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Medicine) 북경중의약대학학보(중의림상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影响因子: 0.8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6606
- 国内刊号: 10-115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本刊更名启事
关键词: -
耳穴压丸联合枸杞子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耳穴压丸联合口嚼枸杞子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且伴口渴症状的患者32例,给予耳穴压丸联合口嚼枸杞子治疗。观察口渴程度评分、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尿素清除指数(Kt/V)、血钠浓度的变化。结果32例患者口渴程度评分治疗4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明显(P<0.01),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下降明显(P<0.01)。患者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相对值治疗4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明显(P<0.01),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下降明显(P<0.01)。Kt/V值、血钠浓度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丸联合口嚼枸杞子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口渴症状,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且疗效随疗程增加而增大。
-
《现代中医临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和著录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主要的、新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内部文件和资料、二次文献不宜作参考文献引用。按照《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文内参考文献标注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连同方括号作为上角标或按正文文字排列;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需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 -
复合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复合针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运用复合针法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进行评分,观察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200例中痊愈64例,占32%;显效112例,占56%;有效20例,占10%;无效4例,占2%。结论复合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
加味枳术颗粒对癌性厌食患者瘦素、食欲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味枳术颗粒对肿瘤患者瘦素、食欲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5例癌性厌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口服加味枳术颗粒,对照组口服醋酸甲地孕酮片。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食欲素A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瘦素水平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相当。2组食欲素A水平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上升(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相当。结论加味枳术颗粒与醋酸甲地孕酮片均可降低癌性厌食患者体内的瘦素水平、提高食欲素A的水平。
-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现状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它是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创伤所做出的异常反应的结果,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典型表现是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水肿和疼痛,皮温上升。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甚至挛缩畸形,严重影响偏瘫肢体的康复。此病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的1~15个月,也见于脑卒中后的15~30 d内或脑卒中2年后[1]。针对肩手综合征目前虽无特效疗法,但临床常用的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治疗、康复治疗等各种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中采用针灸治疗SHS的文献报道多。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09年间有关SHS中医治疗的文献,现对SHS的中医治疗现状进行概括如下。
-
围绝经期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是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1]。女性进入围绝经期,除了潮热、出汗等血管运动症状,往往也会伴随一些情绪问题,其中以抑郁、焦虑等情感性精神障碍为多见。目前对围绝经期焦虑症的临床研究较少,而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可能是由于单纯焦虑症的发生较少,而抑郁症在绝经期常伴发显著焦虑症状(如神经症、恐怖、紧张、惊恐和烦躁不安),临床表现呈非典型“激动性抑郁”[2]。围绝经期抑郁症常发生在绝经前后的45~55岁之间,以情感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表现。另外可有疑病、自罪、嫉妒,妄想等,但无智力障碍,大多数患者伴有失眠、躯体不适和自主神经紊乱等症状,并伴有内分泌功能尤其是性腺功能减退或衰老等[3]。
-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探讨
1温习文献,研究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侵蚀靶点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该病在免疫病中发病率高,是造成劳动力丧失及致残的主要疾病。该病发病原因不明,但许多研究提示该病为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该病归属于“痹证”的范畴,在文献中又被归为“尪痹“”顽痹“”历节“”骨槌风”等[1]。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认识到该病与风、寒、湿、热、痰、瘀、虚相关,并且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各邪气或独立存在,或相互协同,又或相互搏结夹杂,共同导致了该疾病的发生。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应对策略
从类风湿关节炎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证基础上的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其他疗法以及综合治疗等几个方面,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策略进行了综合分析,拓展了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段。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外治法有中药熏蒸疗法、蜡疗法,其他疗法包括针灸、穴位注射、针刀闭合性手术、微创针刀镜治疗。不同的治疗方式的序贯及联合使用使中医特色更加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疗法的综合运用使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更确切。
-
本刊投稿要求与约定
关键词: -
补益气血、祛湿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益气血、祛湿通络法治疗气血不足、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气血不足、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正清风痛宁片;治疗组口服来氟米特片,同时口服补益气血、祛湿通络中药。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疾病疗效,症状体征评分变化,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PLT)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25例中,显效3例(12%),进步10例(40%),有效8例(32%),无效4例(16%),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25例中,显效1例(4%),进步6例(24%),有效10例(40%),无效8例(32%),总有效率为68%。经Ridit分析,U=-2.086,P=0.043,P<0.05,说明治疗组的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恶寒喜温、乏力气短、面色、肌肉麻木、多梦健忘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恶寒喜温、乏力气短、面色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肌肉麻木、多梦健忘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恶寒喜温、乏力气短、面色、肌肉麻木、多梦健忘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ESR,CRP,RF,PLT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生活质量均有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益气血、祛湿通络法治疗气血不足、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应用经筋膜原理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对应用经筋膜原中医理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探讨。总结了在经筋膜原理论指导下应用宣发膜原法、中医微创疗法治疗顽痹的理论基础及治疗原理,挖掘中医经典宝库,探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更为高效宜行的中医特色疗法。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血管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EGF主要是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对VEGF及其受体的功能,缺氧、细胞因子及炎症因子对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调控以及VEGF及其受体与RA病理变化、病情改变和治疗作用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检索中文文献数据库,对针灸临床文献中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病例序列研究、单个病例研究、临床核查)的特点及主要应用疾病进行总结和分析。目前,针灸临床研究方法灵活多样,以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序列研究为主,各方法研究的疾病种类并无很大偏差,大多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但其应用方向具有选择性,如随机对照试验适用于治疗性研究,而回顾性分析适用于病因学研究。随机对照试验作为临床研究方法的金标准,可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但回顾性分析、病例序列研究等方法对针灸临床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应努力研究并开展关于针灸决定效应性的研究方法,即真实世界研究。
-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式及其特点概述
目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有着丰富的方法和内容,包括以人为对象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以疾病为线索归纳名老中医经验,以方剂为切入点研究老中医经验,以临床思维方法为对象总结名老中医经验,以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将现代信息及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等。以探讨名老中医经验不同传承方法的特点为主体,从而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选择不同方式,终达到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有效总结、传承和进一步创新。
-
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跟随孙树椿教授临证治疗颈椎病学习心得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手法、中医中药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孙树椿教授运用中医手法、中药等治疗颈椎病特色明显。他认为治疗颈椎病要全面检查、综合分析,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颈椎病虽为“骨”病,但与“筋”息息相关,治疗要筋骨并重;手法治疗应因势利导、轻重结合,做到轻、巧、柔、和。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药内服和推拿手法治疗联合应用、推拿治疗颈椎病三步法等经验,在临床运用中相得益彰,达到了机处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效果。
-
重要通知
关键词: -
关于葛根“生津”与“升津”作用的探讨
通过查阅文献,从关于葛根的性味归经与功效的各家注解、葛根在古代医论与医案中的应用记载、葛根的现代研究与拓展应用等几方面,总结辨析中药饮片葛根的功用和临床使用方法,并对葛根的“生津”与“升津”之争议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葛根的“升散之性”为其功效特色“,升津”较“生津”的作用更为明显。
-
关于正确使用统计学符号的通知
关键词: 统计学符号 -
声明
关键词: -
不典型低血糖症误诊1例分析
1病历摘要
徐某,女,65岁。主因头晕6年,加重3月余,于2011年12月8日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并晕倒,自诉症状与体位改变有关,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此后患者该症状多次出现,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血压、颈椎病,予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降血压等药物治疗及牵引按摩等治疗,效果欠佳。近3个月来头晕发作频繁,遂前来就诊。刻下症:阵发性头晕,伴头部沉紧感,自觉与体位改变有关,右侧第4,5指麻木、疼痛,偶有胸闷、心悸,乏力,纳可,眠差,二便正常。查体:体温36.1℃,心率66次/min ,呼吸18次/min,血压135/65 mmHg,形体肥胖,精神不振,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右侧第4,5指麻木、疼痛,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体胖大,质暗红,苔白腻,脉沉。颈椎磁共振示:颈椎曲度变直,C3~5椎间盘突出,相应椎间孔变窄。初步诊断为颈椎病,经针灸、推拿及静脉输液治疗后,症状仍未见明显缓解。笔者考虑到患者头晕等症每于午后3点左右出现,并伴有胸闷、汗出、乏力症状,与低血糖症十分相似,虽然患者明确否认糖尿病史,并诉多次住院就诊期间空腹血糖及尿糖并无异常,但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的可能,遂嘱患者于症状出现时立即检测血糖。复诊时,患者诉头一天下午出现头晕、乏力,查血糖为2.9 mmol/L,考虑患者为由早期2型糖尿病导致的进餐后期低血糖,并进一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检查,检查结果详见表1。头颅磁共振、动态心电图、肝肾功检查均未见异常。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OGTT试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诊断。中医诊断:①眩晕;②消渴。辨证为脾肾两虚、痰湿中阻。西医诊断:①2型糖尿病;②颈椎病。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500 mg/次,3次/d,并进行腹针治疗。治法:健脾益肾、化痰祛湿。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大横,气穴,商曲。常规皮肤消毒,选用0.20 mm×40 mm毫针,针刺完毕后,留针30 min,2次/周。嘱患者控制体重,少量多餐,适量增加运动。予药物及腹针治疗3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为5.8 mmol/L,餐后2 h血糖为8.5 mmol/L,患者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未再出现晕倒。 -
华法林过量导致急性肾衰竭1例
急性肾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在数天或数周内迅速恶化、体内代谢产物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华法林是20世纪40年代合成的香豆类口服抗凝血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抗凝治疗。但华法林治疗范围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个体差异很大,剂量很难掌握,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会导致出血,抗凝不足又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2]。关于华法林导致急性肾衰竭的临床报道目前较少见,以致内科医师对其认识和警惕性不够。在我院2011年的住院患者中,发生由华法林过量导致的急性肾衰竭个案1例,现报道如下。
-
针刺刺激客观化测量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针刺刺激客观化测量包括针刺操作(针灸针的运动形式、力度等)的客观化测量和机体(腧穴)对针刺刺激反应的客观化测量,是循证针灸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针刺手法的客观化测量是一直以来针灸研究的难点问题。美国科学家近年研发的针刺传感器(acusensor)可以测量针刺人体腧穴时的手法信息,获得提插、捻转的数据与曲线;国内学者研发的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ATP-1及SYF-1可以测量提插、捻转和摆动,还有助于测量复合针灸手法,但针刺需要在传感器上进行。在机体(腧穴)针刺反应测量方面,简要介绍了针刺局部超声检测和功能性磁共振检测。由于不同的测量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对针刺刺激客观化测量的技术与方法的现状了进行概述。
-
卷首语
敬爱的读者、作者朋友们:
到2014年,我们的杂志创刊整整20年了。从本期开始,杂志将以《现代中医临床》的名字与您见面。1994年本刊的前身《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问世,200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经批准改为现在的刊名。20年过去,刊名一改再改,封面一变再变,而我们办刊的理念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面向临床,学术至上。
中医的根基在临床,中医的生命在疗效,中医精神的活的载体是日夜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调查发现,本刊的读者绝大部分是临床医生和有志于临床工作的医学生。令人感动的是有一批通过邮政系统自费订阅我们杂志的忠实读者,他们是工作在边远地区、社区乡镇的基层的医生。他们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没有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头衔,没有丰厚的收入和显赫的地位,但他们爱他们的工作、爱他们的患者。阅读临床刊物、钻研临床技术是医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高临床疗效、解除患者疾苦是他们幸福快乐的源泉、尊严和价值的体现。办好临床杂志,交流临床经验,发布临床研究进展,就是为临床医生服务,就是为患者服务,就是为中医事业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责。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
2001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