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褥期肺栓塞危险因素分析和防治措施

    作者:何美萍

    目的:分析产褥期肺栓塞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的18名产褥期肺栓塞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患者这时期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产褥期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年龄≥35岁占72.2%,剖宫产占77.8%,生理改变占22.2%,深静脉血栓占33.3%,产后卧床活动减少占5.6%,产后感染11.1%,所有患者经过抗凝或溶栓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控制,无1例死亡.结论:预防肺栓塞(PE)的发生首先要降低产褥期肺栓塞高危因素,从而有效控制PE发生率,促进母婴健康发展.

  •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应用于肺栓塞的安全性比较分析

    作者:施勇

    目的:研究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肺栓塞患者87例,随机分为甲组44例和乙组43例,甲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乙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甲组的治疗有效率93.2%,乙组的治疗有效率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7%,明显低于甲组的22.7%(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栓塞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剂量效应稳定.

  •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肺栓塞的安全性比较分析

    作者:林洁

    目的:分析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肺栓塞的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21例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1例肺栓塞患者具体分为观察组(n=10)和对照组(n=11)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当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发生率为54.5%,差异显著(P<0.05).结论:由于低分子肝素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生物的利用度,因此,该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相对较低,其治疗效果相对比较稳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医学借鉴.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肺栓塞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林淑芳;郭海燕;甘振勇;丘新才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治AECOPD且临床疑诊并发肺栓塞并行肺CTPA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并发肺栓塞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并发肺栓塞33例(27.5%).两组患者肥胖、深静脉血栓(DVT)、下肢不对称、pH值、D-二聚体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主肺动脉/升主动脉>1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DVT、主肺动脉/升主动脉>1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为慢阻肺急性加重并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因AECOPD入院的患者,当合并DVT、主肺动脉/升主动脉>1及D-二聚体明显升高时,需尽快行肺CTPA明确诊断伴发肺栓塞可能.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杨宇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纽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率为3.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临床效果显著,出血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探究

    作者:高敏

    目的:探讨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治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患者5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钙和尿激酶治疗,观察组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钙、瑞替普酶治疗.结果:两组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患者治疗前脉搏、呼吸、血压、PaO2、PaCO2、Sat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h后,两组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2 h后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患者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脉搏、呼吸、PaO2、PaCO2、Sat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是治疗肺栓塞的有效方法.

  • 肺栓塞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骆玉兔

    目的:通过对肺检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展开全面分析,从而为其早期准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7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其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结果:年龄偏大、长期卧床、手术与外伤等为肺栓塞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这些危险因素是叠加存在的;此外,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等为此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同样具有一定的叠加性.结论: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是叠加存在的,对这些因素展开深入分析,并进行准确把握,可充分促进肺栓塞正确诊断率的提高,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

  •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作者:卢家彬;齐晨辉;郭金成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围术期预防心肌梗死、肺栓塞及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围术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B组未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A组并发心肌梗死1例,并发下肢动脉血栓1例,并发肺栓塞2例;B组并发心肌梗死3例,并发下肢动脉血栓5例,并发肺栓塞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术后心肌梗死、下肢动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安全、有效.

  • 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汪国祥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APE)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4例肺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患者入院时、溶栓后及出院前的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在入院时,50例为Ⅲ导联T波例置,发生率为92.6%,其次为Ⅰ导联S波>0.1 mV,发生率为87.0%,两者明显高于其他心电波形发生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溶栓后,Ⅲ导联T波例置明显变浅,Ⅲ导联Q波大幅减少或消失,QRS波群电轴往左移,Ⅰ导联S波明显变浅;出院时,Ⅲ导联Q波和Ⅲ导联R波显著减低,Ⅱ导联R波增高.结论:在APE临床诊断中心电图变化为非特异性的,但若结合临床表现,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能有效提高APE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彭庆福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经验,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有获得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吸烟、各种原因导致的制动/长期卧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黏度升高.36例均有呼吸困难,其中34例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仅有2例休息时亦感气促,胸痛2例,咯血1例.所有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合并深静脉血栓20例,早期漏诊30例,误诊1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 肺栓塞严重指数评分评价中危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

    作者:熊亮

    目的:探讨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评分指导中危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3例中危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者的PESI评分为中度危险患者(PESI评分均为Ⅲ~Ⅳ级),分析患者抗凝治疗短期疗效及出血情况.结果:①短期疗效:总有效率为87.3%,其中PESI评分Ⅲ级总有效率为91.18%,PESI评分Ⅳ级总有效率为82.76%,无死亡病例.②心肌损伤指标及血气分析: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明显上升,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TNT)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出血:63例患者住院治疗及随访6个月中,总出血率为6.35%.结论:依据PESI评分为中危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为非高危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治疗提供指导.

  • 肺栓塞误诊漏诊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唐亚斌

    目的:探讨分析肺栓塞误诊漏诊原因及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4例肺栓塞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患者实施心电图、B超及螺旋CT等检查,探讨肺栓塞患者误诊漏诊原因,然后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临床诊疗.结果:患者首诊误诊原因主要是呼吸与循环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误诊15例,肺部感染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肺结核与胸膜炎各2例,循环系统疾病误诊18例,主要有急性冠脉综合征6例,心力衰竭7例,心源性休克及短暂性脑缺血分别有3例、2例,总误诊率为51.56%.64例患者中,25例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与抗凝治疗后全部好转,好转率为100%,20例实施抗凝治疗,其中好转14例,好转率为70.0%,2例死亡(10.0%).结论: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样,容易误诊漏诊,医生应提高警惕,采取溶栓及抗凝治疗,减少误诊漏诊率,提高患者的好转治愈率.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作者:彭庆福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经验,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患者共36例,其中26例有获得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吸烟、各种原因导致的制动/长期卧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黏滞度增高;36例均有呼吸困难,其中34例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仅有2例休息时亦感气促;胸痛2例,咯血1例;所有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合并深静脉血栓20例;早期漏诊30例,误诊1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 胃肠道肿瘤术后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军;马文;王磊;马俊文;李亦工;马启斌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肺栓塞(PE)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例胃肠道肿瘤术后肺栓塞病例资料结果:肺栓塞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干咳,D-二聚体检测均升高,肺动脉CT检查可确诊,1 1例行持续吸氧、抗凝等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转呼吸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肺栓塞是胃肠道肿瘤的术后严重并发症,肺动脉CT、D-二聚体检测等有助于肺栓基的诊断,抗凝治疗是肺栓塞治疗的有效办法,其中预防是关键.

    关键词: 肺栓塞 术后并发症
  • 心电图对心肌梗死与肺栓塞的早期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余芳

    目的:探究心电图对心肌梗死与肺栓塞的早期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患者与50例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图积分.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在正常心电图、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SⅠQⅡTⅡ上的检查结果比例均明显低于肺栓塞组;心电图积分较肺栓塞组明显降低;ST段压低及抬高检查结果比例明显高于肺栓塞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梗死组在窦性心动过速上的检查结果比例小于肺检塞组,在胸前导联T波倒置、SⅠSⅡSⅢ上的检查结果比例均高于肺栓塞组,以上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与肺栓塞患者的早期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图积分均差异明显,对两类疾病早期诊断行心电图检查可行有效.

  • 心电图对早期心肌梗死与肺栓塞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闫雅芳

    目的:分析比较心电图鉴别诊断早期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患者,分为肺栓塞组和心肌梗死组,各4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中心电图积分、正常心电图比例均显著低于肺检塞组(P<0.05).心肌梗死组右柬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肺型P波、SⅠQⅢTⅢ等心电图结果所占比重与肺栓塞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心肌梗死组ST段压低与抬高占比高于肺栓塞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心肌梗死组与肺栓塞组的窦性心动过速等心电图表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心电图可以作为鉴别诊断早期心肌梗死与肺栓塞的重要依据.

  • 骨科大手术后肺栓塞临床分析

    作者:覃少佳;韦庆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对16例骨科大手术后肺栓塞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肺栓塞的经验。结果:16例中死亡2例,误诊3例,确诊13例,存活14例。2014年9月始对骨科大手术肺栓塞中度风险以上的患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无新发肺栓塞病例。结论:骨科大手术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术前对患者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对可疑病例应力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前及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是非常必要的。

  • 普外科腹部手术后肺栓塞预防研究

    作者:宁闯修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目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药物,临床应用效果好的是低剂量肝素。物理预防效果显著,通过与药物结合使用可以增加抗凝的临床效果。

  • 炫速双能CT、肺灌注成像及下肢静脉联合成像技术对静脉栓塞性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宝金;汤连志;张浩;姜月红;张淑杰;姜洪

    目的 该文主要讨论炫速双能CT(DE-CTPA)、肺灌注成像(DE-PI)及下肢静脉联合成像技术(下肢CTV)对静脉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间于该院治疗的高度疑似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共20例,均行常规DSA法诊断联合DE-CTPA、DE-PI联合下肢CTV技术进行诊断,对比观察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DE-CTPA、DE-PI联合下肢CTV以下记为CT组;DSA法记为DSA组.结果 DSA金标准检查共得出PE 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9例.CT组检出盆腔DVT 8例,下肢DVT 10例,DSA组检出盆腔DVT 5例,下肢DVT10例,两组在盆腔DVT检查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P=0.019);下肢DVT检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2,P=0.067).结论 DE-CTPA、DE-PI联合下肢CTV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且具有无创性和多视角观察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心脏超声检查对肺栓塞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李杰坤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检查对肺栓塞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肺栓塞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实施心脏超声检查,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胸部CT扫描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与诊断准确率.结果 观察组有0例漏诊,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7.50%(39/40);对照组有2例漏诊、5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82.50%(33/40),两组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14,P<0.05).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27例肺动脉高压、28例肺动脉扩张、12例右室壁运动减低、31例右室内径扩大、2例右肺动脉位置血栓、17例下肢静脉血栓;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有21例肺动脉高压、23例肺动脉扩张、9例右室壁运动减低、25例右室内径扩大、1例右肺动脉位置血栓、13例下肢静脉血栓.结论 心脏超声检查在肺栓塞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6625 条记录 5/332 页 « 12345678...3313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