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按护理程序对转换型癔症患儿的护理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急性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临床疾病.儿童癔症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多以运动、感觉障碍或躯体症状为主,称为转换型癔症.笔者运用护理程序对转换型癔症患儿实施身心护理,获得了较单纯暗示治疗更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其中的2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
小儿转换型癔症23例临床分析
小儿转换型癔症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躯体功能障碍,往往与器质性疾病相混淆,易造成误诊误治.我院儿科1995~2001年共收治本病误诊病例23例,分析如下.
-
儿童转换型癔症26例报告
癔症是在某种素质(歇斯底里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的临床疾病.儿童癔症的临床表现,多以躯体功能障碍为主,称为癔症性转换.现将我院1996年5月~2001年5月收治的26例报告如下.
-
儿童转换型癔症6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特征及发病诱因,以便早期诊治和预防.方法 回顾总结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66例儿童转换型癔症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66例转换型癔症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以癔症性运动障碍(30.6%)、癔症性感觉障碍(28.8%)、癔症性抽搐发作(21.7%)为主;发作常由于精神因素引起,学习困难、学校恐怖症、担心考试是常见的诱发因素.采用暗示治疗、心理治疗和抗焦虑镇静药联合治疗多有效.结论 儿童转换型癔症很常见,因缺乏显著特征易误诊,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还须注意与其他精神障碍进行鉴别.
-
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
调查75例诊断为转换型癔症的患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探讨儿童转换型癔症的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针对诱因及患儿心理状态,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干预与安全教育,可以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增强患儿的心理素质,促进患儿的治愈,得到较好疗效。
-
电针配合语言暗示治疗转换型癔症60例临床分析
癔症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时间、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或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缺乏持久的精神症状及相应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以精神症状为主者称为分离性癔症,以躯体障碍为主者称为转换型癔症.后者以转换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为多见.在配合语言暗示基础上,本文作者采用电针治疗癔症转换性功能障碍,与药物治疗相对照,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患者共60例,男性9例,女性51例,年龄16~48岁,平均(19.4±5.6)岁;病程平均(3.7±1.8)月.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癔症的诊断标准,并以躯体障碍为主要表现者.②经过相关检查排除相应器质性疾病,无药物、酒精依赖及滥用史.
-
新兵转换型癔症的健康教育
转换型癔症是新兵入伍后发病较高的疾病,做好健康教育是护理转换型癔症的关键.根据新兵远离家庭,对新环境的陌生、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这一特点,从患者入院、住院、出院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感到部队大集体生活的温暖,获得较完善的人格,增强精神免疫力,赢得良好的周围支持系统的帮助,尽快治愈疾病,降低复发率.
-
儿童转换型癔症18例临床分析
癔症是由于心理因素、内心冲突、强烈的情感体验、暗示和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临床疾病.儿童癔症的表现常与成人有所不同,多以运动、感觉障碍或躯体症状为主,称为癔症转换型.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8例报告如下.
-
儿童转换型癔症17例
儿童转换型癔症临床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易与器质性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治.1994年7月~1997年11月我院共收治该症17例,报告如下.
-
转换型癔症的药物催眠治疗1例报告
1 病例王某,男,15岁,初中生.10天前突感不适,晚上11点突发全身抽搐,并大声呼叫,心慌、全身发麻、眼前一片空白、全身乏力,发作持续5分钟左右自行缓解,但仍感乏力,双下肢尚能活动.至当地医院急诊,给予抗生素治疗并行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