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髂骨嵴移位重建掌骨头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缪道一;张凌洲;李慧辉;杨国敬

    目的:探讨髂骨嵴与掌骨头相似性,为髂骨嵴移位重建手部掌骨头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侧上肢标本,10例骨盆标本,解剖观察第2、3、4、5掌骨头及髂骨嵴形态结构特点,测量掌骨头弧高、关节面弧长、掌背径、尺桡径和髂骨嵴弧高、弧长、内外径.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掌骨头与髂骨嵴在形态、结构特点、弧长及各径线长度相似度.结果:第2掌骨头弧长22.040 (21.425,23.085) mm,掌背径(14.034±0.465) mm,弧高4.185(4.113,4.598) mm,尺桡径(12.227±0.414)mm.第3掌骨头弧长23.430(22.743,24.153) mm,掌背径(14.316±0.430) mm,弧高4.235(4.170,4.670) mm,尺桡径(12.382±0.425)mm.第4掌骨头弧长21.960 (21.245,22.285) mm,掌背径(12.382±0.288) mm,弧高4.125(4.030,4.305)mm,尺桡径(11.991±0.362) mm.第5掌骨头弧长20.030(19.668,20.148) mm,掌背径(11.807±0.358)mm,弧高4.015(3.880,4.205) mm,尺桡径(11.659±0.399) mm.髂骨嵴弧长(22.930±0.701)mm,内外径14.350(13.660,14.739) mm,弧高(4.520±0.184) mm.髂骨嵴内外径与第2掌骨头掌背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42,P>0.05),髂骨嵴内外径与第3掌骨头掌背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5,P<0.05),髂骨嵴内外径与第4、5掌骨头掌背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94、-5.095,P<0.05);髂骨嵴弧长与第2、4、5掌骨头弧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90、-4.909、-13.791,P<0.05),髂骨嵴弧长与第3掌骨头弧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5);髂骨嵴弧高与第2、3掌骨头弧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815、-1.386,P>0.05),髂骨嵴弧高与第4、5掌骨头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对应Z=-3.152,t=-5.639,P<0.05).结论:自体髂骨嵴与掌骨头在解剖学上有一定相似性,能够成为掌骨头移植的合适供体.

  • 第3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宁波)暨断指再植与手外科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

    作者:

    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宁波市第六医院、温州医学院联合举办的“第3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国际高峰论坛”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断指再植与手外科新技术学习班”[2013-04-07-128(国)]拟定于2013年9月24-3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本次论坛将重点讨论“头颈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同时围绕“穿支皮瓣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开展正、反方辩论。届时将对穿支皮瓣的基础解剖研究、穿支皮瓣供区选择、床支皮瓣特殊形式、穿支复合组织瓣的应用以及穿支皮瓣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介绍断指再植及手指再造的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术后康复治疗的新进展。

  • 部分脾栓塞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欧阳四新;彭田红;谭建国;杨爱华

    目的:探讨脾动脉分支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32例部分脾栓塞术临床病例资料,观察16例脾动脉铸型标本,探讨脾动脉分支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结果:①栓塞程度为45%~70%,有3例出现急性胰腺炎.②脾内不小于1mm内径动脉支数为22(18~31)支,来自上、下脾叶动脉的分支支数大致相等.脾上、下叶之间存在无血管区.胰尾动脉1~2支,大多数发自脾动脉下叶支,起始内径为(1.14±0.10)mm,与其他动脉的吻合支细、少.结论:超选择性插管可将脾栓塞程度控制在50%左右.超选择性插管和选用2mm×2mm×2mm明胶颗粒,可避免误栓胰尾动脉.

  • 腰椎棘突间区的解剖学参数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刚;颜连启;郭开今;陈幽婷;袁峰;辛兵;施伟

    目的: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52具成人完整福尔马林固定标本T12-S1段脊柱的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长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测量数据用SPss115软件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数据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棘突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L1~2为7.61mm(女,7.75),L5~S1为4.03mm(女,6.49).棘突顶距、棘突长度中段较大,上段和下段较小.棘突顶距,T12~L1为54.63mm(女,54.63),至L2~3增大为60.18mm(女,53.64)又逐渐变小,至L4~5减小为45.07mm(女,49.40).棘突长度,L3大,25.45mm(女性L4大18.71mm),L1和L5分别为21.63mm(女,17.08)和21.41mm(女,17.44).相邻上一棘突下缘厚度普遍大于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差值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3.28,75%位数为5.13.棘突顶距与身长呈中低度正相关.相邻椎间隙指标呈中高度正相关.女性较男性棘突较短、薄、矮.结论:该研究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面神经颞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骆耐香;曾繁余;秦小云;兰羚元

    目的:为预防额颞区手术和翼点入路的颅内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60侧成人头部标本,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行程及层次.结果:(1)面神经颞支多为2~4支,占95.00%(57侧).(2)面神经颞支离开腮腺上缘后向前上走行,从颧弓浅面跨过进入额颞区,后走行于浅筋膜和颞筋膜浅层之间;在腮腺上缘及颧弓上缘处面神经颞支的后1支距耳屏尖的距离分别为(23.79±0.27)mm和(30.67±0.37)mm.结论:面神经颞支入肌前在颧弓以下一段位置较深、以上表浅.从耳屏尖向前23mm范围内无该神经通过,为手术安全区.

  • 胡桃夹综合征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万强;彭珍山;张钱友;范立新;王爱平;周秀华;赵晓萍

    目的:研究左肾静脉及其毗邻的局部解剖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1例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左肾静脉长度,男(5.89±1.15)cm、女(4.84±0.47)cm;起始处外径,男(0.81±0.21)cm、女(0.88±0.15)cm;近下腔静脉处外径,男(0.93±0.19)cm、女(1.11±0.23)cm;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夹角,男(69.02±8.03)°、女(69.63±12.12)°;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的上缘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距离,男(0.10±0.14)cm,女(0.12±0.17)cm.结论:左肾静脉的相关解剖数据为胡桃夹综合征的病因、发病及临床治疗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 输尿管与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汤华军;周正丽;范光碧;陈同良

    目的:为临床输尿管手术中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具42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的位置关系、在髂嵴高点平面和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交叉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左侧(2.93±0.14)cm、右侧(3.61±0.19)cm;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左侧(2.14±0.83)cm、右侧(1.87±0.85)cm;生殖股神经穿出点位于输尿管内侧占80.95%.②在髂嵴高点平面,生殖股神经位于输尿管外侧占71.43%,其平均距离在左侧为(1.09±0.71)cm、右侧(1.36±0.62)cm.③在髂总血管分叉水平面,生殖股神经全部行于输尿管的外侧.④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80.95%发生交叉,交叉点距髂嵴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在左侧为(0.73±0.21)cm、右侧(0.56±0.16)cm;交叉点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在左侧为(1.66±0.42cm)、右侧(1.65±0.38cm).结论:在输尿管起始段手术应从其后外侧分离较安全;在输尿管第2狭窄附近的手术应从后内侧分离较安全.

  • 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处的应用解剖与神经卡压综合征

    作者:高明堂;蒋电明;高松明

    目的:研究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处的位置及变异情况.方法:取20例成年国人尸体,男13例,女7例.大体解剖出双侧股外侧皮神经的骨盆出口处的骨纤维管道,测量股外侧皮神经的横径,以髂前上棘为基点,测量股外侧皮神经及其纤维管道的位置.结果: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位点介于髂前上棘后2 cm以远与腹股沟韧带外1/3之间.结论:股外侧皮神经骨盆出口位点存在变异,55.0%经髂前上棘前(内)侧、腹股沟韧带(外1/3)的深面出骨盆.

  • 内窥镜辅助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君玉;廖建春;胡国汉;施小恬;党瑞山;刘环海;姚琪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在15具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及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并测量手术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乙状窦大多分布在顶乳缝前角-乳突尖连线深面.乳突导静脉存在率为93.3%,均汇于乙状窦,其中67.9%与枕静脉的分支相交通.乙状窦后缘中点与Meckel囊内口、Dorello管、岩静脉-岩上窦交点、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45.15±2.35)mm、(52.82±2.98)mm、(34.68±5.80)mm、(31.79±2.55)mm、(32.59±2.39)mm、(40.45±2.80)mm及(41.12±3.16)mm,横窦-乙状窦交点后缘与以上各点的距离分别为(48.10±2.34)mm、(57.41±2.76)mm、(38.19±4.87)mm、(36.00±2.11)mm、(38.39±3.02)mm、(47.71±3.08)mm及(49.31±3.18)mm.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和手术操作中熟悉乙状窦后缘、横窦-乙状窦交点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使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更加微创.

  • 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应用解剖

    作者:刘云建;张韧;栾顺莲;陈强谱;汪谦

    目的:为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50例成人尸体正常肝标本,从正后方剖开肝后下腔静脉,观测肝静脉入口的大小和位置,第二、三肝门之间的距离,第二肝门上方下腔静脉的长度及第二肝门、第三肝门的长度,第三肝门处静脉回流情况.结果:三条肝静脉主干入口分布于肝后下腔静脉上部,形成第二肝门;肝短静脉汇聚于肝后下腔静脉下部,形成第三肝门,静脉支数大多数在4~8支之间,开口下腔静脉右侧壁及前壁的大部分静脉均来自肝右叶,左侧壁静脉主要来自尾状叶;第二、三肝门之间存在一个稀疏间隙.下腔静脉的上口和高1条肝静脉入口上缘的间距为(21.2±4.7)mm,第二肝门的高度为(21.4±6.3)mm,第三肝门的高度为(40.6±8.7)mm,第二、三肝门之间的距离为(21.9±5.8)mm.结论:第二、第三肝门组成及分布各有规律,二者之间存在间隙,对临床修补肝后下腔静脉破裂,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 面神经颞颧支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陆东辉;张银凯;朱亚文;詹朝双;董平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颧支及其分支的正常局部解剖,旨在为颧骨颧弓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11例(22侧)成人尸体面侧区及颞额区进行层次解剖,观察面神经颞颧支在颧弓区域分布与走向,测量面神经颞颧支各分支与颧弓间位置和距离.另对10例(10侧)颧骨颧弓联合骨折患者手术进行临床观测.结果:22侧颞支及分支均跨颧弓后端浅面上行,其中14侧含1~2分支位于颧弓后1/3段上缘0.8~2.0 cm处,呈20°~35°角斜向上行.颧支分支多且粗大,22侧中19侧(86.4%)颧支及分支位于颧弓后段下缘0.5~1.2 cm处前行,并于颧弓前中1/3段上跨颧弓表面,呈28°~45°角斜向上行,3侧(13.6%)位于颧弓表面或上缘0.5~0.8 cm 处向前行并斜向眼外眦.上颊支位于颧弓中1/3段下缘短距离1~1.5 cm,长距离2.3~2.8 cm.10侧手术野见颞支均位于颧弓根部上方跨过,沿后1/3段上缘1.2~2.5 cm斜向前上方;颧支位于颧弓后1/3段下缘前行,并于前中1/3段跨过颧弓斜向外眦.结论:掌握面神经颞颧支及其分支的解剖层次、分布走行以及与颧弓的位置关系,对于经头皮冠状切口入路颧骨颧弓骨折开放内固定复位术中避免损伤面神经颞颧支具有重要意义.

  • 股薄肌神经血管门的应用解剖

    作者:舒先涛;许本柯;周文明;曾祥宏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游离移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57例成人已固定尸体上进行解剖观测股薄肌的主要营养血管、神经的行程、毗邻血管长度及外径.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营养血管89.47%起于股深动脉,8.77%起于股内侧动脉,1.75%起于股动脉;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股薄肌神经血管门位盂该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耻骨结节与股骨内上髁距离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4816,回归方程为y=6.38+0.1899x.结论:通过测量耻骨结节与股骨内上髁的距离,可判断股薄肌神经血管门在体表的位置,为临床提供更便捷的手术入路.

  • 跟骨的解剖和螺旋CT三维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西成;张英泽;张敏;赵海涛;潘进社

    目的:为研制和设计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钢板和螺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40例成人跟骨干标本相关解剖参数,分别采用游标卡尺和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和对比.结果:跟骨全长(72.88±4.19)mm,跟骨结节至跟骨沟长(54.99±3.61)mm,跟骨后高(40.80±2.84)mm,跟骨高(45.10±2.89)mm,跟骨沟部高(23.72±2.21)mm,跟骨前高(25.10±2.64)mm、后宽(30.13±2.93)mm、宽(50.68±2.46)mm,跟骨沟部宽(26.52±2.19)mm,跟骨前宽(22.08±2.33)mm,载距突长(23.12±1.88)mm、宽(15.68±1.55)mm、高(10.15±1.16)mm.Bohler's角(35.4±3.71)°,Gissane's角(120.9±7.08)°.结论:跟骨大小个体差异较大,故各项测量数据之间的差距也较大,但跟骨标本测量和螺旋CT测量结果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测量的结果我们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新型解剖型跟骨钢板和易断螺栓适用于我们改良的微创小切口手术.

  •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洪杰;彭波;苏刚;郭军旗;朱庆林

    目的:观察及测量视神经管区的有关解剖结构,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成人尸体头颅、带硬膜的成人颅底标本各10具、成人颅骨标本10具进行观察及测量.结果:(1)视神经管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9.89±1.46)mm、(6.45±1.59)mm、(12.03±1.74)mm、(7.85±1.63)mm;颅口及眶口四壁的厚度不同,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8.06±5.36°),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21.13±4.86°).视神经管上壁后部,由硬脑膜反折形成镰状韧带,其宽度(前后径)为(1.98±0.33)mm.(2)视神经管颅口至眉间的距离为(64.18±4.83)mm;视神经管颅口至翼点距离为(52.32±2.83)mm.(3)ACP为视神经管外侧壁,其根宽(11.96±0.58)mm,ACP全长(9.69±0.46)mm.结论:本文所测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参数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的解剖与临床

    作者:王炜;杨川

    目的:为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晚期面瘫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利用新鲜尸体和活体头颈部共计26侧,解剖观测胸锁乳突肌的起止、长度、血供及其神经的分支类型和入肌部位.结果:胸锁乳突肌全长为17.0~19.0cm,枕动脉与副神经伴行支于乳突尖部下方4.0~5.0cm入肌肉上段;副神经分叉点至胸锁乳突肌胸骨端起点的长度为14.0~15.7cm,大于分叉点至口轮匝肌外上缘的距离11.0~14.3cm.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长度足以满足治疗需要,并且不论肌外、肌内分叉均可以顺利转位,肌肉血供也没有影响.

  • 改良式张力带法胸锁关节固定术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王配军;姚忠军;唐杰;郭国荣;李文春

    目的:探讨胸锁关节的形态特点,用改良式张力带法设计胸锁关节复位后内固定术式,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男性成尸标本上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胸锁关节胸骨及锁骨关节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并模拟手术设计,确定穿针点,测量了钢针与经穿针点的矢状轴之间的夹角.结果:胸锁关节胸骨关节面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16.7±1.3mm,23.3±2.4mm,锁骨关节面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22.3±2.1mm,23.7±2.6mm;两根钢针与经穿针点的矢状轴之间的夹角分别为69.7±9.8°,75.7±8.2°.结论:胸锁关节的形态特点决定以前脱位多见,且复位后不易保持稳定;张力带钢丝法是保持胸锁关节稳定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 髋关节去神经术治疗髋关节疼痛的临床应用

    作者:陶圣祥;余国荣;郑晓晖;孙江阳;胡祥;刘兴邦

    目的:探讨髋关节去神经术治疗髋关节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8侧髋关节进行髋周神经(包括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关节支离断术,同时辅以髋周组织松解术.结果:8侧髋关节经髋周神经切断术后疼痛缓解,6侧无痛,2侧轻度疼痛,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随访6~18个月发现5侧无痛,3侧轻度疼,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支配髋关节的神经支解剖位置恒定、容易暴露;髋关节去神经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左肾静脉主要属支的影像学应用解剖

    作者:陈幽婷;王玉兰;刘志安;许承斌

    目的:为与左睾丸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相关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年男尸70具,分别测量左睾丸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的开口至下腔静脉(左缘)和左肾门的距离,以及左肾上腺静脉与左睾丸静脉两开口之间的水平距离,并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左睾丸静脉开口距下腔静脉35.6±9.1mm,距左肾门26.1±10.1mm.②左肾上腺静脉开口距下腔静脉29.6±11.8mm,距左肾门31.5±13.6mm.③62.7%的左肾上腺静脉开口于左睾丸静脉内侧,两者相距13.3±7.2mm;23.7%开口于左睾丸静脉外侧,相距8.8±6.6mm;两者相对的占13.6%.结论:两静脉开口距下腔静脉的距离与肾静脉长度呈直线正相关关系;肾静脉越长,两开口距下腔静脉距离越远、距肾门距离相对越近,但两开口之间的距离与肾静脉长度无关.本文还就调查中出现的变异情况提醒临床工作者注意.

  • 胸大肌胸肋部肌蒂胸肋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彭田红;彭珍山;张心宽;万炜;谭建国;曾效恒

    目的: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胸肋骨的关系.结果: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1.3)cm,下缘长(19.5±1.4)cm,中部长(20.2±1.2)cm,止腱长)1.1±0.2)cm,肌蒂游离长度为(16.8±0.9)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0.2)mm,长度为(5.6±0.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可设计艺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锁骨不连、锁骨肩峰端及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 腰椎棘突间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广辉;郭开今;周冰;陈幽婷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腰椎棘突间区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GE light 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患者46人,扫描条件为层厚0.625 mm,层距0.3 mm,在图像工作站中ADW4.2软件采用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T12至S1段脊柱三维图像,对图像进行整倍数放大,并使用图像工作站(Advantage Workstation)软件中的测量工具,对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可以对腰椎三维图像任意角度旋转,选择佳测量图像,对测量的图像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结果:腰椎棘突间距从上到下(L1~5)逐渐减小,L1~2为8.26 mm,L4~5为5.66 mm.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中段大于上段和下段,T12~L1的棘突顶距为54.91 mm,至L2~3增大为59.35 mm,L4~5减小为47.13 mm.L3的棘突高度大,为21.56 mm,上一棘突下缘大于相邻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女性棘突较男性棘突短薄矮(P<0.05~P<0.01).结论:本研究可模拟生理状态下腰椎棘突间区解剖,所测指标呈正态分布,能够反映国人腰椎棘突间区解剖,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设计和临床的应用及计算机导航手术系统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1127 条记录 1/57 页 « 12345678...565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