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儿童四肢长骨的生物力学性质及其意义

欧阳钧;朱青安;赵卫东;徐永清;陈炜生;钟世镇

摘要: 目的: 研究儿童四肢长骨在静态和动态作用力下三点弯曲的性质.方法: 11具2~12岁的儿童尸体由亲属捐赠用于该项实验测试.分别取双侧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和腓骨,随机取一侧为静态施载组(5 mm/min),另一侧则为动态施载组(500 mm/min).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三点弯曲测试.结果: 将测试结果进行多次回归得出以下公式:Y =X + α1V+ α2S +α3A, Y代表力、大变形、刚度或能量吸收,X为截距,V为速度参数,S为性别参数,α为年龄参数,α1、α2、α3为常数系数.结论: 随儿童年龄增长,其长骨的动、静态抗弯曲力的能力提高,同龄男孩的长骨较女孩长骨的抗弯曲能力强.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INFIX置钉入路的改良研究及其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周春奎;曾飞;黄华健;赖钟鸣;李泽宇;李松建

    目的 探讨将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在大体标本上测量缝匠肌内、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的距离,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2016年8月~2018年12月应用INFIX技术治疗的骨盆骨折14例,从骨盆畸形指数、耻骨联合宽度、术后负重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及Majeed评分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有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 缝匠肌内缘比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的距离增加了7.71mm(P<0.01),而至股神经的距离仍有22.36 mm.INFIX术后骨盆畸形指数减少了1.82%(P<0.01),耻骨联合宽度缩小了6.98 mm (P<0.05),平均12.70周负重,29.50周取出内固定,Majeed评分90.80分.术后无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损伤,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有主观不适感. 结论 INFIX置钉人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可减少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风险,且不干扰股神经,对于骨盆前环骨折具有微创、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根据肌内神经分布定位髂腰肌和腰方肌痉挛的阻滞靶点

    作者:赵宏明;杨宪;杨胜波

    目的 通过探索髂腰肌和腰方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定位其肌痉挛时肉毒毒素A的阻滞靶点.方法 12具24侧中国成人尸体髂腰肌和腰方肌.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分布.结果 髂腰肌和腰方肌的神经支配源于T12和L1~L4脊神经分支.腰大肌肌腹上1/2区内有一神经分支密集区,位于肌长的(12.10±0.65)%~ (43.20±1.17)%水平,其中心点在肌长(23.90±0.82)%水平,向内平对第三腰椎体中部;髂肌中央有一与髂嵴平行的蚕豆形神经密集区,其中心点位于髂腰肌肌长的(58.0±1.61)%水平,向外平对髂结节;腰方肌的内上和下1/3部各存在1个肌内神经密集区,其中心点分别平对第一和第三腰椎体下部. 结论 这些肌内神经密集区及中心的定位研究能指导临床医生注射肉毒毒素A接近其作用部位.

  • 海绵窦区三角解剖及面积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文毅;高峰;伊志强;刘爱贤

    目的 观察海绵窦区各脑神经相互关系及其变异,测量各海绵窦三角的面积,为临床经海绵窦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2例成人尸头标本的海绵窦区域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并对海绵窦各三角的面积进行测算. 结果 在海绵窦区的三角中,分别选取、观测床突三角、动眼神经三角、滑车上三角、滑车下三角、前内侧三角、前外侧三角、后内侧三角、后外侧三角并分别测量其面积为77.75、82.73、45.00、83.40、66.38、51.28、121.65、161.67mm2.结论 海绵窦区三角是神经外科颅底手术人路必经区域,是手术中可参考的操作范围,因部分神经、骨性结构变异,可导致部分三角面积缩小而影响手术操作.测量各三角面积的数据,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可作为手术入路选择的参考,并为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 利用微血管铸型技术研究肝外胆管动脉的分布特征

    作者:肖钊明;李泽宇;刘畅;马梓玮;吴坤成;许广威;梁海彬;骆宝华;骆世文;骆建恒;戴景兴;欧阳钧

    目的 统计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以及在十二指肠上段胆管的吻合动脉链之间的多环形血管网,为胆管外科手术提供临床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 以丙烯酸树脂为动脉填充剂灌注6例肝外胆管动脉制备铸型标本,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微小血管内径,观测和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情况.结果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在肝总管上方存在弓型交通支,十二指肠上段胆管左右边缘的吻合动脉链间有丰富的横向动脉,吻合动脉链的供血约53%来自下方,来自上方的约占46%,1%来自中段肝固有动脉.通过对每条横向动脉中部的内径和两侧起始部的内径测量,发现肝总管中段和上段的横向动脉较粗,中部的平均内径分别为(0.26±0.02)mm和(0.24±0.04)mm,与两侧的内径比也比较大,上段比值大,为1.09,中段其次,为1,下段中部的平均内径为(0.14±0.03)mm;与两侧的内径比值为0.74.结论 肝外胆管上、下方的血供来源比例相对均衡;肝外胆管手术应尽可能于动脉吻合相对较少的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和血管相对较细小肝总管下部做纵行小切口,以降低肝外胆管血供的损伤;肝总管段的血供丰富,支持现行原位肝移植离断部位在胆囊管汇合处上方的主张.

  • 喙突的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磊;陈亨树;祁冀;曾炎;关钛元;覃波;徐洁;马丽;扶世杰

    目的 测量喙突的解剖形态和空间相对位置,为肩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收集干燥、完整肩胛骨标本165例,左侧61例,右侧104例.测量喙突重要结构的形态参数:3个宽度,3个厚度,3个长度,4个距离,3个角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左侧和右侧喙突尖的宽度为(13.40±3.09~14.42±2.84)mm、厚度(8.41±1.51~9.07±1.63)mm、喙突尖到折返部长度(38.77±4.54~40.77±4.55)mm、折返部到基底部长度(20.03±2.04~19.18±2.40) mm、喙突尖到肩胛上切迹直线距离(45.20±4.21~47.03±4.00)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喙突的其它解剖形态和空间相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对喙突的解剖形态和空间相对位置进行了全面测量,为肩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并有助于提高肩关节疾病的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

  • 腕后区第4骨纤维管道解剖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作者:李斌;刘博文;李靖宇;庄俊杰;陆继良;王洪宾;顿爱社;张春菊

    目的 进一步完善腕后区第4骨纤维管道的解剖结构,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头戴式放大镜下,对15具尸体标本30侧上肢的腕后区第4骨纤维管道的顶、底、出入口、内外侧壁及内容物进行了解剖,并测得相关数据.结果 伸肌支持带构成腕后区第4骨纤维管道的顶;底由桡尺远侧关节背侧及腕关节背侧关节囊近端及其表面的深筋膜构成;内外侧壁均由伸肌支持带向深面发出的肌间隔构成;入口介于尺骨头与桡骨远端背侧之间,而出口位于腕关节近端背侧;管道内走行5根肌腱,包括指伸肌腱的示指、中指、环指、小指的分支和示指伸肌肌腱,1条血管神经束即骨间后神经终末支及骨间前动脉终末支桡侧分支.结论 详细描述了管道顶、底、两口、内外侧壁及毗邻,管道内容物及层次,对临床腕背痛的诊断以及避免管道内容物医源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 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钟名金;丘志河;梁达强;柳海峰;李阔阔;欧阳侃;朱伟民;陆伟;王大平

    目的 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方法 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积等指标,并对髋臼盂唇进行HE、甲苯胺蓝、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 髋臼盂唇为具有类软骨特性纤维环,大宽度在时钟2∶00位,为(7.37±2.72) mm,大厚度在9∶00位,为(6.25±1.60) mm;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为(5.30±0.83)mm,增加髋臼窝表面积为(4.98±0.94) cm2,增加髋臼窝的容积为(7.69±2.03) ml.髋臼盂唇的截面为三角形,关节囊侧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基底侧附着于骨性髋臼上,关节面侧与髋臼软骨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相连.结论 髋臼盂唇为覆盖在骨性髋臼缘上的纤维组织环,具有一定的类软骨特性,主要起到稳定髋关节的作用.髋臼盂唇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关节面侧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是髋臼盂唇损伤的解剖基础.

  •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

    作者:张广辉;王玉海

    目的 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佳临时阻断区.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 结果 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A1段E区常可作为佳临时阻断区.

  • 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位置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静;李晓智;陈卓凯;官理智;庄卓凯;马铭键;丘雨旻;吴晓欣;庄宏杰;叶锋;徐达政

    目的 探讨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解剖118具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的双侧颈区,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以及起始部位到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可分为颈总动脉分叉处(A)、颈外动脉(B)和颈总动脉(C)三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0.93%,37.71%和30.51%;左右两侧甲状腺上动脉起始情况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起始于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小于起始于颈总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结论甲状腺上动脉是头颈部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动脉,其回顾性分析将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 2~5掌指关节有效关节接触面的数字化研究

    作者:康永强;芮永军;吴永伟;马运宏;杨通;潘筱云;余炯;顾珺;惠涛涛;徐鹏

    目的 建立2~5掌指关节屈伸活动中有效关节接触面的三维模型及测量有效接触面积的大小.方法 选择身体健康的青年男性、手部既往无外伤及其他病理性疾病病史的志愿者10例.将志愿者右手2~5掌指关节分别固定在0°、30°、60°、90°位,利用CT分别进行扫描获得图像数据,数据导入Mimics 17.0进行2~5掌指关节模型的三维重建及有效关节接触面的标记,测量掌骨长度及有效接触面积,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0°至90°屈曲过程中,掌骨头上参与关节活动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背侧至掌侧逐渐增大,其中示指有效接触面积在0°~90°时为(32.92±2.47)~(80.05±2.51) mm2;中指为(35.90-2.48) ~(88.63±2.04) mm2;环指为(31.51±1.07) ~ (74.84±1.88)mm2;小指为(26.19±2.12) ~(57.80±0.81) mm2. 结论 2~5掌指关节屈曲过程中,从冠状面看,0°位时仅有中间约1/2的关节面属于有效关节接触面,而90°位时则100%均属于有效关节接触面,呈梯形增加.

中国临床解剖学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