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性心脏病伴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伴其它心脏病时甲亢性心脏病(THD)的诊断标准.方法分析1996~2001年住院的280例甲亢患者资料,90例伴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甲亢A组),190例不伴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甲亢B组).结果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Ⅰ,有96例诊断为THD,占34.3%;按照传统的THD诊断标准(标准诊断Ⅱ),有37例诊断为THD,占13.1%.甲亢A组59例出现心脏受累,甲亢B组37例出现心脏受累,两组比较甲亢A组心脏受累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χ2=57.76,P<0.01),甲亢A组出现心脏受累的危险度为甲亢B组的7.87倍(95%可信区间为4.48~13.8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Partial=0.198,P<0.01)、伴其它心脏病(Partial=0.340,P<0.01)、年龄(Partial=0.195,P<0.01)及甲亢复发(Partial=0.155,P<0.05)与心脏受累显著相关.结论伴其它心脏病的甲亢患者更易使心脏受累.这些患者出现心脏损害时,应作动态观察,如能证实心脏病变恶化与甲亢有关,应诊断为THD.
-
他汀类药物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3年10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并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88例,分析他汀组与非他汀组临床特点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围手术期及3年随访的死亡率、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等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他汀组与非他汀组患糖尿病、脑卒中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他汀组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他汀组(P均<0.05);他汀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他汀组(P<0.001);两组患者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围手术期情况:两组患者植入支架的数目、长度、近远端直径及内漏的发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他汀组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比例明显高于他汀组(P=0.020);两组患者围术期死亡、术后发热、脑卒中、肢体活动障碍及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他汀组合并PCI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他汀组(P<0.001).(3)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79.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死亡率、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新发冠心病、脑卒中、截瘫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单中心研究未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近远期生存率.
-
正常糖耐量人群中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血压与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内人群进行研究,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18岁以上正常糖耐量人群952例,根据血压不同,分为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l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3级高血压组.胰岛素敏感性采用ISIM及I/HOMA-IR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采用HOMA-β、InsAUC30/GluAUC30和InsAUC120、GIuAUC120评估.结果 同正常血压组相比,正常高值组和1、2、3级高血压组的1、HOMA-IR分别下降11.1%、14.8%、24.1%、33.3%(P<0.001),ISI(M)分别下降10.3%、15.5%、27.6%、37.1%(P<0.001);InsAUC30/GIuAUC30指数分别升高11.1%、41.3%、42.9%、101.2%(P<0.001),InsAUC120、GIuAUC120分别升高13.2%、46.5%、54.2%、96.9%(P<0.001);5组间的HOMA-β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置指数DI(包括基础时相DI0、早时相DI30、总时相DI120)在5组别间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正常糖耐量人群中,随着血压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逐渐上升,尚未出现胰岛分泌功能的缺陷.
-
辽宁省男性吸烟者肺功能和6分钟步行距离检测10164例分析
目的 探讨健康成年男性吸烟、戒烟及不吸烟人群的肺功能改变及6 min步行距离(6MWD)情况.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09年6月沈阳市、本溪市、朝阳市、抚顺市、鞍山市、锦洲市6个地区10 164例健康成年(35~80岁)男性,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及体检,填写问卷后6个月内每隔2个月按常规方法进行肺功能和6MWD测定.结果 FEV1、FEV、/FVC%、RV/TCL指标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EF指标吸烟组与戒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戒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WD指标吸烟组与戒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戒烟组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10年以下与戒烟10年以上比较,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烟者在尚无临床症状时,其肺通气功能已有所降低,尤其是小气道功能,亦即导致肺的储备功能明显降低;戒烟后肺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改善程度与戒烟时间长短有关;因此建议不吸烟,吸烟后应尽早戒烟.
-
溃疡性结肠炎与正常人信号传导通路表达谱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肠道黏膜组织的分子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差异,了解溃疡性结肠炎信号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1-2012年收治的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名健康对照组相同部位结肠黏膜组织.组织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试剂盒转录为cDNA,应用RT2ProfilerTM PCR Array基因表达芯片,包含84个信号传导通路基因.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织9个基因表达上调,9个基因表达下调,66个基因表达无显著改变.其中FOS、EGR1、DUSP1、MMP7表达显著上调.溃疡性结肠炎组织IKB、NF-κB信号通路中,多个基因表达下调,包括CHUK、FASLG、STAT1.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EGF、IKB等多个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其中FOS和EGR1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转录因子.
-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2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2(LCN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104例正常体重者,107例超重者和52例肥胖者,进行体格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胰岛素(FIN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LCN2检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肥胖患者血清LCN2增高,校正年龄和性别后,血清LCN2与BMI、腰围、体脂含量、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负相关(P=O.001).校正年龄、性别和BMI后,血清LCN2仍与hsCRP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2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sCRP和HDL-C是血清LCN2的独立决定因素.代谢综合征患者LCN2增高,但LCN2与代谢紊乱数目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LCN2和hsCRP均增高,且LCN2与hsCRP呈正相关.LCN2可作为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低度炎症新的标志物.
关键词: 肥胖 代谢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2 高敏C-反应蛋白 -
来氟米特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重症顽固性狼疮肾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重症顽固性狼疮肾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1999年1月至2009年4月重症顽固性狼疮肾患者42例,比较来氟米特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总量6 g)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补体C3、C4,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SLEDAI)及尿蛋白(g/24 h)变化;观察来氟米特及环磷酰胺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补体C3在治疗后3个月时缓慢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明显升高(P<0.01);血清白蛋白、补体C4、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及尿蛋白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好转明显(P<0.01).不良反应有感染9例,恶心5例,转氨酶升高4例,血压升高2例,白细胞减少2例.血小板减少1例.结论 来氟米特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重症顽固性狼疮肾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
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定认知功能,比较不同血糖水平间认知功能的差异,并将认知功能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果糖胺(FRU)水平以及问卷当日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血糖波动情况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不同HbA1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间认知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认知功能与HbA1c、FRU、检查当日7次血糖的平均值、标准差、高血糖水平、低血糖水平、血糖波动幅度、1 d中总的血糖水平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呈负相关关系;(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作为应变量,自变量糖耐量试验(OGTT)120 min血糖进入回归方程,方程分类能力达9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血糖波动幅度密切相关,良好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对认知功能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白细胞介素17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的水平,探讨其在RA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84例,采用免疫酶联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同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多肽(anti-cyclic citrolli-natad peptide,anti-CCP)抗体、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水平;并分析IL-17与RA临床炎症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RA患者血清IL-17为(113.8+21.7)ng/L,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76.3+11.9)ng/L]和正常对照组[(62.6+8.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患者血清IL-17水平分别与CRP和RF呈正相关,与IL-1β和TNF-a也有正相关关系(均P<0.05),但与自身抗原GPI和抗CCP抗体无相关性(P均>0.05);RA组血清IL-17水平与临床活动指标也有相关性.结论 RA患者血清IL-17表达增高,并与病情活动有关.
-
不同引导方式经皮肺活检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CT引导与超声引导经皮肺活检在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因被疑诊为周围型肺癌而接受影像引导经皮肺活检的病例93例. 根据影像学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超声引导组和CT引导组,比较两组间取材成功率、肺癌确诊率、咯血或咯血量增大和气胸发生率等.结果 超声引导组取材成功率90.5%,肺癌确诊率81%;CT引导组取材成功率93.1%,肺癌确诊率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气胸发生率9 5%,咯血或咯血量增大发生率14.3%;CT引导组气胸发生率31.9%,咯血或咯血量增大发生率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和0.035) . 两种方法的肺癌确诊率都比痰查脱落细胞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的确诊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和CT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对周围型肺癌的活检成功率和确诊率高.CT引导穿刺导致咯血和气胸可能性更大,但程度轻,未造成严重临床后果 . 两种方法都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手段.
-
中国东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早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趋势十年回顾性研究
目的 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东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 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选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抽取AMI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评价东部农村A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入院24 h内的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抽样获取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1227份,其中584例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高休克风险,其余643例绝对适宜.2001、2006和2011年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的使用率分别为43.5%、62.3%和57.6%(趋势P=0.0944),而高休克风险的人群所占比例为35.3%、50.2%和51.9%(趋势P=0.0206).年龄偏高、有慢性肺病史的患者较少接受早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反之,就诊于教学医院的患者更易接受此治疗.结论 2001年至2011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AMI患者,适宜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想人群中,使用率明显不足,而具有高休克风险的患者仍在普遍使用.提示可作为AMI诊疗质量改善的一个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