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Topping-off术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的中长期疗效的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Topping-off技术与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因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Topping-off组和双节段融合组.术前和术后各随访点进行腰痛和腿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计算各临床评估指标改善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测量术前和各随访时期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Coflex植入节段和邻近节段数据.记录两组末次随访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利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影像学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术前性别、年龄、体量指数、椎间盘分级均匹配.Topping-off组平均手术时间(134.5±10.2)min,出血量(301.5±64.6)ml,明显优于融合组(158.6±19.3)min (P =0.000)和(413.6 ±131.3) ml (P=0.000);各随访点VAS、ODI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Topping-off组腰痛VAS评分较融合组显著改善.Coflex植入节段椎间孔的高度从术前(10.5±1.7) mm到术后1年改善为(11.8±2.2) mm,但末次随访为(10.7±1.9)mm;椎间盘高度和椎间孔宽度在Topping-off术后1年均显著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均有下降,与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Coflex术后邻近节段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宽度和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有降低趋势(P>0.05).末次随访Topping-off组8例(13.3%)相邻节段退变,而融合组18例(26.5%)相邻节段退变,两组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结论 Topping-off术式和双节段融合治疗单节段融合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存在轻中度退变的患者中长期临床疗效相近,Topping-off术式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手术创伤,并保留了部分运动功能,降低了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在严格适应证下,Topping-off术能作为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替代手术方式.
-
高场磁共振对可切除性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高场磁共振成像(MRI) (star VIBE+ BLADE)在可切除性食管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及活检病理证实为食管癌的66例患者的高场MRI检查资料.其中男48例、女18例,平均(62±7)岁.由两位具有5年以上胸部MR诊断经验的阅片者,根据食管癌AJCC TNM分期标准,对图像分别进行术前MRI的T分期,并对食管癌MRI的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位阅片者术前MRI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一致性很好,两位阅片者对T分期各期评价均获得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论 高场MRI在食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对于T1、T2及T3的诊断准确率优于T4a的诊断,高场MRI可以作为可切除性食管癌术前T分期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胰腺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术前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及神经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MSCT增强扫描并在2周内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87例,回顾性分析MSCT图像,评估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情况,并与术后病理比较.使用kappa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价MS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T分期的整体正确率为85.1%,kappa值为0.67(P <0.01),T1、T2、T3、T4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5.0%、57.1%、95.0%、66.7%;敏感度分别为75.0%、80.0%、87.7%、75.0%;特异度分别为98.8%、92.2%、86.4%、96.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0%、57.1%、95.0%、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8%、97.3%、70.4%、97.4%.MSCT增强扫描对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2.1%、62.3%、61.5%、79.2%和41.0%.MSCT增强扫描对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78.6%、97.3%、84.6%和95.9%.MSCT增强扫描对神经浸润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5%、81.1%、76.9%、95.2%和41.7%;曲线下面积(AUC)为0.79(P=0.001,95% CI0.68~0.90).结论 MSCT增强扫描对于胰腺癌肿瘤分期、神经浸润、血管浸润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对于淋巴结转移诊断效果较差.
-
手指肌腱韧带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手指肌腱韧带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健康志愿者及50例手指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指MRI检查,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Achieva 3.0 T超导MR扫描仪进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选择T1 WI和质子密度脂肪抑制(PD-FS)序列进行扫描,选择合理的参数得到手指肌腱韧带的清晰影像.结果 20名健康志愿者手指肌腱韧带在T1WI和PD-FS序列均表现为均匀的细条带状低信号.50例手指外伤患者中,侧副韧带损伤患者33例,伸肌腱损伤10例,屈肌腱损伤7例.在所有手指损伤的病例中有8例同时伴有指骨或掌骨骨折.损伤的韧带及肌腱在T1WI序列显示纤.维增粗、模糊、连续性不佳,PD-FS序列上信号不均匀增高,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结论 MRI技术可精确显示手指肌腱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及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对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
显微内窥镜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MED)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微创脊柱外科收治的经X线片、CT和MRI检查等明确诊断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65例.30例患者纳入A组,采用MED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患者纳入B组,采用Quadrant通道下腰椎双侧Wiltse入路MIS-TLIF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置钉准确性、融合率、术前术后疼痛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2.1±5.5)min和(103.7±7.7)min(t=-0.586,P>0.05);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6±5.2) ml和(57.2±5.3) ml,(7.3±1.6)d和(9.3±1.9)d(t分别为-5.813、-2.774,均P<0.05).A组植入120颗椎弓根螺钉,B组植入140颗椎弓根螺钉,A组优良率为97.5%,B组优良率为95.7%(x2=3.00,P>0.05).A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96.7%(29/30),B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94.3% (33/35) (x2 =0.79,P>0.05).A组和B组术前、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分别为(20.4±2.4)分和(7.9±1.0)、(19.1±2.7)分和(7.8±1.2)分;A组、B组术前JOA评分相比,术后JO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42、0.178,均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B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A组为84.4%(25/30),B组为80.0%(28/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3,P>0.05).结论 MED下经皮螺钉MISS-TLIF术为相对常规脊柱微创手术,创伤小,操作便捷,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可行、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
肉桂醛减轻压力负荷诱导的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肉桂醛减轻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肌纤维化的具体机制.方法 采用主动脉缩窄术(AB)建立小鼠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肉桂醛处理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1检测各组血管密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各组间质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改变;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相关标志物和间质细胞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改变;筛选可能的分子通路;离体实验采用TGFβ1刺激脐静脉内皮细胞向间质转化进一步验证机制.结果 术后8周,模型组小鼠心脏血管密度明显减少,间质细胞标志物表达增加(α-SMA:2.57±0.17;Vimentin:0.58 ±0.01),内皮细胞标志物表达减少(CD31:0.58 ±0.12;CD34:0.62 ±0.09);而肉桂醛处理明显改善小鼠心脏血管密度的减少,增加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CD31:1.51±0.05;CD34:2.37±0.19;P<0.05),减少间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α-SMA:1.22±0.06;Vimentin:0.35 ±0.01;P <0.05).肉桂醛主要是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信号通路发挥上述作用.离体实验结果显示10 nmoL/L肉桂醛抑制TGFβ1诱导的内皮细胞向间质转化.结论 肉桂醛通过抑制内皮向间质转化减轻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其主要通过调节TGFβ/smad信号通路发挥上述作用.
-
选择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状况
双胎妊娠分为单卵双胎和双卵双胎,与具有两个独立胎儿胎盘循环系统的双绒毛双胎不同的是,单绒毛膜双胎的两胎儿共用一个胎盘.单绒毛膜双胎(MCDA)由于胎盘份额分配及浅表吻合血管存在导致一系列复杂双胎并发症,如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选择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sFGR)、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TAPS)等.sFGR是在MCDA中较为常见,而其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临床处理有较多争议,本文对sFGR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替格瑞洛与其他P2Y12受体拮抗剂相互转换应用的研究进展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标准化治疗[1].近10余年氯吡格雷是临床中应用普遍的P2Y12受体拮抗剂,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不断问世,为更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普拉格雷已证明可用于氯吡格雷抵抗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2].大型PLATO研究证明替格瑞洛相较氯吡格雷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降低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发生率,并已获指南推荐作为ACS患者一线抗血小板治疗用药[3].临床工作中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尤其急症患者早期紧急治疗时,未能及时充分获得信息评估患者的缺血及出血风险、社会经济地位等,在随后治疗中获取更多信息评估患者,同时结合抗血小板药物各自的特点,从而促使抗血小板药物之间相互转换.由此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是否增加出血或缺血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制定佳的转换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合并足月妊娠一例
患者女,27岁,因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 15年,孕1产0孕37+3周,待产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初潮12岁,每次行经5d,月经周期30 d.末次月经2015年7月21日,预产期2016年4月28日.15年前因运动能力差,全身震颤,脊柱强直,活动受限,行走困难,症状晨轻暮重,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DRD,予以安坦(盐酸苯海索片)治疗(2~3片/d),症状可完全缓解.曾因右下肢活动受限行“右下肢强直松解术”.孕期规律服用药物,减量至1片/d,自诉症状较非孕期加重.孕期无其他异常情况,唐氏筛查低风险.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未及异常.脊柱及四肢活动度可,上、下肢肌力正常,V级,下肢肌张力高.
关键词: -
复合手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要解决的问题
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为代表的脑血管病变,致死、致残率较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这类疾病治疗效果不断改善.然而,部分脑血管病,尤其是复杂脑血管病,在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模式下其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其治疗适应证和治疗选择仍有争议.复合手术室(Hybrid operating room)的出现为脑血管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复合手术,又称杂交手术(Hybrid operation),是指在复合手术室中实现的将介入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手术方式.复合手术强调不同技术的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叠加.复合手术室的建设和复合手术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一些神经外科中心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复合手术目前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本文将结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国内一些兄弟单位已进行的复合手术的经验,对复合手术的应用进行评述如下,并展望复合手术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 -
神经血管疾病复合手术规范专家共识
神经血管疾病(neurovascular diseases)主要指脑或脊髓血管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脑卒中、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脊髓血管畸形、富血供神经系统肿瘤等一系列广泛疾病.以神经血管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诞生和发展了以手术为主要干预手段的神经血管外科(vascular neurosurgery)和神经介入外科(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然而,单纯显微外科手术或单纯介入手术存在瓶颈,某些复杂神经血管疾病仍然难以获得安全、微创和有效的诊治.随着血管神经外科与介入的技术进步和临床需求的凸显,神经血管复合手术应运而生.以高质量神经影像为基础结合显微外科技术与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复合手术,解决了单一手术模式的主要不足,提高了复杂神经血管疾病的手术疗效.本共识旨在对神经血管复合手术室的合理配置与复合手术的操作规范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
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静脉瘘三例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在神经血管疾病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静脉瘘3例,其中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3例患者均为复杂病变,转至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前曾在多家外院治疗效果不佳.3例均曾尝试单纯血管内治疗,入路困难转为复合手术.2例开颅后经脑膜支动脉入路,1例开颅直视下穿刺左侧海绵窦.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提示2例完全栓塞,1例大部分栓塞.3例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出院时2例表现为无症状,1例表现为症状有所改善.随访1 ~33个月,1例在术后21个月复发,行栓塞术治疗后完全栓塞.结论 在神经血管疾病复合手术室条件下,复合手术是治疗复杂颅内动静脉瘘大有前景的选择.
-
复合手术室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复合(Hybrid)手术室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应用Hybrid手术室“一站式”手术治疗SDAVF患者22例,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ALS)评价脊髓功能.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结果 患者均经全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术前轻度功能障碍15例,中度功能障碍6例,重度功能障碍1例,改良ALS为(4.7±1.8)分,术后6个月时随访治愈16例,改善5例,无变化1例,好转率95.45%,改良ALS为(2.0±1.5)分,术前和术后改良AL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ybrid手术室在SDAVF手术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精准医疗的理念,为其治疗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新平台.
-
复合手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对复合手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2011年7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42例;术中造影指导下的动脉瘤夹闭21例,介入技术辅助下的动脉瘤夹闭10例,搭桥手术辅助下的动脉瘤闭塞11例.结果 对35例患者术后6 ~36个月进行了随访,33例(94.3%)在后一次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5.7%)复发(1例进行了介入栓塞,1例继续随访).结论 复合手术室有利于即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提高复杂动脉瘤的闭塞率,降低其治疗难度,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提供了理想的治疗平台.
-
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复合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应用模式,评估复合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应用一站式复合手术治疗CAVM的病例资料,采取“造影诊断-开颅病变切除或并血肿清除-术中造影评估”和“造影诊断-术中栓塞-开颅病变切除或并血肿清除-术中造影评估”的治疗模式,术中即时造影时于术野内放置定位标记(动脉瘤夹),辅助定位残余病灶,切除残余病灶后再次术中造影评估即刻治疗效果,术后常规颅脑CT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共37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8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Ⅳ级6例,其中急性期出血型CAVM 28例,非急性期和未破裂CAVM 9例;术中造影发现出血型CAVM残留6例,慢性期破裂出血CAVM切除不全1例,术中一期手术切除残余病灶,术中造影获得即刻影像学治愈,出血型AVM术后颅脑CT示术野血肿清除无占位效应,本组病例术中造影提示CAVM残留率18.92% (7/37),终影像学治愈率100%.结论 一站式复合手术技术治疗CAVM,术中可实时评估切除范围并指导手术实施,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复合手术适用于急性出血型CAVM和需要进行术中栓塞Spetzler-MartinⅢ~Ⅳ级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