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术在诊断胰腺癌、指导临床手术方面的价值.方法 以该院2011年1-12月接收的胰腺癌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进行双期扫描后的CT征像,并测量胰腺期、门脉期胰腺正常组织、病灶组织的增强值和Hu差值.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在胰腺期、门脉期双期的增强值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组织在胰腺期、门脉期的增强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差值在双期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术可大程度上区分胰腺癌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指导胰腺癌的早期发现,具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值得被广泛推广.
-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在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S)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诊断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8例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及SRS检查,分析并对比CT双期扫描及SRS对pNET的诊断能力.结果 CT双期扫描和SRS对pNET患者总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2.8% (26/28)和71.4% (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对功能性pNET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4.1% (16/17)和58.8% (1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8);对无功能性pNET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9% (10/11)和90.9% (1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40).对无转移pNET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4%(19/21)和57.1% (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5);对合并转移pNET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 (7/7)和100% (7/7).对G1级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4.6% (11/13)和53.8% (7/13),对G2级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 (12/12)和83.3% (10/12),对G3级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 (3/3)和100% (3/3).CT双期扫描和SRS对病灶直径≤2.0 cm的pNET诊断敏感性分别94.7% (18/19)和52.6% (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CT双期扫描和SRS对病灶直径>2.0 cm的pNET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2.8% (13/14)和100% (14/14).结论 CT双期扫描对pNET患者的诊断敏感性高于SRS.pNET患者的病理分级越低,CT双期扫描与SRS相比优势越明显.对于直径≤2.0 cm的病灶,SRS容易出现假阴性,需同时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
CT双期扫描对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及胰内分泌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双期扫描强化模式对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腺癌及胰内分泌肿瘤(PE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 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43例胰腺癌患者及22例胰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双期扫描资料,对比研究CT双期扫描强化模式对三种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癌及胰内分泌肿瘤三组患者影像密度均匀度、形态、平扫密度、门脉期密度、动脉期密度方面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IP、胰腺癌、PECT患者的CT双期扫描结果差异明显,该检查方法可为三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CT双期扫描评价肝硬化患者腹部多器官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腹腔主要脏器及供血引流血管CT强化值的变化规律和评价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状况.方法 经临床资料、B超证实的肝硬化39例,其中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A级16例、B级23例,对其与36例正常组行CT双期扫描并测量肝脏、脾脏、胰腺、左肾皮质及相应的供血引流血管的CT值,并计算出动脉期和门脉期的CT强化值.结果 肝硬化组的CT强化值均有所下降,其中肝硬化组ChildA和ChildB的肝脏动脉期CT强化值、肝脏、脾脏和左肾皮质的门脉期CT强化值、门脉系统的动脉期、门脉期CT强化值与正常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ChildB的胰腺动脉期、门脉期及左肾皮质动脉期CT强化值与ChildA、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时腹腔主要器官及门脉系统的动脉期、门脉期CT增强值下降,下降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CT双期扫描能粗略地评价肝硬化患者腹腔主要器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