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颈椎疾病个体化手术方案制订中的应用

    作者:贾卫斗;贾薇薇;杨飞;杨博贵;郑铁钢;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8年9月为261例患者置人1102枚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其中上颈椎疾病83例,下颈椎疾病178例.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通过X线片及64排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国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角度、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以指导术中选钉及置钉.术前由5名医师按照上述内容,对261例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其均值均在2 000例国人的均值范围,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打孔、置钉、固定,一次成功1086枚,16枚经调整后成功,一次成功率98.55%.结果:术后235例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4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优131例,良82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90.64%.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上颈椎疾病83例中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未行二次手术.下颈椎疾病178例中15例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摄X线片示位置不理想,行二次手术调整.119例骨折脱位中117例脱位完全复位,2例植骨块吸收未融合,融合率为98.32%.结论: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可将2 000例国人椎弓根的数据作为临床置钉的参考.

  • 下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术的个体化设计及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贾卫斗;王金;王立全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个体化设计及临床应用.[方法]应用64排CT采集图像、Fast VR软件立体重建、PACS软件存储和传输、SYNAPSE软件三维测量.对10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其中9例病人各置入椎弓根螺钉8枚,计72枚;27例病人各置入椎弓根螺钉6枚;计162枚,67例病人各置入椎弓根螺钉4枚;计268枚,共计502枚.[结果]术后87例患者获12 ~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6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1],优41例,良33例,可8例,差3例,术后并发症死亡3例,优良率85.06%.椎弓根螺钉以Andrew CT位置分级标准进行评估,Ⅰ级476枚,Ⅱ级23枚,Ⅲ级3枚,螺钉Ⅰ级率94.82%.25例患者2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示位置不理想,3枚Ⅲ级螺钉行二次手术调整,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无钢板、螺钉脱落及断裂,融合率为98.32%.[结论]应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技术治疗颈椎疾患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患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贾卫斗;贾薇薇;杨飞;杨博贵;郑铁钢;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下位颈椎疾患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0年8月~2007年8月对118例患者,置入490枚椎弓根螺钉治疗下颈椎疾患,其中颈椎骨折脱位81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21例,颈椎黄韧带骨化11例,颈椎后突畸形2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术前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简称PACS),采用X线片及64排CT片,对患者下位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角度的数据值,以指导术中选钉及置钉.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打孔、置钉、固定.[结果]术后102例患者获13~6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95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1]),结果:优82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5.01%.术后X线及CT示固定节段稳定,颈椎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2例患者植骨块吸收未融合,融合率为97.04%.[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是相对安全的操作,可用于需从后路固定的颈椎疾患病例,可维持良好的颈椎生理曲度,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 PACS在颈椎后方结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贾卫斗;贾薇薇;杨飞;杨博贵;郑铁钢;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目的 利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结合CT片测量颈椎后方解刮学结构,为临床颈椎椎弓根置钉提供资料.方法 利用PACS结合CT片,由5名脊柱外科医师对2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矢状位及横断为进行精确测量,得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值,并分别计算各节段左右侧椎弓根测量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寰椎入钉点距离一般在后弓中点旁开17~20mm,在C2~7各椎弓根均有髓腔,C2~7椎弓根的高度大于宽度,C3、C4椎弓根直径小,仍可置入3.5 mm的螺钉.寰枢椎螺钉在矢状面入钉角向头侧倾斜为正角,下颈椎螺钉向尾侧倾斜为负角,C4接近水平,C5~7负角逐渐增大,C7可达-19°左右.在横断位上测量的椎弓根的进钉角度显示,其中C2小,下颈椎椎弓根具有变异性,术前利用CT片通过PACS进行精确测量,指导术中准确选钉与安全置钉具有指导性意义. 结论 应用PACS系统结合CT片术前测量,能够指导术中安全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明显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 颈椎椎弓根个体化固定技术治疗261例颈椎疾患临床观察

    作者:贾卫斗;贾薇薇;杨飞;杨博贵;郑铁钢;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颈椎疾患的个体化方案设计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61例颈椎疾患,置入1 10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上颈椎疾患83例,下颈椎疾患178例.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采用X线片及64排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中国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值.术前对每位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术中应用自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结果:一次成功1 086枚,16枚经调整后成功,一次成功率98.55%.术后235例患者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4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1],优131例,良82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88.1%.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下颈椎患者中,15例患者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拍片位置不理想,行二次手术调整,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119例骨折脱位的患者中117例完全复位,融合率为98.3%.结论: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颈椎疾患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是一种可行值得推广的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