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种植体周龈沟液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检测分析

    作者:刘金盼;王明国;李静;杨世茂

    目的:检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水平,以探讨HMGB-1水平与种植体周围炎间的关系.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选取行种植手术1年以上的健康种植体39颗和种植体周围炎40颗,共79颗种植体,收集种植体周围GCF,并运用ELISA法检测其中HMGB-1、IL-1β、IL-8、TNF-α的浓度,同时检测种植体周围的临床指标.结果:轻度种植体周围炎组的HMGB-1、IL-1β、IL-8及TNF-α浓度高于健康种植体组,重度种植体周围炎的浓度水平又高于轻度种植体周围炎组,HMGB-1与IL-1β 、TNF-α的浓度之间亦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种植体周围GCF中HMGB-1水平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变程度有关,且与经典炎症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检测GCF中HMGB-1水平可作为诊断种植体周围炎的客观指标.

  • 两种BLB种植体对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

    作者:范欣;王志峰;孙学辉;蓝菁

    目的:探讨Ⅰ、Ⅲ代BLB种植体不同形态结构及表面处理对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Ⅰ、Ⅲ代BLB种植体各12枚,随机各选1枚即刻植入Beagle犬双侧第二、三前磨牙拔牙窝内,采用自身对照,随机选一侧为实验侧(i),另一侧为对照侧(ii).i侧用丝线结扎法构建炎症,定期测量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PD)并拍X线片观察;后制作硬组织切片,测量骨丧失程度.采用SPSS 16.0软件包,用t检验对PPD值及骨丧失程度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绑线后6周,Ⅲ代BLB种植体PPD明显大于Ⅰ代(P<0.05),X线片观察种植体周呈现弹坑样骨丧失;组织学观察Ⅲ代BLB种植体周围垂直性骨丧失高于Ⅰ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水平骨丧失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代BLB种植体可能由于表面的螺旋结构及涂层粗糙度大,较Ⅰ代BLB种植体更容易促进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

  • 即刻种植过程中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沈兰花;孟玲娜;王鑫;姜辉;王珊珊

    目的:建立即刻种植过程中种植体周围炎动物实验模型,利用Micro-CT观察种植体周围炎发展过程中的骨缺损特性.方法:在12只哈尔滨长耳白兔双侧下颌第一前牙即刻植入种植体,4周后,采用丝线拴结法在左下颌第一前牙诱发种植体周围炎,右下颌第一前牙作为对照,通过Micro-CT观察不同时期种植体周围炎导致的骨缺损状况.结果:丝线拴结法可以较好地诱发出即刻种植体周围炎,随着种植体周围炎的逐渐发展,种植体与骨之间无法达到良好结合,骨缺损逐渐产生并不断扩大,后形成典型的“V”形骨缺损.结论:建立的即刻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简便有效,可为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种植体周围炎导致骨缺损的再结合研究

    作者:邹德荣;朱红;瞿晓辉

    目的: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症所致骨缺损的治疗方法,从组织学角度评价治疗后种植体周围骨再生和再结合情况.方法:Beagle犬5条,双侧下颌植入标准型Br(a)nemark种植体30颗,建立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模型,随机分组进行治疗:(1)单纯去除种植体周围炎性肉芽组织;(2)植入不可吸收生物膜;(3)生物膜+骨粉植入;(4)生物膜+生物活性玻璃植入.采用X线和手术直接测量以及荧光标记组织切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量.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作方差分析.结果:直观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量、X线测量骨接触水平、组织学测量矿化沉积率,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粉植入组,种植体周围能形成较多的新生骨.结论:炎症导致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可通过治疗手段达到缺损骨的再生.

  • 甘氨酸喷砂技术治疗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蒋勇;童昕

    目的:评价甘氨酸喷砂粉龈下喷砂治疗(GPAP)对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5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每例至少有1颗种植体患有早期轻度种植体周围炎,且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GPAP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碳纤维刮治器和0.2%氯己定治疗.在基线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种植体周围临床指标检查,包括菌斑指数(mPLI)、探诊后出血指数(BOP)、龈沟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水平(AL).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2组临床指标与基线相比均有所降低,GPAP组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AP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治疗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效果,长期疗效需要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 牙种植体周围炎相关因素和治疗新进展

    作者:沈意涵;邹多宏;吴轶群

    种植体周围炎指发生在已形成骨结合的种植体周围并引起支持牙槽骨丧失的一种炎症,已经成为引起种植义齿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就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种植体周围炎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曹裕杰;施斌;陈江;谢勤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相关资料,病例为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完成的种植修复后确诊种植体周围炎新发病例(A组)52例,对照为同期完成种植修复种植体周围健康者(B组)95例.采用SPSS16.0软件包中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密切相关的患者自身和手术修复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牙周病、吸烟、糖尿病、定期洁牙并使用种植专门护理产品、上部结构修复方式(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糖尿病、牙周疾病、种植部位是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定期洁牙是种植体周围炎的保护因素.结论:影响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为患者自身因素,建议严格掌握种植手术适应证,对高风险患者加强卫生宣教,术后注意随访,尽早发现、治疗种植体周围炎.

  • 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3年存活情况分析

    作者:钱洁蕾;束蓉;宋忠臣;谢玉峰;王依玮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行种植修复后中短期内的种植体存活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8月接受种植修复的牙周炎患者54例(133枚种植体),观察植入后存活状况,对不同病变程度牙周炎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病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种植体3年存活率为97.74%,不同程度牙周炎间种植体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体周袋探诊深度(PPD)和改良菌斑指数(mPLI)均显著高于轻、中度牙周炎患者.在未定期接受牙周支持治疗的患者中,重度牙周炎的种植体周围炎患病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牙周炎(P=0.009);在吸烟的患者中,重度牙周炎的种植体周围炎患病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牙周炎(P=0.016).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行种植修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积极控制菌斑、定期行牙周支持治疗及戒烟可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患病率.

  • 脱落种植体表面刮治与喷砂处理的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

    作者:罗英;谢颂海;阮宏;丁小军;余优成

    目的 观察刮治和喷砂对脱落种植体表面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上因种植体周围炎脱落的Bego Semado S系列种植体进行表面刮治和喷砂,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SEM)下观察形态,用X射线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EDS)进行表面元素分析.结果 SEM下观察,刮治能够清洁种植体表面,喷砂后能进一步清洁种植体表面.元素分析表明喷砂能够大幅降低脱落种植体表面的C元素含量(P<0.05),提升种植体表面Ti元素的原子百分比(P<0.05).结论 在Bego Semado S系列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中,进行喷砂处理是必要的.

  • 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运用

    作者:李跃烘;薛凡;陈红

    激光是20世纪的重要发明,具有定向发光、高能量、高亮度等特性,对作用组织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也是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激光在口腔医疗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对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就各种激光在此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

    关键词: 激光 种植体周围炎
  • 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FN-γ与IL-10的表达

    作者:黄海蓉;谷志远;石卓瑾;郑园娜

    目的 观察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建立前、后IFN-γ、IL-10的表达.方法 选取5只beagle犬,每只犬拔除前磨牙,拔牙3个月后,全麻下植入穿龈式纯钛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在种植体颈部缠绕结扎丝3个月,骨缺损40%以上作为成功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的评价标准.模型建立前、后取龈沟液,ELISA法测定模型建立前、后IFN-γ、IL-10的含量,SPSS统计.结果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FN-γ均值为6.64 ng/mL,对照组均值为2.22 ng/mL(P=0.01);IL-10均值为5.78ng/mL,对照组为4.78 ng/mL(P=0.54).结论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FN-γ有显著性升高,IL-10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

  • 特殊粘接技术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贺刚;汤春波

    目的 介绍一种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特殊粘接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单个前牙种植修复患者,均采用粘接固位,粘接边缘位于龈下1 ~1.5 mm.对照组采用传统粘接技术,实验组采用特殊粘接技术.修复完成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统计两组的改良牙龈出血指数、龈沟深度和修复体脱落率.结果 修复后1个月,实验组的改良牙龈出血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修复后6个月,两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研究介绍的特殊粘接技术有助于在修复后早期减少粘接剂残留引起的种植体周围炎,提升牙龈健康水平.

  • 牙周炎犬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建立

    作者:杨少强;廖旭辉;顾为望;王志刚

    目的 利用牙周炎beagle犬建立一种近似人类临床种植体周围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在6只年龄1周岁,全身健康的Beagle犬牙颈部龈缘水平结扎丝线3个月,形成牙周炎动物模型后,植入种植体并分别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1月末、2月末和3月末检查实验动物的种植体周围状况.结果 所有动物实验侧种植体周围均形成近似人类临床种植体周围炎的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但严重程度不一.结论 在牙周炎Beagle犬可成功建立与临床实际近似的种植体周围炎模型,成功率高,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帮助.

  • 激光法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短期临床效果评估

    作者:蒋勇;童昕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法治疗种植体周围炎临床效果,以期对今后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 20名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后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Er:YAG激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碳纤维刮治器和0.2% 洗必泰抗菌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基线水平)、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相关的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探诊后出血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所有的检查均使用牙周探诊器(PCP12).结果 基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各项临床牙周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与基线水平相比,各项临床牙周指标均有所降低,激光治疗比刮治治疗的降低幅度大,并且这种降低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治疗后6个月时,总体来说牙周各项临床指标仍是低于基线水平的,但与3个月时相比,除了出血指数仍然降低以外,其他牙周指数都有略微反弹的趋势.结论 手工刮治和激光治疗都可以改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各项临床牙周指标,激光治疗可能疗效更为显著,但稳定性稍显不足.这种改善可能只是短期的,长期的疗效还需要依赖大样本长时间的观察随访.

  • 全口牙拔除后口腔微生物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晖;徐宏宇

    目的 本研究探讨全口牙拔除后,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寻找可能的原因,并分析对种植体植入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于舟山市口腔医院就诊患者75例.入选患者现有余留牙4颗以上(每颗牙齿均有5 mm以上深度牙周袋),余留牙无保留必要,拟拔除全部患牙.于患者拔牙前、拔牙后4周、3个月后收集口腔微生物样本.各时间点收集患者唾液2 mL,无菌棉签反复擦拭舌背轮廓乳头、颊黏膜、牙槽嵴顶5次.同时在拔牙前用无菌试纸收集牙周袋内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单个菌落的菌落形态,并对其革兰染色鉴定细菌种类.结果 75例患者中在拔牙前后不同时间点,舌背、颊黏膜、唾液样本中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P<0.05).拔牙前,牙周袋内厌氧菌所占比例高于需氧菌.全口牙拔除后,牙槽嵴表面的厌氧菌(中间普氏菌、福赛坦氏菌、微小微单胞菌、具核梭杆菌、直形弯曲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革兰阴性杆菌数量保持不变(P>0.05).吸烟患者的革兰阴性杆菌数量与不吸烟患者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 全口牙拔除后,牙槽嵴厌氧菌数量显著减少,减小种植患者罹患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

  • 种植体周龈沟液IL-17 A和IL-35水平检测及意义

    作者:徐乙娜;杨朝晖;孔祥波;伍虹

    目的:分析种植体组不同时期龈沟液(peri-implant sulcular fluid,PISF)中(interleukin,IL)-17A和IL-35水平改变,探讨其在种植体周围炎或黏膜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08—2013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行种植修复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种植体健康组20例和种植体炎症组20例,将种植体炎症组经过治疗后作为对照组。在种植体中有单冠修复、联冠修复。采集不同患者龈沟液并定量,对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测定各组龈沟液中 IL-17A和IL-35表达水平。并分别记录健康组、种植体炎症组、治疗后种植体炎症组探诊出血指数,改良出血指数,牙龈指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种植体炎症组IL-17A,IL-35水平比健康组IL-17A,IL-35水平高(P<0.05),炎症组IL-17A水平治疗前比治疗后高(P<0.05),炎症组IL-35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P<0.05),Pearson相关检验示,IL-35和IL-17A表达成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IL-35和IL-17A的表达与种植体黏膜炎或者周围炎的发生发展密切,IL-17A和IL-35是辅助种植体周围炎诊治和评估抗炎疗效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指标。

  • 不同方法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洪兵;梅予锋

    目的 观察局部洁治配合使用盐酸米诺环素或碘甘油对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门诊60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常规进行种植体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后,随机分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30例和2%碘甘油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的1、3、6周检查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的指标.结果 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2%碘甘油治疗,可使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等指标明显改善,但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的效果更持久.结论 局部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有明显的效果.

  • 下颌磨牙区种植体同下颌神经管间距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国云;杨煦;徐天舒

    目的:探讨下颌磨牙区种植体同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安全间距的范围。方法选择临床上种植体末端同下颌神经管距离小于2 mm的12例患者15颗种植体(包括软组织水平和骨水平种植体)测算出其种植体末端同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实际距离。记录种植体植入期间下牙槽神经有无阳性体征。结果15例种植体末端距离下颌神经管上缘平均距离为(0.94±0.50)mm(0.24~1.52 mm)。1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短期下颌神经感觉麻木。结论在回顾分析了下牙槽神经损伤、下颌骨感染、种植体周围炎、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我们考虑种植体末端同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安全距离可小于2 mm。

  • 健康种植体咬合创伤后龈沟内Emmprin及其临床表现的变化

    作者:杨蕾;朱青;谢明;焦婷

    目的 探究种植体过度负载后,种植体龈沟液中Emmprin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3只雄性拉布拉多犬,在其下颌骨两侧分别植入3个种植体.待3个月愈合后,实验组采用高愈合帽模拟咬合创伤,对照组维持低愈合帽没有咬合.观察12周,每两周对种植体周围龈沟液进行滤纸条提取,-24℃保存,之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样本的Emmprin浓度;同时检测种植体周探诊深度(iPD)、牙龈指数(iGI)和出血指数(iBI).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实验组的Emmprin浓度在2~12周比对照组显著上升,其浓度先升后降,在6周达到峰值,而对照组基本呈稳定状念;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实验组的iPD、iGI以及iBI也都发生显著性改变,并在8~10周达到数值高峰.结论 咬合创伤使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内Emmprin浓度发生改变,Emmprin浓度在过度负载后明显上升,在6周左右达到峰值,之后浓度下降;受过度负载的种植体的iPD、iGI和iBI都产生明显改变,并且在8~10周左右达到高峰;对于过度负载的种植体,Emmprin的升高较临床指征的出现更早,提示Emmprin可作为一种早期炎症因子对种植体周围炎症状况进行监测.

  • 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白雪;高晓蔚;戴晓玮

    种植体周围炎是口腔种植修复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依据与人类牙周组织结构和疾病发展过程的相似程度选择合适的动物,使用不同方法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程发展、病理特点,为临床更准确地评估和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就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材、建模方法以及相关科学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系统综述.

346 条记录 8/18 页 « 12...567891011...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