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传染病学临床研究生蛋白质组学技术理论教学实践与体会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兴起和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果标志着生命科学进入了从总体、综合角度理解生命活动分子基础的新阶段。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真正执行者,基因的功能主要通过其编码的蛋白质来实现,因此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学研究逻辑性的发展。蛋白质组学被认为是后基因组时代具代表性的部分,与基因组相比,蛋白质组的组成更为复杂,功能更为活跃,更接近生命活动的本质,其应用前景也更广泛和直接[1]。随着对生物学、物理、化学及信息学的各种尖端技术的综合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分析也正逐步变成高产量、高精确度的分析过程,因此蛋白质组学技术也越来越成为众多实验室乃至临床日常采用的支柱技术之一[2]。传染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疾病,病原体的结构相对较简单,易于培养和处理,突变株容易获得,其基因组相对较小,编码蛋白的数目比动、植物细胞少得多,有些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的细胞代谢过程已研究得比较清楚,而且很多哺乳动物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基因在微生物体系中也是保守的,是研究蛋白质网络体系的理想的模式生物,很多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已完成测序工作,这些DNA 序列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尤其近年来,新发突发性传染病再度肆虐,对于未知病原体的快速应急鉴定和检测也急迫要求传染病从业人员了解和掌握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本院在2012年针对传染病学研究生开设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理论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报道如下。
-
科学家解析青蒿素类过氧桥键合成机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973项目《合成微生物体系的适配性研究》课题组发布在《自然》杂志在线版的成果称,他们从真菌中解析青蒿素类过氧桥键的生物合成机制,为获取青蒿素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