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对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 c) et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西昌市人民医院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20例(25眼)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并发性白内障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相同术式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例(26眼)作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两组患者均给予1 mg万古霉素注入前房预防感染,并发性白内障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滴眼液滴眼、术后前5日口服泼尼松(1 mg/k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 d、7 d、30d及90d的房水闪辉值及炎性细胞个数。结果并发性白内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7d、30d及90 d 的房水闪辉值和炎性细胞个数均多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19.9±6.5) pc/ms、(44.3±18.5) pc/ms、(35.6±12.7) pc/ms、(23.9±8.4) pc/ms、(13.9±4.3) pc/ms 比(5.6±1.1) pc/ms、(13.6±2.6) pc/ms、(8.5±2.7) pc/ms、(5.3±1.6) pc/ms、(4.0±1.3) pc/ms;(6.5±1.9)个/0.5 mm3、(83.5±17.1)个/0.5 mm3、(27.5±8.3)个/0.5 mm3、(11.4±2.8)个/0.5 mm3、(4.8±1.3)个/0.5 mm3比(4.9±1.4)个/0.5 mm3、(33.6±11.1)个/0.5 mm3、(9.5±2.8)个/0.5 mm3、(2.5±0.8)个/0.5 mm3、(3.7±1.1)个/0.5mm3],且均随着手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低于术前,两组患者房水闪辉值及炎性细胞个数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前房内活动性炎症较为严重,术后3个月可恢复到术前水平,甚至低于术前水平。
-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MTP)是一种独特的脂质结合蛋白,是肝脏和小肠分别合成及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乳糜微粒(CM)所必需的脂质转移蛋白[1].
关键词: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 糖尿病 脂质代谢 基因 多态性 -
骨搬移技术治疗骨不连的分子机制研究初探
近年来,在骨科领域中如何利用骨搬移技术治疗骨不连成为医学界广泛瞩目的焦点.该文阐释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对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和凋亡的调节机制,并探讨在骨搬移技术治疗中压应力如何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从而为进一步研究Ilizarov的骨搬移技术通过压应力刺激骨不连组织及其骨不连细胞治疗骨不连的机制打下基础.
-
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同型半胱氨酸致血管病变的基础
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是氨基酰-tRNA合成酶在编辑或校正过程中形成的同型半胱氨酸反应产物,它可直接或通过蛋白质同型半胱氨酸化损伤内皮细胞.而内皮细胞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的合成及蛋白质同型半胱氨酸化程度取决于同型半胱氨酸/蛋氨酸、叶酸、高密度脂蛋白等.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解酶作为体内降解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的惟一酶类,其活性的高低在与同型半胱氨酸相关的血管病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 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解酶 对氧磷酸酯酶 血管病变 -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脂质氧化、氧自由基生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胆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它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保护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该文对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胆红素对缺血性脑卒中起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等进行综述.
-
人身高差异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遗传因素在人身高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约80%的身高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余20%左右的影响来源于环境因素.目前有关身高的遗传学研究已得到不断的发展,但确切的机制还不明确.现回顾国内外文献,就身高相关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候选基因关联研究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总结.
-
S100B及其对癫痫患者记忆缺失的评估作用
癫痫是一种常见病,尤其多见于青少年和老年人,大多数癫痫患者不同程度地伴有记忆缺失.许多研究表明血清中的S100B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记忆的水平,弥补了目前对记忆评价的不足.本文在介绍S100B基本特性及作用的基础上,着重说明S100B可能用作评价癫痫患者记忆缺失的血液生化指标及作为钙结合蛋白通过钙离子、一氧化氮等在记忆方面作用的机制.
-
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病的细胞遗传学进展
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是一组在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具有成熟淋巴细胞特征的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正确诊断BCLPD必须要结合临床特征、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受累组织的病理学等方面综合考虑.随着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和荧光原位杂交的应用,认识BCLPD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新成果,可进一步认识研究BCLPD的发病机制,以及协助诊断、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关键词: 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病 细胞遗传学 癌基因 抑癌基因 -
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脱发研究新进展
脱发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影响美容、心理和健康的疾病.目前,脱发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毛囊结构、毛乳头细胞及毛囊干细胞异常可能与脱发性疾病密切相关.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将外源性转录因子导入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重新编排形成的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全能性的多潜能细胞,在临床医学和再生医学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PSC可分化为毛乳头细胞、毛囊干细胞及再生毛囊,为治疗脱发性疾病开辟了新道路.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早产儿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上与胰岛素类似的多肽激素,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调解物质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IGF-1能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缺血缺氧对神经组织造成的损伤,在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发挥保护作用;低血清 IGF-1水平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血清 IGF-1水平和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呈负相关,而肺组织中的水平则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IGF-1水平或可预测早产儿黄疸的类型及病理性黄疸的严重程度。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进化高度保守的DNA捆绑蛋白,主要稳定核小体的结构和促进基因转录.近年研究发现,HMGB1在内毒素、细胞因子或其他如烧伤、休克、感染等因素的刺激下可过度表达分泌到细胞外,作为一种重要"晚期"炎性因子参与脓毒症.由于晚期释放的特点,使其可能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新靶点,以及相对于早期炎性因子更广的治疗"时间窗".本文就HMGBl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