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反流性肾病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反流性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四种影像学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即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MCU)、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检查以及CT检查.结果 IVP检查完毕后,发现异常者9例;施行MCU检查后,12例患者均可见膀胱输尿管反流;B超检查结果:肾积水患者6例;CT显示肾外形不规则缩小.结论 四种影像学方法均有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MCU)效果佳,静脉肾盂造影(IVP)次之,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使用.
关键词: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反流性肾病 影像学 -
儿童尿路感染及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临床诊治的专家共识(2007 上海)
尿路感染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在健康儿童中发病率为1%,而在尿路感染患儿中可高达20%~50%.VUR和反复尿路感染可导致持续性的肾脏损害和疤痕化,从而可能引起高血压和慢性肾损害.
关键词: 儿童 尿路感染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
小儿复杂性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泌尿系感染(UTI)是儿科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其中复杂性UTI 复发率高,治疗相对较困难,肾瘢痕形成比率高,是引起小儿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复杂性UTI 是指伴有泌尿系结构或功能异常的UTI[1],其中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引起小儿复杂性UTI 主要的原因之一.笔者回顾性对比分析小儿复杂性和非复杂性UTI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干预、降低复发率、保护肾功能及改善预后提供帮助.
-
横跨三角区隧道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患儿术中输尿管支架管的选择性应用
目的 探讨横跨三角区隧道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Cohen术)中选择性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条件.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随访228例因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PVUR)、原发性膀胱输尿管交界处梗阻(POM)、输尿管远端膨出(UC)行Cohen术的患儿,其中术中留置输尿管支架管202例(留置组)、未留置输尿管支架管26例(未留置组).记录两组排泄性尿路造影(IVP)、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检查结果,并随访记录其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输尿管直径、导尿管留置时间、血尿持续时间、膀胱痉挛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远端梗阻发生情况.结果 228例患儿中,PVUR 73例、POM 144例、UC 11例.留置组平均年龄3.7岁,其中PVUR57例71侧,PMO 138例145侧,UC 7例7侧;术前IVP提示肾盂积水,输尿管远端扩张,均行输尿管裁剪折叠,直径5 ~7 mm;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27例,其中15例抗炎治疗后痊愈,反复尿路感染12例,经VCU证实仍存在反流,再次手术;术后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19例、输尿管远端梗阻1例,手术成功率90.1%.未留置组平均年龄3.1岁,其中PVUR 16例19侧,POM 6例6侧,UC4例4侧;术前IVP提示肾功能良好,输尿管均未裁剪折叠,直径5~7 mm;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2例,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输尿管远端梗阻,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性别、年龄及膀胱痉挛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留置组输尿管直径、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输尿管远端梗阻发生率均大于未留置组,导尿管留置时间、血尿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未留置组(P均<0.05).结论 行Cohen术的患儿如术前肾功能良好、输尿管无折叠裁剪、直径5~7mm则术中可不予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有利于减轻其痛苦并缩短住院时间.
-
反流性肾病的治疗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一种病理现象,当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内反流导致肾脏瘢痕形成,出现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时则称为反流性肾病.反流性肾病终可以导致肾功能丧失,发展为尿毒症.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常见,成人则主要是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原发性罕见.
-
膀胱扩张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膀胱扩张植入术(HIT)和经尿道输尿管口下注射术(STING)治疗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PVUR)的治愈率,为临床治疗PVUR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Elsevier、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筛选出自2004年以来符合要求的HIT与STING治疗PVUR的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 总共检索出482篇文献,其中4篇英文文献被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示:HIT组单次注射治愈率较STING组高(RR=1.15,95%CI:1.07~1.25,Z=3.61,P=0.000 3),HIT组与STING组3次注射后总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RR=1.14,95%CI:0.99~1.31,Z=1.80,P=0.07);对于Ⅰ、Ⅱ级反流,HIT组与STING组单次注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5,95%CI:0.95~1.16,Z=0.94,P=0.35);对于Ⅲ级反流,HIT组单次注射治愈率较STING组高(RR=1.20,95%CI:1.00~1.43,Z=1.97,P<0.05);对于Ⅳ级反流,HIT组与STING组单次注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RR=1.30,95%CI:0.95~1.78,Z=1.65,P=0.10),HIT组与STING组3次注射后总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RR=1.24,95%CI:0.94~1.63,Z=1.54,P=0.12).结论 总的来说,HIT较STING对PVUR有更高的单次注射治愈率.对于Ⅰ、Ⅱ级反流,HIT及STING均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对于Ⅲ级反流,HIT可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关键词: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泌尿生殖外科手术 治愈率 对比研究 -
抗生素预防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尿路感染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continuous antibiotic prophylaxis,CAP)在预防儿童原发性输尿管反流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临床应用疗效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EMBASE、Ovid、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截止到2015年5月).评价文献质量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Jadad记分法,并用RevManS.1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出所有已发表的关于比较预防性抗生素与空白(或安慰剂)对照预防原发性输尿管反流尿路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的主要指标:复发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次要指标:新肾脏瘢痕发生率.结果 8项随机对照试验(抗生素组828例,对照组811例)纳入Meta分析,所有纳入文献均被评为A级质量.分析显示: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RR =0.69,95%CI:0.56~0.86,P<0.05).②对于Ⅰ~Ⅱ级反流的患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复发性尿路感染率(RR =0.57,95% CI:0.37~0.87,P<0.05),对于Ⅲ~Ⅳ级反流的患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复发性尿路感染率(RR=0.76,95% CI:0.59 ~0.96,P<0.05).③5篇对于不同干预因素下UVR患者肾脏瘢痕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原发性输尿管反流的患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肾脏瘢痕出现的影响无意义(RR =1,95%CI:0.61~1.64,P>0.05).结论 不论是对低等级还是高等级的反流,持续抗生素使用能有效预防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尿路感染发生,对于肾脏瘢痕的发生没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 泌尿道感染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抗生素预防感染 肾盂肾炎 儿童 -
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治疗结果探索
目的探索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临床治疗结果,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6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反流程度及年龄将其分为4组,对比治疗前后4组患儿的肾功能、反流程度及尿路感染情况。结果在56例患儿中有4例失访,有2例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研究中实际患儿为50例。0~1岁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1~5岁患儿用药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根据患儿的不同的年龄及反流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复发尿路感染的预防及肾功能的保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儿童 结果 -
小儿泌尿系感染与膀胱输尿管反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52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婴幼儿患者,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损伤程度和致病因素等特征.结果:有反复尿感现象的患者相对比较少,只有26.9%,而发热起病的患者有36例,占据总人数的69.3%,小于一岁组有24例(46.2%),大于一岁组有12例(23.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大肠杆菌引发病症的有24例(46.1%),非大肠杆菌有17例(32.7%);发烧急性肾盂肾炎的患者有22例(42.3%),出现肾癜痕的患者则有18例(34.6%).结论: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与反复尿感存在必然的联系,及早诊治可以有效预防肾损伤等临床症状.
关键词: 小儿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