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杂志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rain Diseases and Rehabilitatin(Electronic Edition)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5-123X
  • 国内刊号: 11-9309/R
  • 发行周期:
  • 邮发: 36-37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徐如祥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烟雾病患者临床与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作者:周祥;惠磊;王明盛;黄立勇;金保哲;周文科

    目的 分析烟雾病(MMD)患者的临床和脑血管造影(DSA)特点.方法 将45例烟雾病患者分少年组(14例,年龄≤15岁)和成年组(31例,年龄>15岁),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和脑血管造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双侧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伴有双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狭窄并不伞闭塞或者闭塞的23例,单侧大脑前、中动脉狭窄并不全闭塞12例,单侧大脑前、中动脉完全闭塞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其中,少年组14例有12例表现为缺血性腑卒中,成年组31例中21例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所有病例均可清晰地显示出脑底明显增多的异常血管网、吻合血管及动脉瘤等病变.结论 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少年常表现为缺血性卒中,成年常表现为出血性卒中,DSA检查为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有效得减轻临床症状.

    关键词: 烟雾病 脑血管造影
  • 踝臂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作者:何丽婵;邓婉青;何锐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8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进行ABI测量和常规生化检查.按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比较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脑卒中与ABI的关系.运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内动脉狭窄组的ABI值(1.00±0.23)较无狭窄组(1.07±0.33)显著降低(t=1.990,P<0.05).3支及以1:病变组与无狭窄组、1支病变组和2支病变组ABI值有显著差异(t=1.684,t=2.441,P<0.05),但无狭窄组(ABI为1.07±0.33)、1支病变组(ABI为1.04±0.11)、2支病变组(ABI为1.02±0.35)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t=1.684,t=1.688,t=1.711,P>0.05).(2)前后循环均狭窄组(0.89±0.08)的患者与无狭窄组(1.07±0.33)、颈内动脉狭窄组(1.02±0.17)、椎基底动脉狭窄组(1.04±0.15)比较ABI水平有显著性降低(t=1.725,t=2.0,t=2.12,P<0.05).(3)AB1≤0.9时预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4%、92.5%和69.7%.(4)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组ABI异常率显著高于穿支动脉疾病(PAD)组(P<0.01),LAA组ABI值(0.89±0.17)显著降低(t=2.639,P<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与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病变支数、病变部位相关,重度颅内动脉狭窄、3支以上病变以及前后循环系统均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值明显降低.ABI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BI与LAA有关,与PAD无关.

  • 经皮电神经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马以勇;王文彪;和青松;郭学军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 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周国胜;张新中;周文科;赵新利;王明盛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2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所有病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而就诊,经CT血管成像(CTA)或者(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时患者的Hunt-Hess分级如下:1级3例,2级10例,3级8例,4级3例.本组24例患者中20例有2个动脉瘤,4例有3个动脉瘤,共有52个动脉瘤.动脉瘤均为囊状,瘤体直径2 ~19 mm,颈宽2~8 mm.2例患者在等待和保守治疗中二次破裂出血末及时手术治疗而死亡,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而出院,其余的21例均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在所有的手术治疗病例中,手术时机选择如下:4例1~3级患者采用超早期手术,8例1~3级患者采用早期手术,10例1~3级患者采用巾期手术,2例4级患者采用延期手术.结果 21例经过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46个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4例,轻度残疾(轻偏瘫和颅神经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自理)4例,重度残疾(完全偏瘫、失语和思维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2例,植物生存(昏迷超过1个月)1例,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在术后进行了DSA或CTA复查,显示动脉瘤被完全夹闭,不再显影.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复杂,需要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提倡在首先处理责任动脉瘤的前提下,尽早、尽量通过一期或者分期手术将所有动脉瘤处理,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黄琦丹;郑捷敏;文超勇;陈家康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手术技巧以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操作、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 术中将微血管隔开、减压后,34例患者疗效显著,无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复发.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 小脑扁桃体切除联合后颅窝重建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患者

    作者:钱若兵;魏祥品;傅先明;魏建军;凌士营;牛朝诗;汪业汉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及后颅窝苇建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将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切除联合后颅窝重建术治疗37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患者.手术中先行后颅窝充分减压,咬除部分枕骨鳞部、枕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在保持软膜完整的前提下将下疝至颈椎管内的小脑扁桃体作软膜下吸除;再将四脑室正中孔处的粘连松解,并将脊髓中央管开口处的隔膜剪开;后用人工硬膜修补材料减张缝合硬膜.结果 术后随访1~3个月,32例患者的神经症状明显好转,4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患者临床症状加重.手术后定期复查头颅MRI,6个月后有11例脊髓空洞完全消失,22例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缩小,4例脊髓空洞较术前无变化.结论 利用显微神经手术在软膜下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及后颅窝重建术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创伤小的方法.

  • 神经内镜在中央颅底手术中的应用及相应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邵永祥;刘恩重

    神经内镜技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其治疗领域不断扩展;中央颅底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以往被视为禁区;但通过神经内镜可使该区域内的病变得到有效的处置.本文简介了神经内镜的发展史、中央颅底的解剖特点、手术入路、内镜技术特点等.

  • 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引导颈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亚明;周杰;张剑宁

    目的 探讨基于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CRAS)-2型引导颈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可行性.方法 对3个成人颅-颈椎标本,以不同单一椎体作为独立目标分别进行0.75 mm的薄层扫描,不同的椎体图像序列分组在手术规划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然后对标本的颅颈和上位颈椎切开暴露,以完全暴露同一椎体表面突出的、细小的、惟一的(CT上能清晰显示的)骨性标志为准;在目标椎体的薄层CT扫描图像上,选择突出的、容易在标本上识别的惟一性骨性标志作为空间位置注册点,用5个自由度的CRAS-2型无框架立体定向机械臂进行靶点的注册.将目标椎弓根和侧块作为一个容积块对待,在每一个断层平面上对其进行轮廓的逐层标记.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进行椎弓根的三维容积重建,确定钉头预达点为靶点后,将可能的路径显示在莺建的三维模型上,并在容积块内调整选择合适的路径.利用机械臂对骨性注册点在手术空间和图像空间的测量结果,计算机辅助直接将手术空间中实物结构坐标映射变换到图像空间中去;在手术空间中移动机械臂末端的手术导引探针;当手术导引针图像的轴向与预先设计的轨迹重合时锁定机械臂;在机械臂末端的操作把持平台上,严格按照导引方向细钻钻孔后,插入导向钢针,后CT复查验证导向植入螺钉的准确性.结果 CRAS-2型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25枚(部分标本因为下颈椎缺失,未行椎弓根钢钉植入),25个椎弓根置钉中钢丝完全与规划路径吻合,准确率达到100%.结论 CRAS-2型引导的颈椎弓根螺钉植入具有精确度高、操作简便,图像引导直观清晰、经济使用等特点,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付庆林;张新中;王崇军;韩培立;曾萍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8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40只),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B组,给予等量的银杏叶提取物,40只),每组再分4个亚组,即再灌往后1、3、6及24 h组,每个亚组10只.应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凋亡基因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HE染色:A组发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细胞坏死、凋亡以及神经细胞外形难以辨认,大部分细胞结构消失.B组形态相对正常,损伤较A组轻.(2)iNOS免疫组化结果:缺血再灌注1 h后可见少量iNOS阳性表达细胞,3、6及24 h可见iNOS的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增多,并且开始出现核移位现象,包括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各时间点(1、3、6及24 h)iNOS的阳性表达IOD值B组分别为1851.38±242.12,2005.41±290.52,2625.28±385.21,3142.5±425.72.A组分别为1950.25±298.26,2232.45±305.28,3251.22±425.26,3965.36±521.62,可见,3h后同时间点B组表达量显著低于A组(P<0.05).(3)RT-PCR检测显示Bax mRNA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B组(IOD值分别为0.26±0.02,0.30±0.02,0.42±0.03,0.53±0.05)显著低于A组(IOD值分别为0.33±0.02,0.45±0.04,0.59±0.05,0.73±0.05:P均<0.01).结论 iNOS和Bax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均显著增高.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PAF和Bax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金保哲;张新中;张扬;王明盛;周祥;周文科;周国胜;黄立勇;李祥生

    目的 探讨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特征和经脉络裂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个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在4-10倍显微镜下进行侧脑室区域显微解剖,观察并描述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分别打开脉络膜裂体部、房部、颞部,观察达到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环池的路径解剖.结果 脉络丛位于侧脑室底部内侧.脉络膜裂是位于丘脑和穹窿之间呈C形的潜在的生理裂隙,呈白色半透明的薄膜样结构.经脉络膜裂体部可到达第三脑室、经脉络膜裂房部可抵达松果体区、经脉络膜裂颞部可显露环池.结论 经脉络膜裂入路循自然裂隙到达手术部位,具有对脑组织损伤轻、路径直接等特点.掌握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知识是应用经脉络膜裂入路的基础.

  • 鼻窦和鞍区结构三维可视化图像重建及其在经鼻蝶内镜手术中精确定位作用

    作者:吴文;王亚明;周杰;张剑宁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图像重建引导对窦腔内微小、变异结构及鞍底的精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 对4个成人头颅标本行鼻窦、鞍区CT簿层扫描,对鼻腔内和鞍区重要解剖结构分别进行三维可视化"容积重建",通过多模数据的配准、三维容积图像的融合、拆分,以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鼻腔内部结构的个体化浏览、显示和精确定位;选取鼻腔内40个靶点结构(蝶窦开口、鞍底等)进行立体定向图像引导的定位,引导内镜到达靶点后实体解剖,测量靶点实际位置和影像定位点之间的距离,误差距离小于5 mm为精确定位.结果 鼻腔内部结构的三维容积重建图像效果逼真,空间位置构型真实客观,统计40个靶点的导向,37个靶点位置精确,准确率达92.5%;平均误差3 mm,定位平均准备时间20 min,重要解剖标志蝶窦开口、鞍底、蝶骨平台、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斜坡凹陷前缘、筛孔等均能精确定位.结论 鼻实和鞍区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重建,导入路径可视化和虚拟鼻内镜演示,结合立体定向引导技术,能对鼻窦内部结构进行"个体化、直观"的浏览和精确定位,为经鼻蝶内镜手术提供准确性保障.

  • 托吡酯对幼鼠认知功能及其脑组织中5-羟色胺及γ-氨基丁酸的影响

    作者:李树军;朱凤莲;李贞

    目的 探讨托吡酯(TPM)对幼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将10日龄Sprague-Dawley(SD)健康幼鼠60只(雌、雄不分)随机分为4组:短程对照组10只、长程对照组10只、TPM短程组(2周)20只及TPM长程组(4周)20只.TPM短程组及长程组均给予TPM 40 mg·kg-1·d-1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满时程后运用Y-型迷宫观察各组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变化和病理学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羟色胺(5-HT)和γ-氨基丁酸(GABA)表达.全部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以P<0.05为筹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PM短程组与短程对照组比较,幼鼠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学习记忆能力无明显差异[学习次数分别为(27.00±3.64),(25.00±2.30),P>0.05],5-HT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分别为23.85±2.30,25.40±3.06)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分别为9.40±1.57,8.50±1.08)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PM长程组与长程对照组比较,幼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学习次数分别为(40.00±2.98),(24.00±2.22)],其脑组织额叶皮层神经细胞数目减少;TPM长程组的5-HT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较长程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4.20±2.71,23.85±2.30),GABA免疫阳性数量较长程对照组增高(分别为21.25±1.80,9.40±1.5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长程应用TPM对脑组织结构和认知功能存在一定损害,时程越长脑损害越重;其可能的机制与幼鼠脑内5-HT含量降低及GABA活性增加有关.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脑膜间皮细胞结缔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合华;李彤;韩素改;刘传宝;魏丽红;张平;闫海清;常丽;贵永堃;禹萌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软脑膜间皮细胞(RLMC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C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RLMCs,并将其分为4组:(1)0组(正常对照组):用无血清培养基(FSM)培养细胞;(2)1组:用含TGF-β11 ng/ml培养细胞;(3)2组:用含TGF-β1 2 ng/ml培养细胞;(4)3组:用含TGF-β14 ng/ml培养细胞;各组分别在TCF-β1刺激6、12及24 b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CTCF 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m blot)测定CTCF蛋白表达.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χ±s)表示,各个浓度点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法(LSD)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6、12及24 h分别以TCF-β1 1ng/mL、2 ng/mL、4 ng/mL处理,CTGF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6h=46.549、F12h= 287.098、F24h=109.202,P均<0.001),呈剂量依赖性,以TGF-β1处理12 h组CTGF mRNA表达差异明显.western blotting:正常对照组RLMCs细胞和不同浓度的TGF-β1刺激后均表达CTGF蛋白,在TGF-β1刺激6、12及24 h后,各组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F6h= 52.988、F12h= 95.331、F24h=157.107,P均<0.001),呈剂量依赖性,以TGF-β1处理6h组CTGF蛋白表达差异明显.结论 TGF-β1能诱导RLMCs中CTGF通路激活.TGF-β1刺激RLMCs中CT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且随浓度增加而显著.CTGF可能作为神经系统疾病中抑制脑膜纤维化的靶点而进一步研究.

  • 1型糖尿病合并脑脓肿一例

    作者:常利;宋志秀;李彤

    患者,女性,20岁,以"发热9d,头痛6d,精神异常2d"为代主诉于2010年12月9日收住我院.入院9d前患者出现发热,高体温38.5℃左右,伴鼻音重,无咳嗽、咳痰、流涕,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诊所,按"感冒"给予口服药物及输液治疗.入院6d前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出现头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描述不清,伴恶心、呕吐2次,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内容物,无腹痛、腹泻、无肢体活动障碍、抽搐.入院2d前患者出现精神异常,大声叫喊,问话有时尚可对答.无言语错乱、行为异常,无肢体抽搐.在当地诊所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

  • 脊髓原发性Rosai-Dorfman病一例

    作者:曲彦明;张宏伟;张明山;夏雷;王浩然;刘庆良;罗麟;齐雪岭;于春江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即窦组织细胞增生性巨淋巴结病,是一种原发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点[1].该病变通常累及淋巴结,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多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除淋巴结外,眼球、副鼻窦、骨、皮肤及软组织等结外器官亦常受累[2].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而无全身淋巴结病的病例较为少见.近期我科收治1例脊髓髓内RDD患者,现报道如下.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2017 01 02
2016 01 02 0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