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不同配方不同贮存条件下稳定性试验
目的:考察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配方组成,研究溶液稳定性、筛选处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确定使用有效期,探讨其合理的贮存使用条件。方法选取配方不同并配制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在贮存条件各异的稳定性做考察,以溶液外观性状、pH值、含量变化为考察指标,筛选佳配方组成以及确定使用有效期。结果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在不同配方不同贮存条件下稳定性各异。光照作用对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影响较大,导致其颜色加深、含量下降;硫代硫酸钠可使溶液颜色加深,伴有不同程度片状红褐色沉淀生成,但对含量影响不大。结论不加硫代硫酸钠的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配方,其在阴凉避光处贮存3个月,其含量符合规定,质量稳定,处方设计更合理。
-
米非司酮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中期妊娠引产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处理,实验组接受米非司酮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对比2组产妇引产效果.结果 实验中患者产后清宫率仅为20%,产后组织物残留率为20%,无1例患者发生宫颈裂伤和引产失败,产时产后平均出血量为(70.11±23.22)mL,平均产程(2.13±0.23)h,宫缩发动时间为(2.78±0.34)h,2组观察对象产程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期妊娠产妇利用米非司酮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引产,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且安全性更高.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配合红外线治疗放射性皮肤湿性反应的护理观察
目的 观察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配合红外线治疗放射性皮肤湿性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放疗过程中发生放射性皮肤湿性反应的6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3例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配合红外线治疗,对照组33例用传统疗法,对比观察效果.结果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配合红外线治疗可使皮肤创面愈合时间缩短(P<0.05).结论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配合红外线对放射性皮肤湿性反应的愈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PICC置管部位皮肤过敏
目的 使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PICC 置管部位皮肤过敏.方法 总结5 例肿瘤患者PICC 置管部位出现皮肤过敏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严格遵守PICC 无菌维护规程,使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PICC 置管部位皮肤过敏有效,延长了PICC 留置时间.结论通过使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皮肤过敏,疗效满意.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麻风足底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麻风足底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择60例麻风足底溃疡患者合计89处溃疡开展临床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46处)和对照组30例(43处).观察组采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换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麻风足底溃疡可加快患者的创面愈合速度,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安全性高,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患者易接受.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沉淀原因探讨
目的 对乳酸依沙吖啶溶液产生沉淀的原因进行初探.方法 将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不同温度对其质量造成的影响.结果 低温能使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在短时间内产生沉淀.结论 避免将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置于温度低于5℃的条件下保存.
-
乳酸依沙吖啶与德湿可联合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与德湿可联合治疗压疮的效果.[方法]采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和德湿可时Ⅱ期~Ⅳ期压疮进行换药(实验组),并与普通湿性换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加德湿可治疗压疮愈合时间比普通湿性换药缩短.[结论]乳酸依沙吖啶溶液与德湿可换药操作简单,病人感觉舒适,压疮愈舍时间短.
-
艾灸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治疗Ⅲ期压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在Ⅲ期压疮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Ⅲ期压疮患者40例(66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取营养支持和压疮常规护理,局部清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艾灸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比较2组患者压疮创面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第14天和第28天压疮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压疮创面治疗好转、显效和治愈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灸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明显提高Ⅲ期压疮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非水溶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的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乳酸依沙吖啶溶液中乳酸依沙吖啶含量的非水溶剂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 以无水乙醇作为稀释剂,在374nm处测定吸收度.结果 乳酸依沙吖啶在2.5~20μg·m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0.92%.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的含量测定.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冲洗剂)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目的:建立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冲洗剂)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E和附录IS对5批乳酸依沙吖啶溶液进行干扰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质量浓度为1 mg·ml-1的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对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之间的凝集反应无干扰作用,5个批号的样品细菌内毒素检查均符合规定.结论:建立的鲎试剂方法可用于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可靠等优点.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外敷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可达龙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的佳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性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发生的及院外带入的可达龙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病例64例,随机选取,分别将32例作为实验组,32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外敷.结果 实验组治疗的疗效比对照组要好,静脉炎痊愈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外敷可快速、有效地治疗可达龙所致的静脉炎.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湿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 观察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湿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11年7月到2014年4月在我院首次接受放射治疗并发生湿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4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于皮损区30 min,每天2~3次,直到创面愈合.观察患者放射性皮炎愈合时间.结果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湿性放射性皮炎的显效率为28.57%,总体有效率为100%.结论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治疗湿性放射性皮炎疗效确切,可减轻局部疼痛,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制备消毒防腐药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乳酸依沙吖啶为主药制备制剂,采用蒸汽灭菌法灭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沙吖啶含量:色谱柱为Calesil ODS,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05%十二烷基磺酸钠(pH=3.0,20:20:60),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同时观察灭菌对制剂含量的影响.结果:所制制剂为黄色澄明液体,鉴别和菌检等结果合格;依沙吖啶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5~50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47%(n=9),平均PSD=1.32%;灭菌前后依沙吖啶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所制备的乳酸依沙吖啶溶液质量合格.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对糖尿病坏疽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护理
目的:观察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对糖尿病坏疽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坏疽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标和其他相关治疗后,给予改善局部循环、营养支持的药物,并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每日为坏疽创面彻底清创,辅以红外线照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冲洗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换药1次,连续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8.89%( P﹤0.05);治疗后,观察组坏疽疮面脱腐率、肉芽占有率、炎性浸润消失率、渗出减少率、创面缩小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踝肱比、趾肱比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且观察组好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用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糖尿病坏疽,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配合适当的护理方案,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对糖尿病坏疽创面愈合的影响与护理体会
目的 探究并分析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对糖尿病坏疽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对其进行护理体会的总结.方法 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糖尿病坏疽患者选取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并按其治疗方法与相应的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治疗与相对应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0%)明显低于观察组(97.50%),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0.00%)高于观察组(12.50%),两组指标之间的比较差距均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的治疗以及护理上加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糖尿病坏疽患者的创面达到愈合的状态,而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做进一步推广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