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超声诊断乳腺淀粉样瘤病1例

张燕

摘要: 患者 女,34岁.已婚,主因发现左乳肿物30天入院.专科情况:双乳对称,乳头等高,无凹陷、溢液、无皮肤红肿、破溃、无橘皮征.查体于左乳10点方向扪及一肿物,质硬、界欠清、无触痛、活动度欠佳.超声所见:左乳内上可见范围约35mm×23mm×12mm腺体结构紊乱区(图1),边界不清,内可见范围约17mm×18mm×14mm等回声反射区,边界欠清,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发小液性区,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2),弹性评分:2分(图3).双腋下可见多发淋巴结,界清,规则,可见强回声髓质,CDFI:可见髓质血流信号,大:右:23mm×10mm,左:20mm×8mm.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肌骨超声技术观察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影像学变化

    作者:王晶;胡敏霞

    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技术在观察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影像学变化及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随访观察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112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均采用针刀治疗,治疗前后行肌骨超声检查,并评价疼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肌骨超声在Ⅰ期、Ⅱ期和Ⅲ期KOA患者中诊断阳性率均高于X线摄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伴随KOA程度加重,组间差异逐渐变小.治疗后所有患者滑膜厚度、关节软骨厚度和关节积液范围均低于治疗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VAS评分为(2.63±1.05)分,低于治疗前的(6.89±1.35)分,且治疗后Lequesne指数为10.56±2.05,低于治疗前的17.92±2.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骨超声技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筛查价值,且对行针刀治疗患者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双源光子CT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文悦;王锡明;陈月芹;张朝刚;宋慧敏;连庆峰

    目的 探讨双源光子CT低管电压(80kV)低剂量对比剂(30ml)技术(“双低”技术)在颅脑CTA颅内动脉瘤检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行颅脑CTA检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甲组采用管电压120kV、对比剂50ml;乙组采用管电压80kV、对比剂30ml.测量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信噪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图像检出动脉瘤的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 乙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高于甲组(P<0.001),SNR、CNR低于甲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P =0.295)、诊断动脉瘤的特异度、灵敏度(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组有效辐射剂量较甲组下降约52%.结论 双源光子CT“双低”技术不仅满足颅脑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并且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

  • 18F-FDG-PET/CT显像在胰腺炎和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光军;陈宪英;李想

    目的 探讨18 F-FDG-PET/CT显像在鉴别诊断胰腺癌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胰腺癌患者53例(恶性组)、慢性胰腺炎患者22(良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了18 F-FDG-PET/CT显像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病灶早期、延迟期的大标准摄取值(SUV),滞留指数(RI),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求取早期SUV、RI鉴别诊断胰腺癌的佳临界值及对应的诊断学指标.结果 恶性组的18F-FDG-PET/CT显像早期SUV测定值、延迟期SUV测定值、RI值均显著的高于良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早期SUV的临界值为3.07时,18F-FDG-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为78.82%、特异度为86.14%、漏诊率为21.18%、误诊率为13.86%、AUC值为0.846;当选取RI的临界值为14.46时,18F-FDG-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为87.64%、特异度为95.20%、漏诊率为12.36%、误诊率为4.80%、AUC值为0.911.结论 18F-FDG-PET/CT显像在鉴别诊断胰腺癌良恶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分析

    作者:桑海波;葛祖峰;李璐;张玉琴;顾浩;刘妙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CCC)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搜集具有刮宫前影像资料的10例单纯性ECCC患者,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为绝经后老年妇女,4例为局限型,其中2例呈单发息肉状,2例呈局部菜花状;6例为弥漫型,其中4例呈广泛菜花状,2例呈弥漫壁结节状;病灶均突向宫腔内生长.宫腔内可有不同程度积液或积血.2例CT平扫病灶等宫壁密度;MRI检查T1WI病灶与子宫肌层等信号,T2WI与子宫肌层(6例)等或略高信号(2例),动脉期3例病灶基底部明显强化、3例病灶均质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呈持续强化.对照影像学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x2 =2.000,P=0.368),但其一致性一般(K=0.697,P<0.001).结论 ECCC具有较特异的影像学表现,而术前影像学分期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筛选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作者:徐可为;黄定德

    目的 探讨腺苷负荷/静息99m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联合硝酸甘油(NTG)介入心肌灌注显像,筛选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且用腺苷负荷/静息99mTc-MIBI G-MPI评价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238例疑诊的冠心病患者均行腺苷负荷/静息G-MPI,间隔1~2天后对确诊为心肌梗死的68例患者继续行NTG介入心肌灌注显像,筛选出具有存活心肌的患者进行PCI治疗.治疗后6~12个月复查腺苷负荷/静息G-MPI,比较PCI术前及术后随访期G-MPI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结果 68例心肌梗死患者NTG介入显像提示心肌存活患者51例,静息显像的524个异常灌注节段,NTG介入显像发现有242个节段灌注得到改善,改善率为46.2% (242/524),NTG介入显像所获得的总评分SS低于静息显像SS(14.62±5.81 vs 18.82±6.37,P<0.05).51例心肌存活患者中33例患者行PCI术,术后腺苷负荷/静息G-MPI显示可逆性缺损区节段数、固定性缺损区节段数及负荷静息评分差值SDS均低于术前(204 vs 113,134 vs 92,5.37±1.96 vs 2.49±1.13,P值均<0.05).患者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55.39±11.71vs 48.56±10.27,P<0.05),术后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收缩末容积低于术前(97.98±29.25 vs 112.82±30.38,45.96±20.77 vs 55.64 ±21.12,P值均<0.05).结论 负荷/静息G-MPI联合NTG介入显像能提高对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检出,从而对PCI患者进行更为准确、合理的筛选,同时负荷/静息G-MPI对于术后患者预后及长期随访中也具有一定意义.

  • 宝石能谱CT心脏高清与非高清扫描方式对冠状动脉支架显示清晰度的影响

    作者:沈松鹤;赵森;朱鸷翔;周青;赵锡利;王志学

    目的 探究宝石能谱CT心脏高清与非高清扫描模式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差异及对支架内腔显示的影响.方法 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4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扫描模式分为高清组(43例,支架77枚)、非高清组(41例,支架74枚).观察比较两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噪声比(CNR)及不同支架内径的支架内CT值、支架内腔显示率.结果 高清组图像主观评分、CNR及支架内腔显示率分别(4.82 ±1.05)分、21.46±3.95、(57.85±7.16)%,显著高于非高清组(3.85±0.84)分、18.62±3.61、(48.2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3、4.606、8.724,P<0.05).对内径<2.00mm支架,高清组支架内CT值(263.85±37.51) HU,高于非高清组(192.37±26.59) HU(t=3.556,P<0.05),两组支架内腔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内径2.00 ~4.00mm支架,高清组支架内CT值、支架内腔显示率为(366.25±48.17)HU、(57.22±7.64)%,高于非高清组(278.54±47.23)HU、(40.54 ±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43、13.053,P<0.05);而对内径>4.00mm的支架,两组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宝石能谱CT心脏高清扫描模式显示支架效果理想,尤其对内径2.00 ~4.00mm支架的显示效果优于非高清扫描.

  • 肺部DSA图像质量控制分析

    作者:杨会军;高斌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胸肺部DSA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性评价20例患者胸肺部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作为对照组.采取改善影响图像质量的措施,再行胸肺部DSA检查21例,作为观察组.将两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是(1.83±0.75)分;观察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2.90 ±0.84)分;后者图像质量高于前者(t=-9.02,P<0.05).结论 通过控制影响图像质量因素,能够提高胸肺部DSA图像质量.

  • 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及颜面轮廓超声指标对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分析

    作者:余红星;张春玲

    目的 通过早孕期检测颈项透明层(NT)厚度、额-上颌角(FMF角)、鼻前组织厚度与鼻骨长度的比值(PT/NBL),分析其在正常胎儿及21-三体综合征胎儿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1-三体综合征40例胎儿作为病例组,并在同期选取正常早孕期胎儿60例作为对照组,测算并比较两组胎儿的NT厚度、FMF角、PT/NBL;对病例组NT厚度、FMF角、PT/NBL联合应用诊断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NT厚度平均为(3.24±1.28) mm,显著大于对照组的(1.54±0.4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NT增厚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胎儿FMF角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FMF角增大者比例为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PT/NBL显著大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PT/NBL增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T厚度和FMF角的联合诊断21-三体综合征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单独NT厚度的敏感度,NT厚度、FMF角、PT/NBL三项参数联合应用诊断21-三体综合征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单独NT厚度诊断以及NT厚度和FMF角的联合诊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孕期21-三体综合征胎儿NT厚度、FMF角、PT/NBL明显高于正常胎儿,联合应用三项参数可提高21-三体综合征的检出率.

  • 局灶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

    作者:周玲;李军;王江涛;张蓓

    目的 分析局灶性透明血管型Casdeman病(HV-LCD)的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局灶性HV-CD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11例局灶性HV-CD中,4例位于颈部,4例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纵隔.10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5例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病例病灶均呈软组织肿块灶,10例为单发,1例多发位于双侧颈部,所有病灶未见明显钙化灶.MRI平扫呈均匀等T1,长T2信号;5例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圆形,椭圆形低回声光团,4例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显示.CT及MRI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明显强化,5例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范围扩大.9例病灶分布在大血管旁,周围小血管增多,6例周围可见增大的淋巴结.结论 对于局灶性HV-CD,多种影像学检查与病理相互印证,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瘤21例放疗前后CT影像对比

    作者:沈莲;冯卫华;陈莉;韩斌丽;王洪真

    目的 探讨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瘤放射治疗前后在CT表现的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溶骨型脊柱转移瘤CT影像特点及其放疗后1月、3月、6月的椎体转移瘤CT值及体积值变化,总结其特征.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及影像学CT检查,溶骨型椎体转移病灶放疗后1个月病灶内未见明显钙化,CT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6个月后病灶同部位CT值与放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 =0.04,P=0.017).本组中所有病灶在放疗6个月后CT检查评价为CR 2例,PR 9例,NR 8例,PD 2例,总有效率52.3%,38.1%的患者病灶表现稳定.结论 在NSCLC溶骨型脊柱转移病灶的治疗中,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促进溶骨性病灶钙化修复,对患者具有相当肯定的疗效;CT检查是一种观察骨转移灶放疗后影像学变化的安全有效的常规检查手段.

医学影像学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