,见图6.临床表现 1|1牙间隙较大,已做光固化树脂修复,牙冠较邻牙约宽3倍,仍有残余间隙.2|2牙体相对稍小.4|4有充填体.

  • 修复前外科正牙术(1)

    作者:耿温琦

    外科正牙术(牙外科正畸术)为成年人牙列畸形矫治方法之~,因其手术方法简便快速,美容效果良好,深受患者欢迎;手术方法容易掌握,便于推广,尤其适合在应用正畸方法矫治有困难时或在缺少正畸条件的基层医院应用.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修复前外科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春羚;林良缘;庄亮亮;曾金表

    目的 评估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引导骨组织再生修复牙槽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因牙周病、牙槽外伤等导致牙槽骨缺损严重、拔牙术后不能满意修复的患者16例,拔牙同期在拔牙窝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术后2周拆线,3个月、9个月复诊.结果 术后临床检查、X线检查,16例患者植骨区新骨形成良好,明显改善牙槽骨高度与丰满度.结论 临床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应用能有效地改善修复前的骨条件.

  • 组织工程粘膜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勇;曹强

    1 引言在口腔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因创伤、感染、自体免疫性疾病、手术切除和修复前外科造成的粘膜缺损,皮肤移植是常用的大面积粘膜缺损修复技术.口腔内移植的上皮仍保持皮肤上皮原有结构和功能,不会转变为粘膜.移植多年上皮仍保持上皮角化、分泌、毛发生长等,患者感觉不舒服.口腔粘膜移植后仍可保持粘膜的特性,是比较理想的修复粘膜缺损的方法,但粘膜的来源有限,不能广泛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