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张春芬;陈宏伟;李延伟

    目的 研究上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在某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的15 713人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内镜操作中经食管上段时,观察到边界清楚的红色黏膜,取检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症状表现为下咽不利的患者有18例,其中贲门型胃黏膜有14例,胃底型黏膜3例;局部烧灼感或者疼痛的患者有11例,其中贲门型胃黏膜有1例,胃底型黏膜有9例;其病理学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上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症状与病理学类型相关.

  • 临床罕见的肺前肠囊肿病例报告

    作者:魏娉;路三军

    目的 分析肺前肠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我院收治1例肺前肠囊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儿因右胸疼痛并间断咯血查X线胸片及CT扫描示:右肺上叶可见大片高密度影,内有空洞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肺上叶开口有一息肉样物,软骨环破坏.活检病理报告:支气管黏膜呈慢性炎,另见胃黏膜.临床诊断:肺内囊性病变,胃黏膜异位.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支气管胃混合性前肠囊肿伴肺组织急慢性炎.结论 前肠囊肿临床表现多与囊肿大小、周围器官受压程度有关,诊断主要依据CT和MRI检查,确诊需依靠手术病理检查.

  • 上食管胃黏膜异位50例内镜病理分析

    作者:夏曙祥;薛成俊;周素萍;夏艳

    胃黏膜异位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尤以食管上段多见.上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由鳞状上皮不完全取代柱状上皮形成的先天性残余病变,可引起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咽部不适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少见,发生率为0.1%~10%.本文对我院2008-2010年间50例HGMU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胃黏膜异位64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刘新尧;王晓辉;闫志辉;李超;崔立红

    目的:分析胃黏膜异位( 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HG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于我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并经病理确诊的HGM 64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GM检出率为0.57%,男女比为2.37∶1,年龄(49.83±12.79)岁。食管HGM 32例内窥镜下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橘红色区域,与周围食管鳞状上皮分界清晰;幽门螺杆菌(Hp)感染6例(18.8%)。十二指肠HGM 32例全部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镜下可表现为单发类圆形基底部无蒂的息肉样隆起;Hp感染1例(3.1%)。根据是否存在胃腺体分为1和2型,1型较多见,其中食管HGM中1型25例(78.1%),十二指肠HGM中1型23例(71.9%)。食管HGM和十二指肠HGM中均有1例2型患者出现肠上皮化生。结论 HGM检出率较低,临床行内镜检查时要足够重视,对可疑部位应行病理活检明确其性质。

  • 电子放大色素胃镜诊断103例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祁代华;韩文良

    总结分析电子放大色素胃镜(NBI胃镜)下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特点,以提高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及误诊率.回顾性分析诊断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通过使用电子放大色素胃镜(NBI胃镜),可提高胃黏膜异位症的检出率,从而为临床下一步诊疗提供帮助.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李杨;邢益祥;汪全红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胃黏膜异位和炎性表浅隆起型病变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在内镜NBI模式下观察病变分布、多发病变间融合、病变大小、病变血管结构和表面结构,比较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72例研究对象中,胃上皮化生/胃黏膜异位组35例(48.61%),炎性反应组37例(51.3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变分布、多发病变间融合、病变大小和病变血管结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黏膜表面结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镜NBI技术,可对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和胃黏膜异位与炎性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从而引导靶向性活组织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概述

    作者:崔柳;吕志武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一种少见的食管疾病,普遍认为 HGMUE 是胚胎时期食管黏膜上皮未发育完全的结果,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以及组织学活检。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 HGMUE 检出率有所提高,使该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 HGMUE 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食管高位胃黏膜异位与Barrett食管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磊;房殿春;余欣;龙庆林

    目的 探讨食管高位胃黏膜异位(HGM)与Barrett食管(BE)患者在症状、内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Hp感染以及细胞角蛋白染色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对2004年2月-2005年9月明确诊断的BE患者152例(BE组)、食管高位HGM患者52例(食管高位HGM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各组患者的症状特点、各型黏膜的常规内镜下和放大内镜下特点;比较各型黏膜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快速尿酶法及Warthin-Starry银染检测病灶部位及胃窦部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7、CK20、CK13及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 BE组有反流症状者占64.5%(98/152),显著高于食管高位HGM组的(13.5%,7/52)(χ2=40.36,P<0.01).放大内镜下BE黏膜小凹表现为点状46例、条纹状65例、绒毛状41例,而食管异位胃黏膜的小凹全表现为条纹状.组织病理学分型上,152例BE患者中属胃底型56例、交界型39例、特殊肠化型57例;而52例食管高位HGM患者中31例为胃底型、16例为交界型、5例为胃窦腺型,无一例发现有杯状细胞.BE黏膜中中、重度炎症细胞浸润所占比例为63.2%(96/152),显著高于食管异位胃黏膜的28.8%(15/52)(P<0.01);而两组胃窦部中、重度炎症细胞浸润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8/152)、51.9%(2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黏膜Hp检出率为32.2%(49/152),BE组胃窦部黏膜Hp检出率为48.0%(73/152);食管异位胃黏膜Hp检出率为44.2%(23/52),食管高位HGM组胃窦部黏膜Hp检出率为40.4%(21/52);两组Hp感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中,食管异位胃黏膜以及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中无CK7的阳性表达,而BE黏膜的3种类型的上皮中均有表达;CK20和CK19在BE黏膜和食管异位胃黏膜中均有阳性表达;CK13作为鳞状上皮特异性的标志,在部分胃型化生(55/95)和肠化型(29/57)的BE上皮中均可见阳性表达,而在食管异位胃黏膜中则不表达.结论 HGM与BE在有无反流症状、放大内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类型以及角蛋白染色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两者的鉴别.

  •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63例内镜表现与临床分析

    作者:关月;张振玉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临床症状及镜下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胃镜室病理确诊的63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表现的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6.20±14.53)岁,男47例(74.6%),女16例(25.4%),主诉均无特异性,以“腹痛、腹胀”为主,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于体检时发现.内镜表现以息肉样增生多见,多发于球部后壁,只有1例患者表现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病理检查结果表现为胃黏膜病理特征,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为十二指肠隆起中较少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结果均无特异性表现,依赖病理检查,检出率较低.

  •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吴会芳;胡桂明;赵建波;陈琛;张敏;顾斌;冯怡锟;任景丽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70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进行内镜、病理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黏膜异位占同期十二指肠球部病理检查的17.7%,其中85.7%内镜诊断为息肉或小隆起.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在有症状患者中并不少见,与临床症状可能有一定相关性,应引起临床、内镜及病理医师的重视,做到早诊早治.

  • 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刘芳;李杨;邢益祥;孔德润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胃镜诊断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分组,NBI模式下观察病变分布、融合、直径、血管结构(VP)和表面结构(SP),比较不同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搜集表浅型隆起病变72例,35例(48.61%)为炎症,17例(23.61%)为胃黏膜异位,12例(16.67%)为胃上皮化生,8例(11.11%)为腺瘤.4种病变中,腺瘤易单发、直径更大,炎症病变SP多与周边黏膜一致,VP及融合对部分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提示作用.结论 应用NBI可以对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从而引导靶向性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及阳性率.

  • 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的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

    作者:辛小敏;朱薇;陈楚弟;郭文;彭阳;潘德寿;智发朝

    目的 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HGM)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患者多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或慢性胃炎症状,临床上容易漏诊.该实验通过对135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症病例的分析,探讨其临床诊疗特点.方法 有FD或慢性胃炎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发现十二指肠HGM病变行内镜切除并作病理检查,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并采用Glasgow评分对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结果 4 650例胃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十二指肠HGM患者134例,胃镜检出率为2.9%.患者主要表现上腹隐痛不适、反酸或腹胀等症状.按罗马Ⅲ标准分类,其中符合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者92例(69.2%)、上腹痛综合征(EPS)43(31.8%).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HGM主要位于十二指肠球部(93.3%),降段较为少见(6.7%).形态上主要分为4种类型:以多发结节样隆起为多见,占57%;其次为单发息肉或多发颗粒状隆起(34.1%).少见的还有溃疡及肿块型,分别占6.7%和2.2%.这两型由于形态不典型,极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或肿瘤.超声内镜(EUS)对不典型的十二指肠HGM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意义,表现为黏膜下层低回声光团,内有无回声区,但这些特征有时也易误诊为异位胰腺.内镜下切除十二指肠HGM对症状改善有帮助.结论 十二指肠HGM是部分FD或慢性胃炎症状反复发作的原因,内镜下治疗HGM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21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媚;王化虹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异位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1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患者临床、内镜资料。结果十二指肠球胃黏膜异位前壁和小弯较多见,内镜下大致可见四种表现,弥漫小结节样增生1例,散在颗粒样增生2例,局部隆起型1例,息肉样增生17例。病理提示固有层可见胃体腺,部分可见胃底腺幽门腺。结论内镜下分型以息肉样增生多见,单纯内镜诊断符合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