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PWZL质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阎晓然;吴红;于海涛;王绣;张昱

摘要: 目的 探讨PWZL质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TK)和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双自杀基因系统在前体药物作用下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的杀伤效应.方法 为实验研究.以PWZL质粒为载体将双自杀基因转入体外培养的LEC,然后使用不同浓度的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20、40、60、80 mg/L)和(或)丙氧鸟苷(0.1、1.0、10、50、100 mg/L)作用于CD-TK基因转染的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计算细胞存活率,统计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差别,并进行旁观者效应分析.实验所得细胞生存数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经PCR和半定量分析检测,CD-TK基因在LEC中可获得稳定表达;仅行CD-TK基因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使用前体药物组细胞生存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观察期末,GCV 10 mg/L+5-FC 60 mg/L组、GCV 10 ms/L+5-FC 100ms/L组、GCV 100 ms/L+5-Fc 100 ms/L组细胞生存率低,此3组间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0.01);旁观者效应分析表明,GCV 100 mg/L+5-FC 1130 mg/L组、GCV 10 mg/L+5-FC 60 mg/L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10.26,13.16;P<0.01).结论 PWZL质粒可成功、有效地将CD-TK基因转入人LEC并能获得稳定表达;双自杀基因前体药物系统对人LEC具有杀伤作用;联合用药可提高杀伤力、减少前体药物使用量.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泪小管超声活体显微镜测量

    作者:胥利平;陶海;韩毳;王朋

    目的 探讨运用超声活体显微镜(UBM)测量人泪小管各段管内径的可行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武警总医院眼科泪道正常的志愿者80名(80只眼).其中男性40名(40只跟),女性40名(40只限),年龄18 ~82岁,平均41岁.按年龄分为3组:18~40岁,41~60岁,61岁以上.对入选眼行UBM检查,观察活体正常泪小管在UBM图像中的成像特点;测量睁眼状态下上、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垂直部近心段、中段、远心段管腔的前后径;测量睁眼状态下上、下泪小管水平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的前后径和垂直径,根据椭圆面积公式S=πab(a,b分别为1/2前后径和1/2垂直径)计算泪小管水平部各段横截面积.各年龄段间泪小管测量值的比较、泪小管垂直部各段前后径间的比较以及水平部各段横截面积间的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男女间泪小管测量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80只眼中,6只眼泪小管未能清晰成像,成像率92.5% (74/80).上、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分别为(2.10±0.12)mm、(2.08±0.10)mm.上泪小管垂直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前后径值分别为(0.24±0.05) mm、(0.28±0.05) mm、(0.33±0.04) mm(F=16.315,P=0.000),下泪小管垂直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前后径值分别为(0.23±0.04)mm、(0.28±0.06)mm、(0.32±:0.05) mm( F=17.570,P=0.000).上泪小管水平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77±0.13)mm2、(0.62±0.13)mm2、(0.48±0.11 )mm2(F=22.970,P=0.000),下泪小管水平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横截面积分别为(0.79±0.11 )mm2、(0.63±0.08)mm2、(0.48±0.09) mm2(F=21.45,P=0.000).各年龄段间、男女间泪小管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2~3.954,t=0.105~0.487;P>0.05).结论 UBM检查活体泪小管具有无创伤性,其测量活体泪小管管内径可行性好.

  •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的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黄钰森;谢立信;吴晓明;韩冬生

    目的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IOL)植入的手术方法,评价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4只眼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Ⅰ期ACIOL植入术、49只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ACIOL植入术.年龄16~80岁,平均43.5岁.检查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房角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7年,平均4.8年.结果65只眼(78.3%)术后佳矫正视力≥0.5,Ⅱ期植入者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前平均为(13.55±3.21)mm Hg(1 mm Hg=0.133 kPa),末次随访时(13.40±4.29)mm Hg(t=0.5427,P=0.5888).角膜内皮细胞密度:Ⅰ期植入组术前平均为(2497±629)个/mm2,末次随访时(1995±648)个/mm2,细胞损失率为(20.6±14.1)%;Ⅱ期植入组分别为(2459±681)个/mm2,(2238±817)个/mm2和(10.0±17.4)%.两组比较,Ⅰ期植入组损失率较高(P=0.023).人工晶状体(IOL)支点多位于房角隐窝或巩膜突,少数位于虹膜根部或小梁网,未见有触及角膜内皮细胞者.小梁网色素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术后早期并发症:高眼压7只眼(8.4%)、低眼压5只眼(6.0%)、前房出血2只眼(2.4%)、IOL旋转及移位3只眼(3.6%);晚期并发症有继发性青光眼2只眼(2.4%)、瞳孔变形1只眼(1.2%)、视网膜脱离2只眼(2.4%)和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2只眼(2.4%).结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术后需长期随访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注重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微环境中的分化

    作者:于伟泓;董方田;张枝桥;霍冬梅;杜虹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微环境中的分化.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BN大鼠MSCs植入经氩激光诱导建立的CNV模型大鼠视网膜下腔,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对MSCs进行追踪并观察术后1、2、3、4、5周MSCs在CNV微环境中的分化.结果 术后第1周即可见MSCs位于CNV表面,但CD31标记阴性,第2周始可见MSCs在CNV内表达CD31阳性,第5周可见移行于光感受器的MSCs表达视紫红质.结论 MSCs植入CNV模型大鼠视网膜下腔后可存活,并可向内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方向分化.(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46-150)

  • 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觉缺损模式的研究

    作者:龚静文;孙朝晖;王丽萍;申屠形超;宋峰伟

    目的 探讨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存在的视功能缺损模式.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光栅视敏度、边缘对比敏感度、双眼融合、对比敏感度函数等视功能检测方法,对147例8~40岁的弱视患者,进行视功能检测.对弱视患者的视敏度与光栅视敏度函数(CSF)、边缘对比敏感度分别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对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各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t检验;对有双眼视功能组与无双眼视功能组的视敏度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眼其光栅视敏度为1.82′±0.25′,边缘对比敏感度为0.019±0.007.视敏度与光栅视敏度之间呈强相关性(R=0.81);佳拟合直线斜率为0.55,视敏度与边缘对比敏感度之间呈弱相关性(R=0.24).斜视性弱视样本的散点图分布约低于总体趋势的15%;总体弱视样本的边缘对比敏感度与视觉敏锐度的呈弱相关性(R=0.24).屈光参差性样本的对比敏感度阈值的分布约高于(差于)总体趋势的15%,斜视及混合性弱视样本的对比敏感度阈值分布约低于(好于)总体趋势的17%.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斜视性弱视眼CSF曲线均较相对健眼的CSF低平,峰值向低空间频率区移位,在中高空间频率区有明显受损,在1.0 c/d的低频区分别为0.053±0.060和0.025±0.0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9,P<0.05).结论 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视敏度、光栅视敏度、边缘对比敏感度、CSF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损,两者在视功能方面也有一些特征性改变.

  • 国产微型角膜刀辅助光学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初步临床报告

    作者:陈蔚;褚仁远;瞿佳;王勤美;周行涛;赵云娥

    目的评价国产微型角膜刀辅助光学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增视效果.方法选择角膜基质混浊严重影响视力和角膜内皮功能患者11例(12只眼),采用光学角膜测厚仪检测角膜混浊厚度;采用国产微型角膜刀切除病变角膜,制备角膜移植床;于供体角膜切取相应厚度和直径的角膜片,测量角膜移植床厚度,以4或8针间断缝合角膜移植床.术后随访7~1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角膜层间、角膜透明度及角膜屈光改变等情况.结果除1只眼因术后角膜上皮植入致部分角膜移植片溶解外,余角膜移植片均透明愈合,无层间混浊.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7只眼(7/12)佳矫正视力≥0.5,2只眼(2/12)视力达到0.8;术后3~6个月时,角膜屈光度数较术前增加(2.36±1.25)D(P= 0.016),角膜散光度数较术前降低(0.97±0.95)D(P=0.023;术后3~6个月时,角膜屈光度数增加与角膜植床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830,P=0.004).结论国产微型角膜刀辅助光学板层角膜移植术操作简单、安全性好,增视效果明显,可部分替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该手术可增加角膜屈光度数,并与角膜移植床厚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全反式视黄酸对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金玮;邢怡桥;杨安怀;杨燕宁;艾明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全反式视黄酸(ATRA)在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对细胞形态、增殖、凋亡的作用并筛选其适诱导浓度.方法 实验研究.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脐带MSC接种于24孔培养板,细胞贴壁后培养基更换为含ATRA的DMEM/F-12培养液.ATHA终浓度分别为0 μmol/L(对照组,A组)、0.25 μmol/L(B组)、0.5 μmol/L(C组)、1.0 μmol/L(D组)、2.0 μmol/L(E组)、4.0 μmoL/L(F组),诱导后1 h、24 h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MTT法监测ATBA的细胞毒性.另取对照组和经各浓度ATRA诱导24 h后的细胞应用Annexin-V/PI联合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和双标染色后的细胞着色情况,综合上述指标确定ATRA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适浓度.根据资料性质,对不同浓度ATRA作用24 h后各组间A值、细胞凋亡率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应用t检验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ATRA诱导组之间神经元样细胞阳性表达率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TRA(0.25 μmol/L、0.5 μmol/L)对MSC形态、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均无明显影响(t=0.72,1.32;P>0.05);高浓度(4.0 μmoL/L)加入后即刻可见部分细胞浮起,24 h后无贴壁细胞;≥1.0 μmol/LATRA诱导24 h后能极显著抑制细胞增殖(t=8.8,18.9,22.1;P<0.01),且随ATRA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诱导24 h后,2.0 μmol/L组细胞回缩较1 h更明显,大部分细胞由长梭形回缩至类圆形,细胞质内出现粗大颗粒,部分细胞漂浮;1.0 μmoL/L组中仅有少数细胞有形态改变;Annexin-V/PI联合FCM检测显示≥1.0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19.95,31.6l;P<0.01).结论 0.5 μmol/L ATRA是诱导脐带MSC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的佳剂量,≥1.0 μmol/L能明显抑制MSC的增殖,增加细胞凋亡率并诱导细胞发生明显损伤.

  • 相干光断层扫描评价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神经损伤程度的研究

    作者:黄剑锋;戴虹;张华;王笑雄;陈彤

    目的 利用OCT评价不同类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视神经损伤的程度.方法 横断面研究.符合2010 Mcdonald诊断标准的MS患者30例(52只眼).其中MS患者根据有无视神经炎发作分为3个亚组:MS视神经炎组(MS-ON组)共22例(22只眼),MS非视神经炎组(MS-NON组)共8例(16只眼),MS视神经炎患眼的对侧眼(MS-ON Contra组)共14例(14只眼).另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3例(13只眼).应用傅立叶域OCT进行检查,检查程序包括黄斑部扫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加视神经盘扫描,同时比较各组间视力、视野表现.主要测量指标为RNFL厚度及GCC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比较4组各测量指标总体差异,采用LSD法完成两两组间比较.结果 MS-ON组的平均GCC、上方GCC和下方GCC分别为(80.65±16.03)、(81.50±14.56)、(79.83±17.65)μm,与MS-NON组[(99.65 ±9.35)、(99.26 ±9.73)、(100.06 ±9.31) μm],MS-ON Contra组[(99.36±8.25)、(100.39±8.97)、(98.34±7.88)μm]及健康对照组[(104.87 ±8.71) 、(105.36 ±8.21)、(103.96±10.33) μm]对比均明显变薄(P均<0.05),而其他3组之间GCC厚度无明显差异.MS-ON组的平均RNFL厚度为(83.68±29.91)tμm,与MS-NON组[(108.83±15.33) μm]及健康对照组[(111.60±14.90) μm]相比明显变薄(P<0.05),MS-ON组鼻下RNFL厚度(92.26±35.97) μm,与MS-NON[(120.85±35.96) μm]及健康对照组[(139.95±7.77) μm]相比明显变薄(P均<0.05),颞下[(109.63 ±44.54) μm]及颞侧[(60.47±26.94) μm] RNFL厚度较MS-NON组[(149.92±18.51)、(90.64±16.15) μm]及MS-ONContra组[(135.70 ±28.66)、(77.30±23.40) μm]和健康对照组[(172.72±15.29)、(90.90±6.15) μm]明显变薄(P均<0.05),且MS-ON Contra组鼻下、颞下及颞侧RNFL厚度[(106.60±44.07)、(135.70±28.66)、(77.30±23.40) μm],与健康对照组[(139.95 ±7.77)、(172.72±15.29)、(90.90 ±6.15) μm]相比也明显变薄(P均<0.05).结论 OCT检查GCC和RNFL厚度可用于评价MS患者的视神经损伤的程度,且RNFL厚度的检测可反映早期及潜在的MS视神经病变.

  • 黄斑水肿不同诊断方法的比较

    作者:田蓓;黎晓新;赵明威;吕永顺;王市荣;徐秀兰

    目的 探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和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对黄斑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212只眼,分别应用HRT-Ⅱ测定黄斑区水肿指数值(E值),应用OCT测定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再用HRT-Ⅱ和OCT分别进行黄斑水肿定量诊断,并将其检测结果与FFA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以FF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得到黄斑水肿诊断的Kappa值:OCT为0.553,HRT-Ⅱ为0.403.黄斑水肿诊断的优势比(OR值):OCT为8.519,HRT-Ⅱ为3.210.经FFA诊断的黄斑水肿组与无黄斑水肿组患者,再应用HRT-Ⅱ检测黄斑水肿指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OCT检测的两组黄斑视网膜厚度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HRT-Ⅱ检测黄斑水肿正常值的佳临界值为E=2.00,ROC曲线面积为0.673.OCT诊断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厚度佳临界值为170 μm,ROC曲线面积为0.774.结论 对于黄斑水肿的诊断,HRT-Ⅱ灵敏度较OCT高,漏诊率低,但特异性差,误诊率较高.对于黄斑水肿的定位观察,HRT-Ⅱ具有明显优势.OCT对黄斑水肿的诊断结果与FFA相比,其一致性好于HRT-Ⅱ.OCT对黄斑水肿的临床诊断价值高于HRT-Ⅱ.两种检查手段相结合可以准确进行黄斑水肿的定量分析.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负压吸引兔眼视网膜基因谱的表达变化

    作者:赵海霞;牛春梅;关文英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负压吸引后兔视网膜的基因表达谱,探讨负压吸引引起RGCs凋亡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12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负压吸引3min组.负压吸引3min组分别于术后即刻(0 d)、7d和10 d处死,取视网膜组织提取总RNA,利用Agilent公司兔单标芯片检测视网膜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负压吸引3min术后即刻差异表达基因共704条.上调基因485条,下调基因219条,其中凋亡相关基因共筛选出6条,上调5条,下调1条,上调表达较高的基因是CRYAA、CRYAB和TLR3,下调表达较高的基因是KRT18.负压吸引3min术后7d差异表达基因共482条.上调基因178条,下调基因304条,其中凋亡相关基因共筛选出4条,上调1条,下调3条,上调表达较高的基因是CRYAB,下调表达较高的基因是IL1 -BETA和IL1 R1.负压吸引3min术后10 d差异表达基因共402条.上调基因213条,下调基因189条,其中凋亡相关基因共筛选出6条,上调4条,下调2条,上调表达较高的基因是CRYAB、CRYBA3和CRYBB2,下调表达较高的基因是IL1 -BETA和IL1R1.在差异表达基因中除凋亡相关基因外还有能量代谢、物质转运、信号传导、发育、解毒抗氧化、免疫反应、细胞运动、细胞组织生物发生、分化和细胞黏附等相关基因.结论 负压吸引可使视网膜一些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其中基因差异倍数较高的基因多数对RG Cs凋亡起保护作用.

  • 依那西普治疗复发性Behcet病葡萄膜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张美芬;赵潺;温鑫;杜虹;赵岩

    目的 探讨依那西普治疗复发性Behcet病(BD)葡萄膜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与风湿免疫科门诊随诊的12例(16只眼)复发性BD葡萄膜炎患者给予依那西普治疗.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采用依那西普25 mg溶于1 ml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初始频率为每周2次,根据疗效和患者经济状况减为每周1次.用药前及每次随诊检查裸眼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情况,必要时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部B超等检查.观察终点为眼部炎症反应明显好转或因各种原因停药.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至少有单眼视力改善,3例视力无明显改善.16只眼中,10只眼(63%)治疗后视力改善,6只眼(37%)视力同治疗前,无视力减退眼;7只眼(44%)视力提高≥2行.所有患者眼前、后节炎症反应均明显好转或基本消退.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依那西普治疗复发性BD葡萄膜炎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中华眼科

北大核心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