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围和体质指数与颈肌强度的相关性

    作者:夏凌;李交杰;顾一伟;马香琰

    目的 研究军事飞行员颈围、颈长和体质指数(BMI)与颈肌强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96名军事飞行员颈围、颈前长、颈后长、身高、体质量,计算BMI,对颈部前、后、左、右侧肌群进行等长测试,记录大肌力及平均大肌力,并与颈围、颈长、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颈围与前、后、左、右侧肌群大肌力及后、左、右侧屈肌群平均大肌力呈显著正相关,颈长与前、后、左、右侧肌群大肌力及平均大肌力无相关关系.BMI 24~28组后、左、右侧屈肌群大肌力及平均大肌力明显升高,BMI>28组前、后、左、右侧肌群大肌力及平均大肌力明显升高.结论 颈围与颈肌强度呈正相关,颈长与颈肌强度无相关性,随着BMI增加,颈肌肌力升高.

  • 835名军机飞行员颈肌强度与耐力分析

    作者:陈小萍;陈春雷;李交杰

    目的 通过分析军机飞行员颈肌强度与耐力,探讨飞行员颈肌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制定飞行员颈肌肌力的军用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835名军机飞行员进行颈部各肌群等长模式肌力测试.每一个方位测试10次,10次中大肌力均值作为该侧肌群的强度,各方位10次测试中每次大冲量(肌肉力量与时间乘积)均值作为该肌群的耐力.按机种、年龄分别对颈部各肌群平均大肌力、平均总冲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性能机组飞行员颈肌前、后、左、右各肌群的平均大肌力、平均总冲量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输机组飞行员颈肌前、后、左、右各肌群的平均大肌力、平均总冲量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年龄分组,<30岁组飞行员前、后、左、右侧肌群平均大肌力及平均大总冲量均较其余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者P<0.01).结论 军机飞行员应加强地面针对性颈肌强度及耐力训练,提高应对高栽荷的能力,不断提高作战能力.

  • 战斗机女飞行员颈肌强度及训练

    作者:陈琼;李冀

    目的:研究战斗机女飞行员颈部各肌群的强度并探讨颈肌训练的方法和效果。方法①对8名战斗机女飞行员颈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②16例战斗机飞行员按性别分为M组(男)、F组(女),每组各8例。采用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M组飞行员颈部各肌群(前、后、左、右)的强度进行测试;对F组飞行员进行为期3周共9次的颈部各肌群(前、后、左、右)的强度训练,第1、3、4、6、7和9次为等长训练模式,第2、5和8次为可变阻力和可变速度训练模式,记录M组及F组第1(F1组)、6(F6组)和9(F9组)次训练飞行员前、后、左、右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以及平均10 s大冲量。结果①8名战斗机女飞行员中87.5%曾有过颈部不适症状,75.0%颈部不适发生在飞行中;有50.0%曾有过颈部疼痛症状,50.0%颈部疼痛症状发生在飞行中。②F1组向前、后、左、右各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和平均10 s大冲量值低于M组(P<0.05)。③F6和F9组各肌群的颈肌强度和10 s大冲量的均值较第1次数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训练9次前、后、左和右各肌群的颈肌强度均值与第1次比较分别增长51.2%、46.6%、63.4%和48.6%,10 s大冲量均值与第1次比较分别增长60.3%、54.4%、66.3%和54.2%。结论①战斗机女飞行员颈部损伤发生率高。②战斗机女飞行员各肌群颈肌强度和耐力较男飞行员低。③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能有效提高战斗机女飞行员的颈肌强度。

  • 轰炸机飞行员颈肌强度及训练效果研究

    作者:陈琼;朱超;陈晓健;孙玮;李交杰

    目的 研究轰炸机飞行员颈部各肌群的强度并探讨颈肌训练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4例轰炸机飞行员按年龄分为N1组(21~30岁)、N2组(31~40岁)和N3组(41~50岁),每组各8例.采用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其进行为期3周共9次的颈部各肌群(前、后、左、右)的强度训练,第1、3、4、6、7和9次为等长训练模式,第2、5和8次为可变阻力和可变速度训练(CVR)模式,记录第1(T1组)和第9(T9组)次训练所有飞行员前、后、左、右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以及平均10 s大冲量.结果 ①训练前N3组向前、后、左、右各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和平均10 s大冲量值低于其他组(P<0.05).②训练3周各年龄组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大冲量的均值均无差异(P>0.05).③第9次训练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和平均10 s大冲量值的均值较第1次数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训练3周所有飞行员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7.5%、37.3%、51.1%和47.3%,平均10 s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56.5%、39.9%、59.9%和55.3%.结论 ①训练前40岁以上轰炸机飞行员各肌群颈肌强度较低;训练后各年龄组轰炸机飞行员各肌群颈肌强度无差异.②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能有效提高轰炸机飞行员的颈肌强度.

  • 军事飞行员不同时段颈肌强度训练效果研究

    作者:李交杰;徐建华;成海平;朱超;夏凌;陈琼;陈晓健;陈小萍;俞梦孙

    目的 通过研制的飞行员颈肌训练器,测试并进行不同时段军机飞行员颈肌强度训练,评定颈肌强度训练的效果.方法 使用CME-1颈肌强度训练器,以等长和CVR训练模式对军事飞行员和军事锻炼员分别进行2、3和6周时段训练,测定不同时段训练后颈肌强度并评价训练效果.结果 60名军事飞行员不同时段训练周期训练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4个方向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大冲量均值比训练前提高明显(P<0.05);训练3周各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7.3%、44.8%、70.5%和59.6%,平均10 s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9.3%、41.3%、65.0%和55.5%.第3周时段训练后的后伸肌群平均10 s大冲量均值比第2周时段训练后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11名军事锻炼员经过6周颈肌强度训练后,各方向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大冲量均值比训练前明显提高(P<0.001).训练6周后各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71.1%、83.7%、78.6%和75.2%,平均10 s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36.9%、138.5%、114.1%和114.4%.结论 本研究为不同机种飞行员制定颈肌强度军标提供生理依据,对颈肌强度较低的飞行员颈肌训练提供方法,为高性能战机、舰载机飞行员的颈肌训练周期和颈肌强度训练目标提供参考.

  • 空军飞行员颈肌强度的研究

    作者:成海平;李交杰;季思菊;王致洁;刘宝善

    目的 研究空军飞行员颈部各肌群的强度及其在航空动力环境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149名空军飞行员颈部前、后、左、右肌群进行等长测试.每一个方向测量10次,10次中大峰值作为该侧肌群的强度;计算每侧10次测试的峰值均值与肌群强度比值,反映飞行员的耐力.结果 空军飞行员前、后、左、右各肌群的强度分别为(132.0±42.2)N,(205.2±82.2)N,(174.3±76.4)N和(191.2±78.3)N,前屈和后伸肌群分别与其他肌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左、右侧屈肌群之间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1),前屈肌群强度小,后伸肌群强度大,左右侧肌群强度居中,且右侧肌强度大于左侧.前、后、左、右各肌群反复测试10次的各次大肌力均值与肌强度之比分别为74.24%,72.86%,72.75%和68.72%.结论 为了充分发挥高性能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大限度地减少加速度导致的飞行员颈部损伤,应鼓励空军飞行员在地面进行颈肌强度训练,并掌握好飞行过程中头部控制技术.

  • 军机飞行员颈肌强度及训练效果研究

    作者:陈琼;沈思云;夏凌;李交杰;陈小萍;陈晓健;徐建华

    目的 研究军机飞行员颈部各肌群的强度并探讨颈肌训练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50例军机飞行员(运输机组、直升机组、歼强机组、轰炸机组和初教机组各10例)进行为期3周共9次颈部各肌群(前、后、左、右)的强度训练,第1、3、4、6、7和9次为等长训练模式,第2、5和8次为可变阻力和可变速度训练模式,记录第1次训练即颈肌训练前各机种以及第1(T1组)、3(T3组)、6(T6组)和9(T9组)次训练的前、后、左、右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大冲量.结果 ①训练前运输机组向前、后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和平均10 s大冲量值低于其他组(P<0.05);②第3、6和9次训练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平均10 s大冲量的均值较第1次均有显著提高(P<0.05);训练3周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7.4%、42.6%、65.2%和55.5%,平均10s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51.6%、41.8%、63.3%和53.9%.结论 运输机飞行员前屈和后伸肌群强度较低;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能有效提高军机飞行员的颈肌强度.

  • 目标设置理论在颈肌强度测试中的应用

    作者:夏凌;陈晓健;陶艳梅;陶银

    目的 通过观察目标设置理论在飞行员颈肌强度测试中的应用效果,结合飞行员问卷调查,探讨提高飞行员颈肌强度训练效果的方法.方法 107名男性现役空军飞行员,按颈肌强度测试时目标负荷不同分为三组(第1组:35,0N、0 N;第2组:37,300N、300 N;第3组:35,113N、211 N).应用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107名空军飞行员颈部前屈、后伸肌群进行等长测试,每个方向测试10次,记录大肌力、平均大肌力、大总冲量及平均大总冲量,分组进行统计对比.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飞行员颈部不适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测试后颈部肌群酸痛等情况.结果 问卷调查:56.2%的飞行员在以往的飞行中发生过颈部不适,其中41.9%发生在近一年中;发生颈部不适的原因前三名依次为:疲劳、续航时间长、头盔及附加装置的重量.与第1组相比,第2组前屈平均大肌力升高(P<0.05),第3组前屈大肌力及平均大肌力、后伸大肌力及平均大肌力升高(P<0.05或0.01);与第2组相比,第3组后伸大肌力及平均大肌力升高(P<0.05或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前屈平均大总冲量升高(P<0.05),第3组前屈大总冲量及平均大总冲量、后伸大总冲量及平均大总冲量升高(P<0.05或0.01);与第2组相比,第3组后伸平均大总冲量升高(P<0.05).结论 应用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进行颈肌强度测试安全、易接受,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产生更好的测试结果,需合理应用目标设置理论提高颈肌强度训练效果.

  • 军事飞行员颈肌强度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夏凌;陈晓健;李交杰;徐建华;朱超

    目的 研究军事飞行员颈肌强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测量197名军事飞行员身体参数(颈前长、颈后长、颈围、颈厚、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登记年龄、飞行时间、机种,应用CME-1型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进行等长测试,每个方向测试10次,记录大肌力(peak neck muscle strength,PNMS)及平均大肌力(mean neck muscle strength,MNMS).对颈前长、颈后长、颈围、颈厚、BMI、年龄、飞行时间、机种与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PNMS及MNM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颈围与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PNMS及后伸、左右侧屈肌群MNMS呈正相关(P<0.0 1),BMI与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PNMS及MNMS呈正相关(P<0.01),年龄与前屈、左侧PNMS及MNMS、右侧MNMS呈负相关(P<0.01或P<0.05),飞行时间与前屈PNMS及MNMS、左右侧MNMS呈负相关(P<0.01或P<0.05),机种与前屈、后伸、左右侧肌群PNMS及MNMS无相关关系.结论 颈围、BMI与颈肌强度呈正相关,年龄、飞行时间与颈肌强度呈负相关,机种与颈肌强度无相关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