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胃癌术后卡培他滨同期调强放疗的Ⅰ期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胃癌术后卡培他滨同期调强放疗(IMRT)中,卡培他滨的大耐受剂量(MTD)和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方法 入组标准为接受根治术(R0切除)或非根治术(R1、R2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TxN(+)M0期的近端或远端胃癌患者.共18例患者入组,其中R0术12例、R1术2例、R2术4例.放疗采用IMRT技术,R0术后总剂量45 Gy,1.8 Gy/次,5次/周.R1或R2术后,对有肉眼或镜下肿瘤残存部位进行局部加量10.8 Gy分6次.卡培他滨剂量水平分5级,分别为625 mg/m2(Ⅰ级)、700 mg/m2(Ⅱ级)、800 mg/m2(Ⅲ级)、900 mg/m2(Ⅳ级)、1000 mg/m2(Ⅴ级),口服2次/d.结果 常见1~3级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89%)、食欲下降(83%)和恶心(83%).Ⅰ级中1例出现3级食欲下降、恶心和4级呕吐.Ⅱ级中1例出现3级食欲下降和恶心.Ⅲ级时2例分别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3级放射性食管炎.结论 局部晚期胃癌术后卡培他滨同期IMRT的MTD为800 mg/m2,2次/d,DLT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放射性食管炎.
-
放射治疗同时化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 评价放射治疗结合不同化疗方案治疗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方法 62例不能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29例每周接受1次紫杉醇30?mg、顺铂30?mg化疗(紫杉醇组),33例每周接受1次依托泊甙(VP-16)100?mg、顺铂30?mg化疗(VP-16组)。连续5~6周,均同时配合常规分割放射治疗(2?Gy/次,5次/周),照射野包括肺部原发灶和纵隔淋巴引流区,总剂量为60~70?Gy。结果 紫杉醇组总有效率(CR+PR)为82.8%,完全缓解(CR)率为10.3%,VP-16组总有效率为54.6%,CR率为18.0%。2个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41,P=0.038)。中位生存期、1、2年生存率紫杉醇组分别为12.8个月、52.2%、27.3%,VP-16组分别为9.8个月、42.8%、18.4%,2个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化疗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但均可耐受。结论 紫杉醇组治疗不能手术的Ⅲ期NSCLC近期有效率明显优于VP-16组,但不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疗法 非小细胞肺癌/药物疗法 综合治疗 -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疗效和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 Gy/次,5次/周,总剂量66~68Gy,6~7周完成)的疗效,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9%、75.8%、45.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8%、66.8%、44.2%,中位生存期33个月;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布为72.7%、60.6%、30.3%.急性放射反应主要是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急性放射性气管炎,多为1、2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病变长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治疗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有效治疗方法.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病变长度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
934例鼻咽癌单纯放疗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单纯根治性放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全年934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临床资料及其主要预后影响因素.934例中男676例,女258例.按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35、215、488和196例.全组病例均采用低熔点铅挡块而颈联合野等中心照射技术给予单纯常规分割放疗,原发灶总剂量66~88 Gy,颈淋巴结转移灶总剂量60~70 Gy,颈预防照射剂量50~56 Gy.结果 随访3.0~94.2个月,中位随访期67.1个月.全组病例5和8年总生存率、无瘤牛存率、无复发牛存率、无转移牛存率分别为68.3%、67.3%、64.4%、72.4%和48.0%、66.6%、50.8%、68.0%(χ2=49.74,P=0.000).无论是5和8年总牛存率、无瘤牛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或无转移生存率,N1期患者均显著低于N0期患者[66.0%:77.4%和50.3%:59.8%(χ2=33.34.P=0.000)、66.8%:76.1%和66.1%:76.1%(χ2=29.08,P=0.000)、63.4%:72.9%和48.9%:58.7%(χ2=27.65,P=0.000)、71.0%:80.8%和63.4%:68.0%(χ2=26.13,P=0.000)],N1与N2期的相似,N1~2期的显著高于N3期的.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T分期及N分期是影响总牛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早期鼻咽癌患者单纯根治性放疗可取得较好远期疗效,但局部晚期患者的总牛存率则仍未理想,主要火败丁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N期不同期别是影响顶后的主要因素.
-
18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累及野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累及野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54例,术前3~5 d内行18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和胸部延迟显像,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根据常规显像和双时相显像结果勾画的淋巴结累及野放疗靶区的不同.结果 肺门淋巴结靶区39%患者GTV常规与GTV病理一致,57%患者GTV双时相与GTV病理一致;AGTV1(GTV常规-GTV病理)=32.64 cm3,AGTV2(GTV双时相-GTV病理)=22.57 cm3,后者比前者变化少(u=519.00,P=0.023).纵隔淋巴结靶区56%患者GTV常规与GTV病理一致,67%患者GTV双时相与GTV病理一致;ΔGTV1=22.85 cm3,ΔGTV2=20.95 cm3,后者与前者变化相似(u=397.50,P=0.616).结论 根据18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结果勾画的NSCLC肺门纵隔转移性淋巴结靶区更接近于根据病理结果勾画的靶区,双时相显像较常规显像能更好地指导淋巴结累及野靶区的勾画.
-
浙江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试点研究报告
目的探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方法.方法自1995起,首先成立浙江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由全省放射治疗专家担任质量控制中心的指导组成员),再由专家组成员分期分批到各基层放射治疗单位进行摸底检查,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程(包括行政管理、设备配套、人员要求和临床治疗规范)和评分标准.自1999~2000年,再次由专家组成员到各个放射治疗单位进行逐项检查、评分,评估每个放射治疗单位的情况.结果 28个受检单位,行政管理方面均基本合格,个别单位未独立建科;设备配套情况存在部分单位或缺少模拟机,或缺少剂量仪,或仅有单光子加速器;人员方面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合格的放射物理师;临床治疗方面大部分科室治疗方案基本合理,但有的单位适应证选择不够严格,放射治疗技术落后,放射治疗记录不规范.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各放射治疗单位后,每个单位对其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改正,进一步规范全省的放射治疗工作.结论由省质量控制中心对全省范围内放射治疗科进行检查,开展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可行的,对规范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保证放射治疗质量,进一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将有重要意义.
-
CadPlan/Helios系统中散射半径参数变化对调强计划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使用CadPlan/Helios系统进行调强计划的逆向优化过程中散射半径参数的变化对计划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均质水等效矩形体模,在不同散射半径条件下观察靶区和正常组织界面上的剂量梯度随散射半径的变化.另取一鼻咽癌病例的CT资料,采用七野照射技术,比较在不同散射半径条件下靶区、脑干等器官经逆向优化后的剂量数据.结果用大散射半径优化可提高靶区与正常组织界面上的剂量梯度,采用动态MLC照射的剂量梯度甚至可以高于主光栏的剂量梯度.在用不同散射半径优化同一病例计划时,使用短散射半径将使优化界面上的实时DVH与终三维剂量计算的DVH结果相差较大,说明采用大散射半径得到的优化结果能使靶区剂量更接近处方剂量和更好地保护靶区外组织.结论在逆向调强优化中应采用尽可能大的散射半径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
18 F-脱氧葡萄糖PET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PET)全身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中的作用.方法对29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患者行FDG PET全身显像,并与临床随诊、组织活检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患者,FDG PET发现可疑原发灶15例,其中13例为病理结果所证实,2例病理结果为阴性,FDG PE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44.8%(13/29).FDG PET全身显像另外检出淋巴结转移和远地转移灶26个,CT和(或)MRI只检出13个.14例FDG PET未确定原发灶者,经随访3~13个月,死亡率为42.9%(6/14).13例FDG PET确定原发灶者,经过有针对性的治疗,经随访2~13个月,死亡率为15.4%(2/13).结论 FDG PET全身显像对原发灶不明转移癌原发灶的确定、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改善均有一定的价值.
-
电子线斜入射对剂量分布影响的分析
目的量化分析不同能量电子线在斜入射情况下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在水模体中,测量束流中心轴上不同相对剂量值的深度;并测量80%和50%等剂量线的倾斜角度;将电子线在不同斜入射角度时的这些测量数据与垂直入射时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①电子线斜入射角度越大,大剂量点深度和90%、80%、50%及10%的深度越小;②能量越高,斜入射对大剂量点深度和90%、80%、50%及10%的深度影响越大;③斜入射对相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还与射野大小有关,射野越大,大剂量点深度和90%、80%、50%及10%的深度变化越小;④在相同的斜入射条件下,电子线能量的改变比射野大小的改变对相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要大;⑤在斜入射时,80%和50%等剂量线会向有空气隙的一侧倾斜,并且倾斜角度要比斜入射角度大.结论斜入射不仅使大电离深度值减小,而且使电子线穿透能力减弱;电子线穿透能力的减弱程度与电子线能量和射野大小有关;临床上要充分考虑在斜入射时80%和50%等剂量线的横向移动,否则很容易造成肿瘤靶区的漏照射,从而导致肿瘤的局部复发.
-
腹部呼吸限制下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确定肝脏肿块靶区的研究
目的 探讨腹部呼吸限制下肝脏CT三期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肿块个性化靶区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热塑体膜固定使腹部呼吸受限,在3种不同呼吸状态下对10例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患者行CT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肿瘤动度的CT测量.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肝脏肿瘤放疗CT模拟定位三期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和腹部呼吸限制下不同呼吸状态扫描的可行性.结果 肿瘤动度的CT测量结果为z轴方向(0.82±0.31)cm(0.5~1.2 cm),x轴方向(0.30±0.13)cm(0.0~0.5 cm),y轴方向(0.33±0.10)cm(0.2-0.6 cm);计算结果为z轴方向(1.03±0.37)cm(0.6~2.0 cm),x轴方向(0.31±0.14)cm(0.2-0.5 cm),y轴方向(0.35±0.11)cm(0.2~0.6 cm);比较结果显示z轴方向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1,P=0.01),x轴和y轴方向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轴方向t=-1.87,P=0.10,y轴方向t=0.28,P=0.78).结论 利用热塑体膜固定限制腹部呼吸运动是切实可行的;3种不同呼吸状态下对肝脏行CT三期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肿瘤个性化计划靶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推广应用.
-
41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胰腺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胰腺癌以放疗为主的治疗结果.方法 搜集2007年12月前近8年初治局部晚期胰腺癌临床资料,共1例,均为2002AJCC分期Ⅲ期.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单纯放疗11例,同步放化疗30例.结果 全组中位生存时间和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个月和23%.疗前KPS评分≥8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放疗后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者提示可获得更好生存期,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1个月:5.8个月(χ2=7.50,P=0.006)、10.8个月:6.5个月(χ2=5.67,P=0.017)和19.5个月:9.1个月(χ2=7.28,P=0.007).同步化疗的加入较单纯放疗有提高生存的趋势(χ2=3.25,P=0.072).放疗末总临床获益者18例,主要为腹痛缓解17例(41%).无4级血液学毒性及3级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结论 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副反应低,可提高临床获益.疗前KPS较高、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疗后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者可望获得较好疗效,加同步化疗有提高生存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