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高泌乳素血症案
患者,女,37岁,已婚,初诊日期:2016年2月15日.主诉:月经不调、失眠、头痛、抑郁6个月.病史:以往月经规律,近半年月经量少、色淡,经前乳胀、易怒,经后减轻.平时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忧虑,头痛,失眠.查体:体型略胖,双乳外形正常,无溢乳.激素水平:血清催乳素(PRL):38 ng/mL,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4.77 mU/mL,促黄体生成素(LH):10.97 mU/mL,血浆雌二醇(E2):188 pg/mL;血浆孕酮(P):0.77 ng/mL.
关键词: -
病毒性脑炎案
患儿,女,8岁,于2015年2月19日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主诉:发热伴头痛7d,昏迷伴间断抽搐2d.现病史:患儿于2月12日嬉戏劳累后后出现发热伴头痛,高体温40℃,于当地医院行常规解热镇痛、抗感染治疗,热退后复发,2月17日出现昏迷伴间断抽搐,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就诊.
关键词: -
急性胸痛案
患者,男,32岁,律师,于2016年3月9日就诊.主诉:突发右侧胸部撕裂痛1d.现病史:患者于2016年3月9日上午突觉右侧胸部疼痛,伴有撕裂感,胸痛彻背,影响说话和呼吸,不能行动,由家属送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经胸部CT检查示:两肺及胸椎关节均无异常.专科查体排除气胸及心脏病变,遂考虑炎性反应性疼痛,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至下午5时疼痛未减,由急诊科用轮椅推送至针灸科治疗.
关键词: -
夜磨牙症案
患者,女,27岁.因“夜间磨牙20余年”于2015年10月14日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现病史:自述不明原因夜间磨牙20余年,次数频繁,“咯吱”声尖锐刺耳,夜间闻之令人毛骨悚然,持续时间长,每次约1 min,凌晨3:00左右尤甚,严重影响他人休息,且患者醒后不自知.患者自诉自幼脾胃虚弱,饭后不易消化,偶有恶心,易腹泻.多次治疗未果.
关键词: -
电针合雷火灸治疗寒湿痹阻型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合雷火灸疗法与单纯电针治疗寒湿痹阻型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寒湿痹阻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雷火灸组(针灸组,40例)和电针组(40例).电针组针刺取穴以阿是穴、内膝眼、足三里、犊鼻、阳陵泉、阴陵泉、梁丘为主穴,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留针25 min,每日1次.针灸组针刺取穴及电针方法与电针组相同,并在电针后采用雷火灸以悬灸方式灸阿是穴、犊鼻、梁丘,每日针灸1次,每次20 min.两组均10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指标变化情况,评定临床疗效并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5.0% (38/40),高于电针组的82.5%(33/40,P<0.05);两组治疗后Lequesne指数评分、VAS评分、血清CRP和ESR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针灸组治疗后两项评分及血清CRP及ESR水平均明显低于电针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级及优良率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针灸组治疗后优良率明显高于电针组87.5%(35/40) vs 72.5 %(29/40),P<0.05];随访6个月,针灸组复发率低于电针组[26.7 %(4/15) vs 100.0%(9/9),P<0.05].结论:电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寒湿痹阻型退行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与单纯电针相比,电针联合雷火灸在疗效持久性方面更具有优势.
-
穴位贴压疗法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贴压对临产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缓解分娩疼痛的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选取双侧合谷、三阴交、太冲、内关、次髎和中髎穴,于宫口大小为2~3 cm时进行穴位贴压;对照组不给予穴位贴压.在产妇宫口大小为2~3Cm、5~6 cm、7~8 cm、9~10 cm时,各评定1次疼痛反应级别(包括医生镇痛评分、产妇镇痛自评分),比较缓解两组产妇分娩疼痛的差异,并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二、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结果:(1)镇痛效果:在宫口大小为2~3 cm、5~6 cm、7~8 cm、9~10 cm时,观察组在各时间点上产妇镇痛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医生镇痛评分镇痛有效为213人次,无效为18人次,对照组有效178人次,无效44人次,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产程:两组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8.07±2.08)h vs(9.58±2.79)h,(8.91±2.80)h vs (10.51±2.83)h,均P<0.05].(3)剖宫产率: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5.0%(3/60) vs 10.0%(6/60),P>0.05].结论:穴位贴压对于缓解分娩疼痛的疗效是肯定的,且可以缩短产程、控制剖宫产率.
-
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捻转泻法组(35例)、留针组(33例)、理疗组(33例).捻转泻法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侠溪、太冲、丘墟,其中侠溪、太冲穴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留针30 min;留针组选穴及进针操作同捻转泻法组,进针后不应用补泻手法,仅留针30 min;理疗组采用激光和超短波治疗.均每日1次,7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TH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捻转泻法组评分均低于理疗组(均P<0.05),与留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捻转泻法组愈显率为71.4%(25/35),高于理疗组的42.4%(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较理疗疗效更佳.
-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调任通督针刺法”与口服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PCOS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调任通督针刺法”,主穴取中脘、关元、气海、中极、命门、腰阳关、腰俞,治疗于月经结束后开始,隔日治疗1次,治疗4次后行B超检测卵泡,待卵泡检测长至18 mm及以上改为每日针刺1次至卵泡排出后停止针刺治疗.对照组于月经周期第5d开始口服克罗米芬,每日50 mg,连服5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A、B、C型)、宫颈黏液评分、双向型基础体温(BBT)例数、排卵例数、妊娠例数;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孕酮(P)和睾酮(T)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月经周期均有缩短(均P<0.05),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和宫颈黏液评分增高(P<0.05,P<0.01),且观察组内膜厚度和宫颈黏液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均P<0.01);两组A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较治疗前增多(均P<0.05),且观察组A型子宫内膜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卵率为88.0%(44/50),优于对照组的70.0%(35/5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H水平均比治疗前降(均P<0.05,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任通督针刺法”能促使PCOS患者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促进卵泡发育成熟,还能有效降低血清LH水平,改善卵巢功能,有效提高排卵率,疗效优于口服克罗米芬.
-
针刺结合西药干预对不同心肌梗死溶栓危险分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瘀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对不同心肌梗死溶栓(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危险程度分层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瘀证的干预作用.方法:根据TIMI评分量表的危险评分值,纳入符合标准的UA患者72例,其中低危(0~2分)组24例、中危(3~4分)组24例与高危(5~7分)组24例.3组患者均在采用常规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心俞、血海、膈俞、膻中、厥阴俞、郄门、内关等穴,每天1次,14 d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心绞痛症状、四肢末端紫绀或麻木、口唇及齿龈色暗、舌下脉络曲张、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各单项症状积分及血瘀证总积分变化.结果:各组分别脱落1例,每组23例纳入统计.3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评分、血瘀证总积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高危组血瘀证中各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的改善程度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P<0.05,P<0.01).结论:随着UA患者TIMI评分的增加,血瘀程度也随之加重,针刺联合西医规范治疗可有效干预血瘀证,尤其对TIMI评分高危组患者治疗后血瘀证积分的改善更为明显.
-
刮痧联合宣肺止嗽汤治疗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刮痧联合宣肺止嗽汤与单纯宣肺止嗽汤治疗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刮痧联合中药组和中药组,每组40例.中药组仅口服宣肺止嗽汤,主要成分有炙麻黄、杏仁、生姜、桔梗、款冬花、半夏、百部、苏叶等,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刮痧联合中药组在中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刮痧治疗,主要刮拭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任脉和督脉循行部位,重点刮拭天突、百会、大椎、肺俞、风门、太渊、列缺、风池穴,每周治疗1次,1周为一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咳嗽缓解时间与复发情况、中医证候积分、莱切斯特咳嗽生活质量问卷(LCQ)评分、诱导痰上清液中P物质(SP)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诱导痰上清液中SP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刮痧联合中药组评分较中药组下降幅度更大(均P<0.01);刮痧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优于中药组的87.5%(35/40,P<0.05);两组咳嗽缓解时间、咳嗽复发率比较,刮痧联合中药组均优于中药组[(5.3±1.2) dvs (7.4±1.5)d,P<0.01;0%(0/19) vs 62.5%(5/8),P<0.01];两组患者LCQ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刮痧联合中药组LCQ评分高于中药组(P<0.01).结论:刮痧联合宣肺止嗽汤及单纯中药治疗均能改善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刮痧联合宣肺止嗽汤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宣肺止嗽汤.
-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针刺联合西药与分别单独运用针刺、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药组予以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针刺头穴取神庭、囟会、前顶、百会、承光、通天等,体穴取中极、关元、膀胱俞、次髎等,每天1次,每次30 min;西药口服左氧氟沙星0.2g、每天2次,盐酸坦索罗辛0.2 mg、每天1次.针刺组、西药组分别予以和针药组相同的针刺、西药单独使用治疗.12d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NIH-CPSI)总评分及疼痛症状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研究过程中脱落2例,后针药组30例、西药组29例、针刺组29例纳入统计.治疗后针药组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针刺组分别为12、10、5、2例,西药组分别为11、12、4、2例,针药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得到改善(均P<0.01);针药组改善NIH-CPSI总评分及SAS、SDS评分优于针刺组与西药组(P<0.05,P<0.01);针药组、针刺组改善NIH-CPSI疼痛症状评分优于西药组(P<0.05,P<0.01),而针药组与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西药治疗CP/CPPS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针刺或西药治疗,且能够缓解患者前列腺炎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状态.
-
隔姜灸联合西药治疗阳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隔姜灸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单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阳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阳虚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每日10 mg,早餐后顿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隔姜灸治疗,穴取大椎穴、双侧五脏背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一周灸5次,20次为一疗程,共治3个疗程(共84 d).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水平及临床疗效.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继续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 mg/日)维持治疗9个月,观察两组停药半年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92.5%(37/40),两组总有效率相当(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82.5%(33/40),优于对照组的62.5%(25/4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5-HT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7.7%(3/39),低于对照组的27.0%(10/37,P<0.05).结论:隔姜灸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阳虚型抑郁症患者在愈显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可显著减少抑郁症的复发.
-
氟哌利多耳穴注射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恶心呕吐32例
目的:比较氟哌利多耳穴注射与氟哌利多肌肉注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恶心呕吐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实施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手术后均行E-T方案化疗,第1d给予表阿霉素静脉滴注,第3d给予紫杉醇静脉滴注.其中观察组于化疗期间行氟哌利多耳穴注射,选取耳穴胃、大肠、小肠、脾、皮质下、神门、贲门、枕分为两组穴位交替注射,每穴注射氟哌利多0.5 mg,每日1次,共注射4次;对照组于化疗期间行氟哌利多2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注射4次.治疗4d后观察两组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发生率为46.9%(15/32),低于对照组的81.3%(26/32,P<0.01);观察组化疗期间呕吐发生率为28.1%(9/32),低于对照组的56.3%(18/32,P<0.01).结论:氟哌利多耳穴注射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恶心呕吐疗效优于氟哌利多肌肉注射.
-
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27例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上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尿毒症患者中发病率超过60%[1],多为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与运动神经受损,是一种以四肢远端,尤其下肢的疼痛麻木无力以及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2].本病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治疗本病除肾脏移植外尚缺乏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此法仅极少数患者可以负担相应费用.笔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27例,现报道如下.
-
芒针恢刺激痛点治疗臀中肌综合征55例
目的:观察芒针恢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臀中肌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患者采用直径0.45 mm、长12.5 cm芒针恢刺患侧臀部外上象限、髂嵴高点外下方附近的激痛点,隔日1次,一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愈16例,好转3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1%.结论:芒针恢刺激痛点治疗臀中肌综合征安全性好,疗效优良.
-
艾灸关元穴生物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艾灸关元穴可以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局部效应、靶器官效应、全身性效应三方面.艾灸关元穴生物学效应,因不同施灸参数及施灸对象机体状态产生差异,且呈现穴位特异性.应加强艾灸关元穴生物学效应局部效应研究,明确艾灸关元穴穴位特异性,以及生物学效应与施灸参数及施灸对象机体状态的关系.
-
血管区理论对经穴结构研究的启示
经穴和血管区是两个分属不同医学体系且时隔千年的概念.以血管区概念比较《黄帝内经》的经穴结构特征,发现血管区和经穴均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部位,同为复合组织立体结构,其关键结构均为运行血液的血脉且相关脉管的分级亦均存在对等关系.经穴和血管区均呈节段性分布,其中穿支血管和经穴在数量上非常接近.通过分析表明二者在人体结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进而发现对血管区的研究成果不仅有益于对经穴传统文献的解读,而且有利于使用现代科技对经穴的结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
短刺加电针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的修复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短刺加电针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软骨Ⅱ型胶原(collagen typeⅡ)—盘状结构域受体(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DDR)-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该治疗方法修复膝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比例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30只),造模组动物采用Hulth-Telhag法手术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X线评估造模结果.将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短刺组、普通针刺组,每组10只.短刺组采用短刺加电针法,普通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电针法治疗,均选取“内膝眼”“犊鼻”“阴陵泉”“足三里”和“梁丘”进行针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抓取、固定,不予以干预.每次20 min,每日1次,5d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2d,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软骨DDR2、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DDR2、Ⅱ型胶原、MMP13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DDR2和MMP13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动物的Ⅱ型胶原蛋白及活性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1),DDR2、MMP13活性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多(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短刺组和普通针刺组中Ⅱ型胶原蛋白及活性表达显著增多(均P<0.01),DDR2、MMP13活性及mRNA表达显著减少(均P<0.01);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短刺组中MMP13、DDR2活性及mRNA表达下降(均P<0.01),Ⅱ型胶原蛋白及活性表达明显上升(P<0.01).结论:短刺加电针法与普通电针法均可促进膝关节软骨的修复,且短刺加电针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Ⅱ型胶原/DDR2/MMP13通路的恶性循环、抑制软骨细胞外基质的持续降解有关.
-
电针大鼠背俞穴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受的影响,验证电针的降糖作用.方法:以100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3只为空白组,其余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胃脘下俞组、心俞组、肾俞组、后三里组,每组12只.胃脘下俞组、心俞组、肾俞组、后三里组均以改善饮食习性结合频率2 Hz、强度2 mA的电针干预,分别刺激“胃脘下俞”“心俞”“肾俞”“后三里”,6次/周,共干预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以干预第7、14、21、28 d空腹血糖,干预第21 d电针即刻降糖效应、干预结束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曲线下面积为指标,观察各组血糖调控情况.结果:以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造模方法能很好地模拟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况.与干预前相比,胃脘下俞组、心俞组、肾俞组血糖在第1周或第2周末显著降低(P<0.05,P<0.01);第3周末电针干预后,胃脘下俞组及心俞组即刻空腹血糖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及后三里组(均P<0.01);胃脘下俞组OGTT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低频电针刺激“胃脘下俞”“心俞”“肾俞”均具有降糖作用,其起效时间、效果强度、效果持续时间有所不同,以“胃脘下俞”的降血糖作用效果更显著.
-
从任脉论治消渴病的思路探析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中医学多从阴虚立论.任脉为“阴脉之海”,对十二经脉气血具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任脉的生理功能与消渴病病机有密切联系;任脉的循行与消渴病痛位高度吻合;而消渴病症状又与任脉的主治相关联.因此,调节任脉气血的平和,或可成为防治消渴病的有效途径.
-
郭诚杰教授病证结合诊治乳腺增生病经验介绍
介绍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病证结合诊治乳腺增生病的经验.郭老诊治乳腺增生病,病证结合,衷中参西,对疾病首先作以明确的诊断,继而针药互用,多法并施,同时结合标本缓急和三因制宜施治,配合调节情志,注重心理疏导,每收良效.
-
施茵教授分期分型分类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总结施茵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经验.施茵强调根据PCOS的主要病机,治疗时应以补肾为本,肝、脾、心三脏同治,分期、分型、分类辨治PCOS;在分期上,顺应阴阳消长规律,以调治卵泡发育为治疗核心,提出分四期论治,月经期宜“通”,卵泡期宜“补”,排卵期宜“疏”,黄体期宜“调养并施”;在分型和分类上,重视个体化治疗,临证时以胖型、瘦型/非胖型分型和有无生育要求分类治疗;同时,注重患者心理疏导及生活调适,身心合一,以提高疗效.
-
从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看早期经脉理论
老官山医简《经脉书》与马王堆古脉书所代表的经脉学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老官山医简《经脉书》与同墓所出人体经穴俑当分属不同的经脉学说,老官山人体经穴俑红白二色脉行线也当分属不同的经脉学说,老官山医简《脉死候》相关内容反映了对待经脉死候的一般化趋势.
-
针灸非特异性效应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尽管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了针灸临床的有效性,但仍有研究显示针刺与假(安慰)针无差异,从而对针灸的特异性提出了质疑.原因可能在于针灸为复杂干预,干预实施过程中可产生独特的非特异性效应,且产生这一效应的影响因素众多,常常被忽视,因而无法有效地评估针灸的疗效.而产生针灸非特异性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医患沟通、期望效应、医师权威性、患者针灸经历等,可能与期望的生物学效应、霍桑效应和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等机制有关.
-
《针灸资生经》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分析
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是一部对针灸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针灸名著.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2015年)对整理研究该书的25篇论文进行分析,认为该书版本流传清晰,引录文献丰富仍需深入整理,学术思想在腧穴、灸法、针灸医案、禁忌及养生等方面均有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代研究的不足在于仍缺少对该书成书历史文化背景及王执中人文精神的探讨、对腧穴主治应用总体规律的总结以及对疾病治疗经验的整理和挖掘,今后应开展这些方面的工作,对《针灸资生经》的学术思想进行更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
八髎穴治疗盆底疾病的古代文献分析
基于八髎穴古代文献中主治病症的研究,探讨八醪穴与盆底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八髎穴在不同系统盆底疾病的不同病症中均有运用,各八髎穴所治的病症虽有重叠,却各自有特点:上髎主治症主要集中在妇科病症;次髎、中髎更侧重于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病症;而中髎、下髎则偏重于生殖系统及肛肠系统的病症.
-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神志病的“同功穴”分析
目的:整理《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总结和分析腧穴主治疾病的个数、归经及所属部位,为腧穴配伍和临床针灸处方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工检索《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对其进行个数的统计、归经和部位的分析.结果:《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共计80个;其中神门穴主治疾病多,其次为百会;从腧穴所属经脉上看,依次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等;其中督脉的腧穴个数多,为17个,占总数的21.25%;从同功穴所分布部位上看,依次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背腰部和胸腹部,其中同功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占总数的30.00%.结论:神志病“同功穴”多集中于头面部,多为循行于督脉的腧穴,且遵循了辨证选穴的原则.
-
我国针灸标准化回顾与展望
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标准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成果,分2个阶段回顾了我国针灸标准化的历程.并通过与国外针灸标准化研究比较,指出日前我国针灸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有序发展,但在针灸国际标准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下一步尚需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推进针灸标准国际化,并需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针灸标准应用工程化研究,带动中医药现代化.
-
澄江学派传人黄宗勖先生针灸教育思想简介
通过查阅黄宗勖先生的相关历史文献,总结其针灸教育思想,发现具有如下特色:重视针灸教育,课堂与师承结合;编写教材,致力于教学改革;开设福建省早的针灸本科专业教育;重视针灸的学术继承及实践;著书立论,经验流传;重视医德,以病人为本.
-
《中国针灸》杂志2016年第12期继续教育试题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