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作者:江代娟

    目的:探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应用椎弓根固定脊柱融合手术的护理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引入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手术,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不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有影响,并且通过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此外,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研究组明显大于参考组,且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复位丢失率,研究组明显小于参考组,且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探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应用椎弓根固定脊柱融合手术,其治疗效果更好,极具推广价值.

  • 椎弓根手术中电子导航系统的研制

    作者:王建波

    本文介绍了椎弓根手术中电子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采用生物阻抗法,通过检测两电极间的电阻值的变化,为椎弓根手术提供导航.样机基于MSP430单片机,实现了低功耗便携式设计.对样机的动物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

  • 腰骶移行椎解剖学测量与临床研究

    作者:廖辉鹏;向水鑫;郭若涵;许钢;文宇帆;伏辉;徐四元

    目的 :探讨腰骶移行椎S1椎弓根进钉方法及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测量17例腰骶移行椎标本及30例正常骶骨标本的S1椎椎弓根横径、上下径、椎弓根中心轴线长度及角度,采用特定进钉点治疗15例腰骶移行椎患者.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确定椎弓根螺钉置钉点.S1椎弓根横径:腰骶移行椎(22.47士4.67)m m,正常椎(26.72士3.76)mm(P<0.05).上下径:腰骶移行椎(20.71士2.97)mm,正常椎(25.38士4.62)mm(P<0.05).椎弓根中心轴线长度:腰骶移行椎(41.27士5.65)mm,正常椎(49.83士6.72)mm(P<0.05).移行椎椎弓根A角:腰骶移行椎6.54ɑ 士1.98ɑ,正常椎6.31ɑ 士1.72ɑ(P>0.05);B角:腰骶移行椎43.55ɑ 士11.21ɑ,正常椎35.71ɑ 士10.63ɑ(P<0.05).腰骶移行椎的上关节突形态与正常者相近,但双侧不对称者多见.腰骶移行椎17例中11例出现不对称,正常椎30例中2例不对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形槽形态在正常骶骨中不易见到,在腰骶移行椎中出现率为100%.结论 :腰骶移行椎后部横突变异,上关节突不对称率高,而V形槽出现恒定.以V形槽外缘3 mm处为纵线,以上关节突关节而下缘水平线为横线,其交点作为椎弓根螺钉进钉点.

  • 不同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价值

    作者:郑德超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效果.方法:收治腰椎双节段病变患者6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A组采取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B组采取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效果良好.

  • 经皮微创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剑华;梁旺全;段毅;吴向阳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所有胸腰椎骨折患者156例,对比分析3种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皮微创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及术后椎体高度及矫正度丢失情况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患者疼痛轻、术后椎体高度及矫正度丢失小、内固定失效并发症低,同时可有效保留运动节段等优势。

  •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 临床分析

    作者:陈浩

    目的 对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16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椎管占位率、椎体高度(前、后)及伤椎Cobbs角分别为(4.81±2.09)%、(5.21±1.12)mm、(3.61±1.57)mm、(4.31±3.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2、10.174、6.097、5.413,P<0.05);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6,P<0.05).结论 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采用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后续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 经伤椎椎弓根局部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效果分析

    作者:田晓东;张腾云

    目的:探讨后入路减压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椎体内植骨,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后入路经伤椎弓根向伤椎椎体内植骨,同时行椎管环形或次环形减压、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83例,其中59例获得随访.术前及随访时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比较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无植骨操作所致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无感染.CT检查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结论:后路行椎管减压及内固定的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内植骨,能够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损伤阶段的前、中柱的稳定性,也能预防术后远期发生椎体塌陷.局部自体骨取材方便,较异体骨费用低廉,较取髂骨并发症少,有一定优越性.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分析

    作者:张坤;田晓东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经伤椎弓根向伤椎椎体内植骨,同时行椎管环形或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83例,其中59例获得随访.术前及随访时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比较经撑开固定和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均无植骨操作所致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无感染.CT检查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术后平均随访24.5个月,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T12 3.07±0.34cm,L1 3.19±0.35cm)与正常值(T12 3.21±0.35cm,L1 3.35±0.50c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椎管减压及内固定的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内植骨,能够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损伤阶段的前、中柱的稳定性,也能预防术后远期发生椎体塌陷.

  • 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张卫;吴贵勇

    目的:探讨分析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随访6~14个月,术后即刻伤椎复位及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大部分病例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1~2级.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断棒、断钉情况,无明显Coob角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辅以支具,可减少矫正角度的丢失.

  • MSCT评价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发明

    目的:探讨MSCT对腰椎滑脱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后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SCT对76例腰椎滑脱内固定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6例患者共植入螺钉340枚,穿破骨皮质>2m m共36枚,占10.59%.术后完全复位占39.5%;部分复位52.6%;滑脱无变化占7.9%;总有效率92.1%.术前对应椎间孔平均高度12.6mm,术后平均17.7mm,P<0.05,两者有意义.结论:MSCT是评价腰椎滑脱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后主要检查手段,对临床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骶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在飞

    目的 分析骶2稚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1例腰骶椎损伤患者根据损伤具体情况分别具体采用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对治疗后6、12个月和18个月的基本情况和不良反应总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术后6、12个月和18个月患者的优良率逐步增加,术后18个月时,优13例,占61.9%;良5例,占23.8%;差3例,占14.3%;总优良率为85.7%.另外,共出现1例螺钉出现松动,1例内固定物出现断裂患者,总发生率为9.5%.结论 骶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整脊治疗椎管狭窄效果好

    作者:杨淑雯

    由于腰椎的椎管内容物增生,引起压迫脊髓马尾神经,医学上称为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脊椎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原发性腰椎管狭窄主要由于生长过程中发育不良所造成,其中有椎弓根较短,两侧椎弓根横径间距离较短,两侧椎弓在棘突处相交的角度狭小,椎板肥厚,椎体后缘或小关节的骨质肥大或变异等类型.

  • 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作者:刘理进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行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平均随访(1.4±0.2)年,术后浅表感染7例,术后Cobb角与伤椎前缘的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rankel分级:A级12例,恢复至B级10例;B级13例,恢复至C级9例;C级47例,恢复至D级36例;D级40例,恢复至E级31例。结论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质量胸腰椎骨折效果令人满意,且安全性高,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

  • 椎弓根轴线导向器的研制和应用研究

    作者:肖京;邓磊;顾敏琪

    目的:通过解剖学标本研究和临床应用评价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引导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①解剖标本研究:全长脊柱标本6具(研究范围T1-S1),术前行螺旋CT扫描,测定椎弓根轴线入点间距、椎弓根轴线角度及其延长线在椎体内的长度.根据测量数据,应用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引导直径2.5 mm克氏针沿椎弓根轴线置入.术后拔出克氏针,复查脊柱标本CT,分别测量记录数据:各椎克氏针钉道及延长线与椎体长轴线在水平面的交角(记作KTSA);矢状面上与棘突轴线的交角(记作KPSA);各椎实际入钉点间距(KDSP).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所采集数据.②临床应用:应用于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21~71岁,平均49.5岁.在导向器引导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12枚.术后通过CT或MRI验证置钉的准确性.结果:①解剖研究:克氏针的钉道与椎弓根轴线所成水平面角和矢状面角相接近(P>0.05);实际入钉点与设计入钉点重合(P>0.05).②临床应用:术后所有病例共112枚椎弓根螺钉经CT或MR图像复查,按置入位置判断标准,优107枚(95.5%),良3枚(2.7%),差2枚(1.8%).结论:椎弓根轴线导向器可以准确地引导顺椎弓根轴线钻孔,从而提高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作者:龚遂良;戴嘉平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经颈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的适应证,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4年2月共收治颈椎损伤41例,对其中不稳定型25例采用钉棒复位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行复位、减压、固定,男16例,女9例;年龄28~67岁,平均47.4岁.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7例,C级3例,D级3例,E级5例.共经椎弓根植入螺钉116枚.观察复位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1例并发切口感染,复位和脊髓压迫解除满意.随访时间9个月~2年6个月,平均2年.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Frankel功能评定改善1~3级.无内固定松动和复位丢失.结论:采用颈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复位、减压,并有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多柱受损和需后路复位、减压的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 开窗式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校佰平;徐荣明;李明;毛伟民;周龙

    目的:总结开窗式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方法,评价其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式入路,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显露椎间盘,在其后部开孔切除髓核及内侧2/3纤维环,刮除软骨板,行椎体间Pyramesh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63例,其中腰椎间盘病变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滑脱19例,退变性腰椎不稳(含神经根管或侧隐窝狭窄)16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32~76岁,平均59岁.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5个月.依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评分标准:优31例,良29例,可3例.无永久性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区骨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加深,钛网融合器无下陷、移位,椎间高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断裂和松动.结论:开窗式入路并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椎体间融合方式,应用时注意选择较小的融合器.

  • 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王庆;徐荣明;马维虎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无须术中影像技术引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应用AXIS和VERTEX内固定系统(美国枢法模公司)对17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后路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置入螺钉68枚.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7~71岁,平均43.5岁.AndersonⅡ型11例(陈旧性骨折4例,新鲜骨折7例),Ⅲ型5例(陈旧性骨折1例,新鲜骨折4例);上颈椎肿瘤1例.AXIS治疗15例,VERTEX治疗2例.结果:术后X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2枚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枢椎侧块(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螺纹轻微穿破襄椎后弓上侧皮质,但不影响固定强度,也未发现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对寰枢椎X线和CT解剖结构了解的情况下,徒手置入寰枢椎侧块(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国人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探讨

    作者:胡勇;杨述华;徐荣明;马维虎;何贤峰;阮永平;谢辉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证据,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后弓椎动脉沟窄处骨内的高度(ITG)、后弓椎动脉沟窄处外缘的高度(OTG)、侧块中点高度(MHL)和侧块宽度(LW)、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W平均为(20.45±1.53)mm;AD男性左侧平均为(3.91±1.32)mm,右侧平均为(4.11±1.42)mm,女性左侧平均为(3.72±1.61)mm,右侧平均为(3.82±1.53)mm;ITG男性左侧平均为(2.46±1.57)mm,右侧平均为(2.41±1.65)mm,女性左侧平均为(2.36±1.57)mm,右侧平均为(2.32±1.65)mm;OTG男性左侧平均为(4.76±2.26)mm,右侧平均为(4.64±1.70)mm,女性左侧平均为(4.55±2.26)mm,右侧平均为(4.53±1.30)mm;MHL平均为13.68 mm;LW平均为12.98 mm;α平均为25°.结论:手术时必须考虑到个体、性别、左右差异.术中禁忌盲目操作以免造成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

  • 椎弓根融合器添加磷酸钙骨水泥后的生物力学效果

    作者:胡勇;谢辉;杨述华;徐荣明;章伟文;冯建翔;付德皓

    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8具成人新鲜腰椎骨L1-L4共32个椎体,随机选取其中20个,分为3组(A,B,C),每组10个.A组(对照组):随机选择10个椎体双侧椎弓根放置直径为6.5 mm的椎弓根融合器,不穿透椎体前侧骨皮质.在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椎弓根融合器大轴向拔出力(Fmax)实验,拔出速率为5 mm/min.B组(修复组):对照组拔出椎弓根融合器后再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配制好CPC 3~5 ml,室温(28℃)1 h后再行前述大轴向拔出力(Fmax)实验.C组(强化组):另选10个椎体直接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配制好CPC和拧入椎弓根融合器,再行拔出实验.沿椎弓根融合器方向锯开标本,观察CPC在椎体中分布范围.另外10个椎体作椎弓根融合器的递增负荷的周期抗屈实验.结果:正常对照组椎弓根融合器Fmax为(843.1±132.2)N,修复组为(1 456.2±239.9)N,强化组为(1 499.5±241.2)N;向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CPC,未见CPC溢出椎弓根外或椎管内.周期抗屈实验中,添加CPC可使椎弓根融合器耐受更大的负荷或在同等负荷下仅产生较小的位移.CPC骨水泥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融合器后轴向拔出力明显高于强化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沿椎弓根融合器中空部分注入CPC可显著增加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并能减少CPC向椎弓根外或椎管内溢出.在活体中即使不添加CPC也有利于骨细胞长入椎弓根融合器侧孔,同样可以增加螺钉的稳定性.适用于螺钉松动和拔出的修复固定.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上位椎弓根骨嵴一例

    作者:冯宇;陈名智

    ××,男,23岁.腰腿痛1年余,左大腿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8月.查体:膝上10cm周径左侧较右侧小3.5cm,肌张力,趾背伸肌力,膝腱反射皆左侧减弱.腰椎正侧斜位片正常.

793 条记录 1/40 页 « 12345678...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